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创设教学情境模式,应着眼于既定的教学目的,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政治课成为既让学生明智,又促学生动情乃至“我欲将行”的“活课”。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 情境创设 教学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有这么一句话:商品,赢得市场就是好商品。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教学中,就是赢得学生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目前,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而许多的政治课教师也都是完全依托政治课教材照本宣科,平铺直述地向学生灌输政治课本概念性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学习显得非常乏味。政治课如何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政治课的教学情景,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从而使政治课成为教而有方、学而有趣、用而有信的“活课”,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课教师亟待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情景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是政治课创设教学情境的首要任务。
所谓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下面笔者谈谈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一、创设直观动情的情境
直观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足以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如在讲“主权国家”时,教者先播放香港回归盛况的录像,在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基础上,置问“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五星红旗取代英国米字旗飘扬在香港上空,意味着什么?”这样,可使学生与教材知识、老师的教学产生共鸣,达到在激发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觉悟的同时,开启授知之门的目的。
通过直观动情的教学情境,在陶冶中传知,在授知中传情,知情结合,使教学产生鲜明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
二、创设借问解疑的情境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思边议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后,教者用投影显示以下问题:(1)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要交换?(2)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能交换?(3)张某的变质大米能与李某的食鹽交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化解知识疑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有利于学生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理解,可在教学中先后插入两个问题:(1)同一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手机,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2)相同水果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中,按同一价格出售水果,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顺利地引导学生参与理论的总结。
借问解疑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某种悬念,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典故导思的情境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形式,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寻思、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时,教者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盎然兴趣,再趁机因势利导:“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学生接口道:“为选择邻居。”“那么为什么要择邻?”学生们各抒己见。借助学生逐步推进的思维,教师穿插展开理论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既定知识点。
四、创设实验求知的情境
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可信的实验情境中,积极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例如,针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课前,教师选用一根一米长的细松紧绳,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多色彩的小弹球。上课时,教师把绳的另一端挂在左手拇指上,细绳握在拳心(不让学生看见),小球露在立拳上面,示意学生注意后,把小球抛出一米多远,又用力拉绳,小球飞快地回到了手中,这时宜发问:“小球为什么会回到手里?”学生踊跃回答:“因为绳子把小球与手联系在一起。”因此引出了“联系”的概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分析“联系”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营造了互动氛围。为了准确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观点,又问:“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对吗?为什么?”看到学生或讨论,或思考,教师再次做“手抛小球”,并问学生:“当你没做这个实验时,你的手和小球有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
实验求知的情境决非理化生教学的“专利”,政治课教学应当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提高信度,追求新知。
五、创设开放活学的情境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教材中“他敢剪吗?”的漫画,学生们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他不敢剪”。此时教师发问:“还有其他结论吗?”面对学生费解的神情,给“漫画”创设两种条件:(1)漫画中的人离地面很低,且地面有防止人摔伤的物件;(2)气球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会爆炸。又请学生思考:“针对这两种条件,你分别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顺利地答出“他敢剪”和“他必须剪”。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适用广泛,形式多样,作用显然。因此,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谨防牵强附会甚至信手滥用,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 情境创设 教学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有这么一句话:商品,赢得市场就是好商品。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教学中,就是赢得学生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目前,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而许多的政治课教师也都是完全依托政治课教材照本宣科,平铺直述地向学生灌输政治课本概念性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学习显得非常乏味。政治课如何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政治课的教学情景,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从而使政治课成为教而有方、学而有趣、用而有信的“活课”,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课教师亟待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情景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是政治课创设教学情境的首要任务。
所谓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下面笔者谈谈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一、创设直观动情的情境
直观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足以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如在讲“主权国家”时,教者先播放香港回归盛况的录像,在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基础上,置问“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五星红旗取代英国米字旗飘扬在香港上空,意味着什么?”这样,可使学生与教材知识、老师的教学产生共鸣,达到在激发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觉悟的同时,开启授知之门的目的。
通过直观动情的教学情境,在陶冶中传知,在授知中传情,知情结合,使教学产生鲜明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
二、创设借问解疑的情境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思边议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后,教者用投影显示以下问题:(1)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要交换?(2)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能交换?(3)张某的变质大米能与李某的食鹽交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化解知识疑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有利于学生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理解,可在教学中先后插入两个问题:(1)同一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手机,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2)相同水果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中,按同一价格出售水果,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顺利地引导学生参与理论的总结。
借问解疑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某种悬念,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典故导思的情境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形式,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寻思、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时,教者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盎然兴趣,再趁机因势利导:“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学生接口道:“为选择邻居。”“那么为什么要择邻?”学生们各抒己见。借助学生逐步推进的思维,教师穿插展开理论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既定知识点。
四、创设实验求知的情境
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可信的实验情境中,积极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例如,针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课前,教师选用一根一米长的细松紧绳,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多色彩的小弹球。上课时,教师把绳的另一端挂在左手拇指上,细绳握在拳心(不让学生看见),小球露在立拳上面,示意学生注意后,把小球抛出一米多远,又用力拉绳,小球飞快地回到了手中,这时宜发问:“小球为什么会回到手里?”学生踊跃回答:“因为绳子把小球与手联系在一起。”因此引出了“联系”的概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分析“联系”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营造了互动氛围。为了准确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观点,又问:“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对吗?为什么?”看到学生或讨论,或思考,教师再次做“手抛小球”,并问学生:“当你没做这个实验时,你的手和小球有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
实验求知的情境决非理化生教学的“专利”,政治课教学应当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提高信度,追求新知。
五、创设开放活学的情境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教材中“他敢剪吗?”的漫画,学生们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他不敢剪”。此时教师发问:“还有其他结论吗?”面对学生费解的神情,给“漫画”创设两种条件:(1)漫画中的人离地面很低,且地面有防止人摔伤的物件;(2)气球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会爆炸。又请学生思考:“针对这两种条件,你分别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顺利地答出“他敢剪”和“他必须剪”。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适用广泛,形式多样,作用显然。因此,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谨防牵强附会甚至信手滥用,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