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浩,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一年后于2009年进入惠州学院,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6年被聘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李浩说既源于自身努力,也与学校给自己的成长空间和支持分不开。
沈威,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惠州学院数学系工作,2013年考取广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学校学历提升计划资助,2016年博士毕业后不久即晋升为副教授。
李浩、沈威两个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个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惠州学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成效。“博士化工程”“双百培养工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惠州学院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校训,发扬“敦重明辨、求真致用”大学精神,大力实施 “师海扬帆”计划,引进与培养并举,有效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十二五”期间,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支撑平台,实现了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全覆盖;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22 项,9人入选“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0人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名单,其中,有近20人取得教授资格证书,有3人成长为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者。
因材施策,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工程
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处于基础性环节。针对学校发展实际与青年教师特点,惠州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大专项工程力促青年教师成长。
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创新人才资助项目、学校师资培训经费专项投入等有效途径,惠州学院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出台了《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修订)》,完善了鼓励包括合同制专任教师在内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的资助力度;出台了《惠州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及推荐业绩条件补充规定》,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不具备博士学位者不得申报正高级职称。多方举措鼓励和鞭策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年均10名中青年教师读取博士学位,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中青年教师 70%以上获得博士学位。迄今为止,青年教师中15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青年教师的32.7%。
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认真做好教育部国内访学计划项目,大力开展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鼓励教师到国(境)内外访学、进修和培训,参与国(境)内外访问学者提升项目,力争每位教师每2年有一次外出参加教学改革、学术研讨的机会,每5年有一次访学、进修的机会,不断扩展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修订)》文件规定,国内访问学者可申请 1 学年的离岗进修学习时间。属教育部或广东省计划内的,其学费及相关费用报销按照相关文件办理。国(境)外访学及合作研究期限为 3 个月,实行费用总包干。其中:国外进修的,学校资助 6000 美元/人;港、澳、台进修的,学校资助 4000 美元/人。其访学或合作研究期间,工资待遇基本不受影响,期满结束后半年内,对其组织考核。
启动青年教师“双百培养工程”。即至2020年培养“百名青年科研骨干”与“百名青年教坛新秀”,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教学科研方面,通过校内外双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导师,从兼职教授中为其配备校外导师,并划拨专项培养经费。
团队共建,融入学校人才梯队建设战略
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青年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人才团队建设的支持。惠州学院积极把青年教师的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梯队建设战略之中,实现人才梯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融入到“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之中。所谓“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即是以政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新进校人员到企业培训学习,积极引导并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参加省高校与行业的“千人互聘计划”,使更多的教师拥有行业企业和基础教育工作经验,熟知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了解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用人需求和规模,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优质师资。同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管理精英、技术精英、中小学名师与学校教师组建 “双师双能型” 教学团队,开展嵌入式教学,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学科竞赛指导等工作,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前沿,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是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融入到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之中。学校按照“择优组合,重点建设”的方针,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为主导,以知名教授(专业带头人)、副教授及博士(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二级教学单位、研究所、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群)为建设平台,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与教学业务合理组合、优势互补,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学校通过优先扶持优秀教学团队,对进入团队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着力建立一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具备稳定科研方向、能承揽应用技术项目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科研团队。参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青年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成长平台。
【个案链接】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李浩
李浩,1980年出生。2008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惠州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5年晋升教授,现任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相关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外SCI源刊上发表论文30篇,获得授权的专利3个。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各有侧重点,并非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教学和科研完全可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一个教师如果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良好的科研成果对教学有直接的帮助。我的科研方向为能源与环境相关无机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有不少章节内容和我的科研领域有关。因此,我在授课时会适时地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这门课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副教授沈威
沈威,1982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进入惠州学院数学系工作;2013年考取广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全脱产一年;2016年获得广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底,获得数学教学论副教授职称。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持省级项目3项,在CSSCI(含扩展)、中文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对于“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他以与惠州市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合作为例,深有体会地说:“与惠州市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合作,让我们数学教学论专业团队的三位老师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促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数学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和我们的相互协作中,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理论认识,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间接促进了其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沈威,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惠州学院数学系工作,2013年考取广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学校学历提升计划资助,2016年博士毕业后不久即晋升为副教授。
