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论述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几篇文章中,本文主要以上述文章为参照蓝本,围绕文本、实践的内容与特征及其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系,尝试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即是实践,指出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的是普遍规律,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而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中华民族雄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将两者糅合共进,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具体问题,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融合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以此为基础,运用生成性的的、主体性的、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践行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推动我中华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分别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与“长风破浪会有时”完美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明确强调了我国当前处于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经济、社会、人和谐发展、党的宗旨与人民期盼统一发展、物质建设与社会群众感受统一建设。
二、中国梦的本质释义与流变解读
我党“十八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國梦”,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核心要求。作为党和国家、人民的未来发展指向,“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融合十分紧密,使之三者的命运和利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地说,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础,其最重要的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突出。为此,必须尽快推进军事改革,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现代化国防,在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同时,也会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再,中国梦也是“复兴梦”,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其展示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信心,是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重要战略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完成了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历史宿愿,从此肩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毛泽东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的实现“小康社会”,从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今天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国梦”被不断赋予新的丰富内涵。他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是个人梦、国家梦和民族梦的统一,他们都是以国强民富、民族复兴为旨归的,最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言以蔽之,“中国梦”融合了广泛的民族共识,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意识,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
(一)以生成性实践思维深度剖析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它是用“一切将成”的眼光来看待人及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依据实践思维理解中国梦,就会知道它不是一个现成的、外在的、先定的愿景。中国梦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或者早就有着现成结论的社会状态或者理想追求,而是承接了个人和国家、中国和世界、历史和现在、当下和未来、现实和理想的动态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实践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发展的社会建构,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又激荡奋发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探索中创新,不断改正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最终不断赋子社会主义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二)以主体性实践思维切实铺展中国梦。按照主体性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实现“中国梦”就是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最大程度地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践,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协调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此中国梦才是真实可及的,才会引导人们自觉地把“个人梦”汇聚成“中国梦”,如此才能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中国力量”,主动地、积极地、满腔热情地践行中国梦。(三)以辩证式实践思维引导实现中国梦。运用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中国梦,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和开放的胸襟,广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抓住所有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不能封闭保守、自我设限,必须广交朋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当今世界地区性争端不断,中国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梦”的适时提出,契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世界传递出了一股正能量,显示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愿意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国梦”,展示“中国力量”,用“中国话语”向全世界阐释“中国精神”,展现超越西方模式的“中国模式”。
结语
综上,“中国梦”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思想结晶,习总书记辩证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说明“中国道路”始终是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基础,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中国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中国梦”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段很长的艰苦历程,全体公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未来,怀抱必胜的信心,从而正确地认识、理解、践行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孙伟平.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4)
[2]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融合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以此为基础,运用生成性的的、主体性的、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践行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推动我中华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分别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与“长风破浪会有时”完美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明确强调了我国当前处于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经济、社会、人和谐发展、党的宗旨与人民期盼统一发展、物质建设与社会群众感受统一建设。
二、中国梦的本质释义与流变解读
我党“十八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國梦”,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核心要求。作为党和国家、人民的未来发展指向,“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融合十分紧密,使之三者的命运和利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地说,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础,其最重要的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突出。为此,必须尽快推进军事改革,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现代化国防,在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同时,也会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再,中国梦也是“复兴梦”,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其展示了中华民族强有力的信心,是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更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重要战略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完成了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历史宿愿,从此肩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毛泽东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的实现“小康社会”,从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今天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国梦”被不断赋予新的丰富内涵。他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富民梦、强国梦、复兴梦,是个人梦、国家梦和民族梦的统一,他们都是以国强民富、民族复兴为旨归的,最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言以蔽之,“中国梦”融合了广泛的民族共识,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意识,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
(一)以生成性实践思维深度剖析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它是用“一切将成”的眼光来看待人及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依据实践思维理解中国梦,就会知道它不是一个现成的、外在的、先定的愿景。中国梦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或者早就有着现成结论的社会状态或者理想追求,而是承接了个人和国家、中国和世界、历史和现在、当下和未来、现实和理想的动态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实践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发展的社会建构,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又激荡奋发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探索中创新,不断改正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最终不断赋子社会主义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二)以主体性实践思维切实铺展中国梦。按照主体性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实现“中国梦”就是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最大程度地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践,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协调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此中国梦才是真实可及的,才会引导人们自觉地把“个人梦”汇聚成“中国梦”,如此才能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中国力量”,主动地、积极地、满腔热情地践行中国梦。(三)以辩证式实践思维引导实现中国梦。运用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中国梦,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和开放的胸襟,广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抓住所有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不能封闭保守、自我设限,必须广交朋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当今世界地区性争端不断,中国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梦”的适时提出,契合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世界传递出了一股正能量,显示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愿意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国梦”,展示“中国力量”,用“中国话语”向全世界阐释“中国精神”,展现超越西方模式的“中国模式”。
结语
综上,“中国梦”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思想结晶,习总书记辩证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说明“中国道路”始终是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基础,也就否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中国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中国梦”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段很长的艰苦历程,全体公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未来,怀抱必胜的信心,从而正确地认识、理解、践行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孙伟平.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4)
[2]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