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以及情景交融的语言描绘。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味“地坛”在文中的作用,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朗读感悟,深入探析作者对于生命的哲理行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的能力,给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地坛和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作者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对于生命的求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饱经磨难之后,对于生命的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本文作为苏教版必修2中的第一篇文章,在新课导入时应充分采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文本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新课导入
  导语:有一位作家曾经说着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能够如此豁达看待死亡的人,在1951年生于北京,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离开北京,在21岁的时候因为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按照常理,本来可能一蹶不振的人儿,却在轮椅上写出那么多口口相传的篇章,他就是史铁生,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关于史铁生先生的纪录片。
  视频链接:http://www.pps.tv/w_19rujndmrd.html?fromvsogou=1
  这部视频中讲述的就是,史铁生先生和他生命中的那座地坛,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篇章就是《我与地坛》,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到底这座地坛拥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一个双腿残疾的人的心灵站了起来。
  二、拓展知识,介绍地坛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三、整体把握,品读文章
  同学们现在开始自主阅读文章,找出文章的整体脉络,自己圈划文章中的重点及疑点,将自己的疑问整理出来,写在相对应的文本旁边。同时,找出这篇散文中你们认为语句描绘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并阐释其好在哪里。
  品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1.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第一部分朗读文件,名家朗诵之后,邀请三到五位学生分段落进行朗读
  朗读之后,采用幻灯片设备将文中的易错字,正因纠错。并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评价同学朗读和名家朗读的不同之处,注意语句中的轻重缓急,培养学生语感。
  2.提出问题,整体把握
  问题1:请学生们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
  问题2: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问题3: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地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小结:地坛景物的更迭,显示着作者的从最初的痛苦、迷茫,转而向着寻找出路的方向前进,经历了四百年之久沧桑的地毯,双腿残疾的作者,在这一时刻找到了共鸣。地坛里的生物和景色,启发了作者对于生命进行重新认识,开启了人生新阶段。
  品读第二部分:我在地坛中的哲理性思考
  问题1:“我”要不要去死?
  问题2:“我”要怎样活着?
  问题3:“我”为什么要写作?
  小结:在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中,作者解决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将母亲、自己和地坛三者之间联系起来。
  四、聚焦段落,细析文本
  1.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考察学生对于作者思想的理解)
  2.第4自然段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考察学生对于段落在整篇文章中承上启下含义的理解。)
  3.文章第5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写到地坛“荒芜”却不“衰败”,这表达着怎样的一种意境。这一段落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悟。
  4.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刻画出母亲怎样的一种形象?(提示从母亲对于作者去地坛的态度来进行分析)
  5.作者在第二部分第三段中将第一人称“我”,换成了“她的儿子”,这种人称上的变化,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想法和写作思路?
  6.文章第二部分第七段记录了母亲离去,作者写到“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这句话想要表明的是什么?
  7.第二部分第十段,作者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
  五、总览全文,赏析写法
  1.明暗线索交织,互为补充
  在这篇文章当中,明线主要是阐述地坛的博大宏伟、暗线则是在阐述着母亲对于作者的宽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通过明线和暗线之间的交织,文章的主题也就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2.对比手法运用较多
  在这篇文章中随处可见对比,既有从总体主题上作者残疾之后的心理状态对比,也有描绘地坛时候荒芜但不衰败的对比,还有在具体的段落中,地坛安静与吵闹的对比,繁盛与沧桑的对比。这种种的对比,将作者当时那种较为纠结的心理状态生动的刻画出来,也为作者能够走出生命的阴霾,提前打好了伏笔。
  3.情景交融,事理相和
  本文的關键点在于我、母亲、地坛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阐述的是作者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在文章中作者写到母亲的大爱,写到自己与地坛之间的情感交融。在散文抒情的模式下夹杂着一些议论,将主题突出的更为明显,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和。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作者精神上的家园
  地坛的景物更迭
  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作者对生命的求索和感悟
  “我”要不要去死?
  “我”要怎样活着?
  “我”为什么要写作?
  课前准备
  搜集史铁生先生的相关事迹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体会作者在苦难中对于生命的新感悟。
  课堂小结
  史铁生先生的这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的人,让他们在阴霾的生命当中找到蓬勃奋起的希望。而且本文的文字优美,在景物描绘中的抒情恰到好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物描绘段落进行摘抄和仿写。
其他文献
电信运营企业向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基本相同,并具有相互替代性,他们既面临新增市场份额的争抢,还面临存量市场份额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决定着其竞争异常激烈。加入WTO以后,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万事万物都能成为他们眼中的奇异,头脑中的灵感。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儿童身上所散发出的无限创造力,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把自己真实而又童真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或忧愁,表達他们眼中的美好或烦恼,简单又不失乐趣,自由且充满童真
贫富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在某种程度上甚系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然而,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危及社会稳定,损害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失范现象
摘 要:本文针对一种新开发偏梯扣Φ88.9×6.45mm p110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其在极限拉伸载荷下的应力情况,同时计算极限失效载荷,分析了失效形式。结果发现:接头在标准上扣后应力分布合理,极限拉伸下接头表现出螺纹滑脱+管体断裂失效,失效载荷大于API值。说明该接头扣型设计能够承受较强的轴向力。  关键词:偏梯扣;极限失效;应力;有限元;失效载荷  1 绪论  Φ88.9×6.45mm p110
英语的教学不光要围绕语法、词汇和阅读来进行,在教育部门颁布新的教学改革后,教学要贴近生活和学生,尤其是英语课程的教学,更要设立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联系英语,提
一.我国担保行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然而仅仅依靠内源资金是不够的,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产品市场的成熟,自有资金源源
口语表达是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组成,影响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初中正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而口语表达又是一个难点,教师要意识到口语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积极搭建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建筑业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建筑市场日趋规范,招投标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一种主要交易方式。以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
1 企业基本情况冀州市银海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海公司)的前身是原冀州市化肥总厂。冀州市化肥总厂成立于1976年的,为国家中型一档化工企业。全国第一家农化服务中心、衡
一、前言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从资产规模来看,目前已经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经济规模上看。约占我国GDP总产出的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