李浩、沈威两个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个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惠州学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成效。“博士化工程”“双百培养工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惠州学院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校训,发扬“敦重明辨、求真致用”大学精神,大力实施 “师海扬帆”计划,引进与培养并举,有效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十二五”期间,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支撑平台,实现了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全覆盖;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22 项,9人入选“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0人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名单,其中,有近20人取得教授资格证书,有3人成长为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者。
因材施策,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工程
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处于基础性环节。针对学校发展实际与青年教师特点,惠州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大专项工程力促青年教师成长。
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创新人才资助项目、学校师资培训经费专项投入等有效途径,惠州学院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出台了《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修订)》,完善了鼓励包括合同制专任教师在内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的资助力度;出台了《惠州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及推荐业绩条件补充规定》,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不具备博士学位者不得申报正高级职称。多方举措鼓励和鞭策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年均10名中青年教师读取博士学位,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中青年教师 70%以上获得博士学位。迄今为止,青年教师中15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青年教师的32.7%。
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认真做好教育部国内访学计划项目,大力开展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鼓励教师到国(境)内外访学、进修和培训,参与国(境)内外访问学者提升项目,力争每位教师每2年有一次外出参加教学改革、学术研讨的机会,每5年有一次访学、进修的机会,不断扩展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修订)》文件规定,国内访问学者可申请 1 学年的离岗进修学习时间。属教育部或广东省计划内的,其学费及相关费用报销按照相关文件办理。国(境)外访学及合作研究期限为 3 个月,实行费用总包干。其中:国外进修的,学校资助 6000 美元/人;港、澳、台进修的,学校资助 4000 美元/人。其访学或合作研究期间,工资待遇基本不受影响,期满结束后半年内,对其组织考核。
启动青年教师“双百培养工程”。即至2020年培养“百名青年科研骨干”与“百名青年教坛新秀”,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教学科研方面,通过校内外双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导师,从兼职教授中为其配备校外导师,并划拨专项培养经费。
团队共建,融入学校人才梯队建设战略
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青年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人才团队建设的支持。惠州学院积极把青年教师的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梯队建设战略之中,实现人才梯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融入到“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之中。所谓“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即是以政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展新进校人员到企业培训学习,积极引导并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参加省高校与行业的“千人互聘计划”,使更多的教师拥有行业企业和基础教育工作经验,熟知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了解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用人需求和规模,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优质师资。同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管理精英、技术精英、中小学名师与学校教师组建 “双师双能型” 教学团队,开展嵌入式教学,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学科竞赛指导等工作,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前沿,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是把青年教师的成长融入到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之中。学校按照“择优组合,重点建设”的方针,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为主导,以知名教授(专业带头人)、副教授及博士(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二级教学单位、研究所、专业、实验实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群)为建设平台,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与教学业务合理组合、优势互补,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学校通过优先扶持优秀教学团队,对进入团队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着力建立一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具备稳定科研方向、能承揽应用技术项目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科研团队。参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青年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成长平台。
【个案链接】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李浩
李浩,1980年出生。2008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惠州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5年晋升教授,现任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相关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外SCI源刊上发表论文30篇,获得授权的专利3个。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各有侧重点,并非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教学和科研完全可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一个教师如果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良好的科研成果对教学有直接的帮助。我的科研方向为能源与环境相关无机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有不少章节内容和我的科研领域有关。因此,我在授课时会适时地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这门课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副教授沈威
沈威,1982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进入惠州学院数学系工作;2013年考取广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全脱产一年;2016年获得广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底,获得数学教学论副教授职称。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持省级项目3项,在CSSCI(含扩展)、中文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对于“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他以与惠州市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合作为例,深有体会地说:“与惠州市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合作,让我们数学教学论专业团队的三位老师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促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数学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中小学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和我们的相互协作中,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理论认识,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间接促进了其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