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小半径曲线在动态验收中轨道不平顺研究

来源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咸城际铁路联调联期间,在庙山火车站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小半径曲线轨道精调过程中,连续出现三角坑Ⅱ级超限,最多一次动态110 m缓和曲线上检查出现三角坑Ⅱ级超限28处,我单位进行大量的精调,而后接连几天动态检查时间里,精调结果非常不理想,三角坑Ⅱ级超限一直存在.从路局联调联试指挥部、建设单位、铁科院、设计单位、设备接管单位到施工单位都非常着急,最后通过联合检查,根据动轨检车检查原理,最终发现了三角坑的漂移原因.
其他文献
针对燕郊润达云创中心房建项目基坑深度大,基坑附近有房屋建筑结构,且环保要求严格的工程实际,综合权衡造价、环保、施工可行性,初步确定了大直径钢管桩结合锚索的支护方案.经过计算,支护结构的强度、水平位移和稳定性均满足要求,且基坑附近房屋基础位置的地表沉降量不到2 mm,保证了周边房屋的安全.此外,还针对临近北京环保要求严格的情况,在抑制扬尘和降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方案.这些可为有相似要求的建筑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针对某石化公司3.3 Mt/a催化裂化装置在第1个运行周期内出现油浆固体质量浓度升高的现象,分析了油浆细粉变化规律以及沉降器催化剂跑损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结果表明:当油浆细粉粒径>20~40μm颗粒增加,是由于平衡剂细粉含量升高导致的催化剂跑损;当粒径40μm以上的大颗粒明显增加,则是由于沉降器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下降导致的催化剂跑损;降低油浆固体质量浓度的有效措施为:通过控制喷嘴线速度不大于95 m/s,减少原料油对催化剂的冲击破碎;控制新鲜剂及助剂粒径小于40μm的细粉粒度分布不大于13%,磨损指
根据传染病发展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建立传染病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理论分析、模型估计和数值模拟,发现密接者中的确诊率、确诊者的传播率以及疫情强制管控时机的选择对疫情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重载运输独有的大轴重、高密度、长编组的运输模式给铁路运输业带来巨大效益,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涵洞病害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致使其结构承载能力下降.以朔黄铁路低填土盖板涵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板梁横向联结失效,单板受力问题突出这一病害,开展了低填土盖板涵加固及受力性能分析,并与试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开挖成本在铁路隧道施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用三臂凿岩台车代替人工开挖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大尖山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和施工工艺,从安全、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三臂凿岩台车在隧道施工中的成功应用,为其它隧道的钻爆施工提供借鉴.
以聚乙烯醇(PVA)、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c)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FeCl3为交联剂,甘油(Gly)为抗冻剂,水为溶剂,采用自由基聚合和冻融循环法制备了PVA-P(AM-AAc)-Fe3+-Gly导电水凝胶(以下简称PAFG).结果表明:当Gly质量分数为50%时,PAFG的拉伸强度为409 kPa,断裂伸长率为934%,结冰温度低至-42℃,贮存6 d后的质量保持率为90.3%;由此制备的PAFG传感器的电导率为0.38 S/m,应变灵敏度为3.13,循环稳定性、重复使用性和耐
本文将从论述河北省辐射环境保护现状入手,剖析其中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监测能力,加强常态化监控等相关对策进行了探析,从各方面应对辐射污染问题,促进我省辐射环境保护的发展.
本文针对《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核算会计处理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帮助会计人员加深对准则的理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丰富混凝土碳化深度的计算理论,采用超声波测试仪对水胶比为0.37、0.45、0.53,粉煤灰等质量替代水泥为0%、30%、60%,100 mm×100 mm×400 mm的混凝土试件经快速碳化0 d、7 d、14 d、21 d、28 d后的超声波波速进行了测试.定义相对波速K,分析了碳化后超声波波速随粉煤灰掺量及水胶比的变化趋势,采用函数拟合了碳化深度与相对波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后波速增大,碳化部位的波速增加幅度大致处在3%~9%之间;当粉煤灰的掺量为0%时,碳化混凝土试件的相对波速都随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业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使得数据资源无法共享,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都建立了数据交换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目标,然后阐述了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成效、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最后提出了对数据交换平台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