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小说文学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还有诸如介绍各种知识的说明文、阐述观点的议论文等等,即使是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都能牵涉不少其他科目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深挖课文内容,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认知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学生们今后各科目的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即着重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如果教师们能从中进行发掘和深挖,无疑可以让学生们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一、从语文课文中培养科学意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每册中都有一个单元是科技专题,学生们可以直接从中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当今的科技前沿知识,同时,不少课文内容的字里行间也会渗透一些科学现象或常识,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挖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比如,《镜泊湖的奇观》一文中讲到了瀑布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时都不会断流结冰。这一奇观,若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解,可能只是让学生们通过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但如果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进行挖掘,其中就牵涉一个常识性问题:水的冰点是零度,但为什么当地的瀑布在如此低的温度仍不会结冰呢?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思考,或者作为回家作业之一,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实验静止的水和不断运动的水在同样低的温度下是否都会结冰,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揭晓答案。这样,经过学生们的亲手实验证明,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曹冲称象》中,也可以先让学生们思考曹冲称象的方式是否成功、为什么会成功,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去完成“称象”这一任务,然后再对浮力问题进行阐述,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的威力,从而对科学知识以及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产生崇拜感,继而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科学知识的拓展
科学知识本身是一个系统,在语文课文中牵涉到的往往只是系统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冰山一角进行深挖,让学生由此而窥见冰山全貌,实现科学知识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今后各个科目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如从《蝙蝠和雷达》一文中可以得知,雷达探测的原理来自蝙蝠的超声波,即仿生学知识。在学完这一课程后,可以引导学生们注意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特点,思考可以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得什么启示,并鼓励学生们课下搜集现代仿生学相關资料到课堂上分享。《沙漠里的绿洲》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引申出一些耐旱的植物类型,如仙人掌,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查找关于仙人掌特征的资料,包括生物习性、药用价值等,其中就囊括了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增强人文科学素质
除了直接对科学知识的介绍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对于科学家的人物传记式课文,清晰地记录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如在《夜晚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问题引学生入情境,如斯帕拉捷的人物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夜晚的实验”?等。学生们在思考时,根据自己的日常知识储备及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有些会认为斯帕拉捷很善于观察,当他发现蝙蝠在光线那么暗的情况下飞行仍能灵活地避开障碍物时,就激起了做实验的兴趣;有些会认为斯帕拉捷是科学家,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可能引起他兴趣的现象都喜欢用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等。这样,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跟随斯帕拉捷的思路展开实验步骤的设想,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即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探究。
四、将写作和实验相结合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就要接触写作了,而写作的素材往往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内涵。在培养写作能力时,可以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并逐渐磨炼观察的仔细程度,提高观察能力。如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一个月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观察一个季节里某一株植物的变化过程,观察铁皮生锈的过程,等等,写成观察日记,也可以图文并茂,记录得越详细越好,在每次记录完毕后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们会更乐于完成日记,因为有内容可写。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自己找东西观察、自己记录并思考的习惯。
总之,语文教材中常常渗透有科学知识,而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课文进行深挖,不仅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普及科学知识,还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们更热爱语文,也能为将来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兰州市五里铺小学 甘肃】
科学知识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如果教师们能从中进行发掘和深挖,无疑可以让学生们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一、从语文课文中培养科学意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每册中都有一个单元是科技专题,学生们可以直接从中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当今的科技前沿知识,同时,不少课文内容的字里行间也会渗透一些科学现象或常识,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挖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比如,《镜泊湖的奇观》一文中讲到了瀑布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时都不会断流结冰。这一奇观,若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解,可能只是让学生们通过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但如果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进行挖掘,其中就牵涉一个常识性问题:水的冰点是零度,但为什么当地的瀑布在如此低的温度仍不会结冰呢?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思考,或者作为回家作业之一,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实验静止的水和不断运动的水在同样低的温度下是否都会结冰,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揭晓答案。这样,经过学生们的亲手实验证明,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曹冲称象》中,也可以先让学生们思考曹冲称象的方式是否成功、为什么会成功,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去完成“称象”这一任务,然后再对浮力问题进行阐述,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的威力,从而对科学知识以及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产生崇拜感,继而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科学知识的拓展
科学知识本身是一个系统,在语文课文中牵涉到的往往只是系统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冰山一角进行深挖,让学生由此而窥见冰山全貌,实现科学知识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今后各个科目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如从《蝙蝠和雷达》一文中可以得知,雷达探测的原理来自蝙蝠的超声波,即仿生学知识。在学完这一课程后,可以引导学生们注意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特点,思考可以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得什么启示,并鼓励学生们课下搜集现代仿生学相關资料到课堂上分享。《沙漠里的绿洲》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引申出一些耐旱的植物类型,如仙人掌,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查找关于仙人掌特征的资料,包括生物习性、药用价值等,其中就囊括了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增强人文科学素质
除了直接对科学知识的介绍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对于科学家的人物传记式课文,清晰地记录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如在《夜晚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问题引学生入情境,如斯帕拉捷的人物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夜晚的实验”?等。学生们在思考时,根据自己的日常知识储备及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有些会认为斯帕拉捷很善于观察,当他发现蝙蝠在光线那么暗的情况下飞行仍能灵活地避开障碍物时,就激起了做实验的兴趣;有些会认为斯帕拉捷是科学家,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可能引起他兴趣的现象都喜欢用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等。这样,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跟随斯帕拉捷的思路展开实验步骤的设想,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即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探究。
四、将写作和实验相结合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就要接触写作了,而写作的素材往往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内涵。在培养写作能力时,可以和科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并逐渐磨炼观察的仔细程度,提高观察能力。如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一个月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观察一个季节里某一株植物的变化过程,观察铁皮生锈的过程,等等,写成观察日记,也可以图文并茂,记录得越详细越好,在每次记录完毕后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们会更乐于完成日记,因为有内容可写。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自己找东西观察、自己记录并思考的习惯。
总之,语文教材中常常渗透有科学知识,而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课文进行深挖,不仅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普及科学知识,还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们更热爱语文,也能为将来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兰州市五里铺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