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包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中,最能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还是写作能力。从现在作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因而不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于是学生就更加厌写,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产生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自我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作文的“题材”。在作文开始前,教师就注重引导学生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多次反复强调的结果,学生心目中自然早就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思维就受到了束缚。为了寻找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往往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就自然忽视了自己身边那些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熟悉的东西。这种做法,恰恰将作文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却要让学生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的心灵,还使学生感到非常乏味,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
其次,过分强调了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中心,当然这中心就必须是“健康”“向上”的。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才算是“健康”“向上”的呢?这实际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学生多了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中心,往往就脱离实际去编造虚假的故事,或者进行千篇一律的议论。
再次,教师过分强调作文的可操作性,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搞得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现在有很多热心的教师为帮助学生备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作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同时城乡各大小书店里作文选之类的书又铺天盖地。
综观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作文是学生“自我”的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真实的心灵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地激励学生摆脱束缚,表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现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述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来说,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可写得真实贴切,又可写得生动感人。在这样“表现自我”的作文中,往往会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作文中所表现的自我一旦是真实的自我,作文的内容就鲜活生动起来了。那样,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内心感悟,就会非常自然地融入学生的作文之中。
(责编 若 洋)
首先,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作文的“题材”。在作文开始前,教师就注重引导学生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多次反复强调的结果,学生心目中自然早就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思维就受到了束缚。为了寻找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往往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就自然忽视了自己身边那些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熟悉的东西。这种做法,恰恰将作文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却要让学生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的心灵,还使学生感到非常乏味,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
其次,过分强调了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中心,当然这中心就必须是“健康”“向上”的。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才算是“健康”“向上”的呢?这实际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学生多了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中心,往往就脱离实际去编造虚假的故事,或者进行千篇一律的议论。
再次,教师过分强调作文的可操作性,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搞得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现在有很多热心的教师为帮助学生备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作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同时城乡各大小书店里作文选之类的书又铺天盖地。
综观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作文是学生“自我”的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真实的心灵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地激励学生摆脱束缚,表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现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述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来说,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可写得真实贴切,又可写得生动感人。在这样“表现自我”的作文中,往往会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作文中所表现的自我一旦是真实的自我,作文的内容就鲜活生动起来了。那样,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内心感悟,就会非常自然地融入学生的作文之中。
(责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