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迎难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2009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经济下滑的困难与挑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的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狠抓落实,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好于预期,多项指标在逆境中取得新的成绩,既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又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望2010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陕煤化集团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和创新机制,全力抓好新项目的投产验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关心职工生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销售收入确保实现500亿元;利税突破100亿元;实现利润30亿元;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产量完成9000万吨;化工企业产品总量完成740万吨;总投资300亿元;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企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陕煤化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保增长战略部署,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双十条”措施和降低成本的“十条”政策,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全年煤炭产量完成7100万吨,较上年增加1060万吨,增幅为17.5%,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较上年增加85亿元,增幅为36%,实现利润20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增幅为11%;资产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在2008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跻身243位,比上年度跃升66位,成为全省增长最快企业。
二、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5%。2009年,陕煤化集团加快推进重点建设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势拉动。全年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71.5%。黄陵二号煤矿、陕焦70万吨焦化、王村斜井技改、孙家岔和韩家湾煤矿升级改造等项目年底前完成了竣工验收;榆阳煤矿、冯家塔煤矿、陕化1,4丁二醇等项目已具备验收条件;神南矿业公司柠条塔、红柳林、张家峁三矿分别于去年3、4、5月实现了试生产,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单项验收;北元化工PVC项目、天元公司焦油加氢项目、富油公司粉煤干馏示范项目、红柠铁路、神南矿区生产服务中心、彬长矿区生产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达到了同类项目建设的最好水平。
三、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改制重组工作成效显著。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深入推进煤业股份公司规范运行,顺利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为煤业股份上市创造了条件。建筑施工板块借壳上市启动,重组预案已经证监会审批,前期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对集团公司所属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成立了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为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组建了陕南投资开发公司,为集团公司多元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走出一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新路。积极投资入股陕西钢铁集团,参与了新龙钢的重组。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参与钢铁产业的重组,对陕煤化集团现有产业的发展和在建项目有着特别意义。
四、强化安全管理,抵御灾害能力普遍增强。通过狠抓瓦斯治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强化安全基础管理,保持了安全生产整体稳定的态势,杜绝了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5,创历史最好水平。化工企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各老企业通过几年的调整改造,基本上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布局的调整及系统的优化,使老企业安全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增强。
五、实施“振兴渭北老区”战略,老矿区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在发展布局上把“稳定渭北老区”调整为“振兴渭北老区”,进一步焕发了老矿区的发展活力。一年来,围绕全面振兴的目标,各个老企业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以及技术和管理优势,拓展发展思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相继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源,实现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老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现有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对资源枯竭的矿井实行了控制性开采,最大限度地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企业转型提供时间保障,为“十二五”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打牢基础。
六、融资263.2亿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2009年,陕煤化集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了融资租赁、发行信托产品、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共实现融资263.2亿元,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全年节约财务费用近2亿元。先后与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增银行授信300多亿元。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收购、兼并、重组资本金贷款政策,取得了省内首笔5亿元为期五年的并购贷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融资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七、携手“四省四港”破解销售瓶颈,大物流体系建設取得突破性进展。陕煤化集团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最佳机遇期,充分利用国家和陕西省调整、振兴物流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大物流体系提高到战略高度,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关键项目,强力推进。2009年6月和11月,分别与湖北、江苏、山东、江西和枝城港、徐州港、日照港、连云港这“四省四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四省四港”联手建设陕西煤炭物流体系和煤炭销售基地,省外物流节点布局初具雏形。在省内,从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出发,按照控股建设矿区铁路专用线、参股建设重要国铁干线的思路,积极投资相关铁路建设。此外,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煤炭网上交易平台信息系统正在开发建设。
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陕煤化集团确定的158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已有7项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际和国内的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组建的“陕西煤矿安全技术中心”、“陕西省甲醇衍生物及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获省政府“13115”工程批准立项。通过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完善产业链、加大瓦斯综合利用等项目,使集团公司万元产值能耗降为1.25吨标准煤,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
九、启动“百亿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2009年,陕煤化集团在基本完成沉陷治理13462户100万平方米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启动“百亿民生”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规划方案、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相关支持性文件全面完成,并通过中咨公司评估。截至年底,累计开工面积79.5万平方米,竣工4.8万平方米,安置450户,完成投资约4亿元。棚户区改造是陕煤化集团用爱心和“一切为了职工”的理念打造的民心工程,不仅要把棚户区改造建设成良心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安全工程,还要把棚户区改造建设成员工的财富工程,让员工安居乐业。
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2009年,陕煤化集团通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定了“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造福员工,奉献社会,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思路,并通过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形成了求发展、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2009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经济下滑的困难与挑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的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狠抓落实,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好于预期,多项指标在逆境中取得新的成绩,既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又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望2010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陕煤化集团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和创新机制,全力抓好新项目的投产验收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关心职工生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销售收入确保实现500亿元;利税突破100亿元;实现利润30亿元;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产量完成9000万吨;化工企业产品总量完成740万吨;总投资300亿元;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企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陕煤化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保增长战略部署,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双十条”措施和降低成本的“十条”政策,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规模迅速扩大。全年煤炭产量完成7100万吨,较上年增加1060万吨,增幅为17.5%,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较上年增加85亿元,增幅为36%,实现利润20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增幅为11%;资产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在2008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跻身243位,比上年度跃升66位,成为全省增长最快企业。
二、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5%。2009年,陕煤化集团加快推进重点建设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势拉动。全年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71.5%。黄陵二号煤矿、陕焦70万吨焦化、王村斜井技改、孙家岔和韩家湾煤矿升级改造等项目年底前完成了竣工验收;榆阳煤矿、冯家塔煤矿、陕化1,4丁二醇等项目已具备验收条件;神南矿业公司柠条塔、红柳林、张家峁三矿分别于去年3、4、5月实现了试生产,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单项验收;北元化工PVC项目、天元公司焦油加氢项目、富油公司粉煤干馏示范项目、红柠铁路、神南矿区生产服务中心、彬长矿区生产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达到了同类项目建设的最好水平。
三、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改制重组工作成效显著。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深入推进煤业股份公司规范运行,顺利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为煤业股份上市创造了条件。建筑施工板块借壳上市启动,重组预案已经证监会审批,前期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对集团公司所属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成立了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为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组建了陕南投资开发公司,为集团公司多元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走出一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新路。积极投资入股陕西钢铁集团,参与了新龙钢的重组。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参与钢铁产业的重组,对陕煤化集团现有产业的发展和在建项目有着特别意义。
四、强化安全管理,抵御灾害能力普遍增强。通过狠抓瓦斯治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强化安全基础管理,保持了安全生产整体稳定的态势,杜绝了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5,创历史最好水平。化工企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各老企业通过几年的调整改造,基本上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布局的调整及系统的优化,使老企业安全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增强。
五、实施“振兴渭北老区”战略,老矿区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在发展布局上把“稳定渭北老区”调整为“振兴渭北老区”,进一步焕发了老矿区的发展活力。一年来,围绕全面振兴的目标,各个老企业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以及技术和管理优势,拓展发展思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相继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源,实现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各老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现有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对资源枯竭的矿井实行了控制性开采,最大限度地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企业转型提供时间保障,为“十二五”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打牢基础。
六、融资263.2亿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2009年,陕煤化集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了融资租赁、发行信托产品、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手段,共实现融资263.2亿元,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全年节约财务费用近2亿元。先后与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增银行授信300多亿元。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收购、兼并、重组资本金贷款政策,取得了省内首笔5亿元为期五年的并购贷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融资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七、携手“四省四港”破解销售瓶颈,大物流体系建設取得突破性进展。陕煤化集团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最佳机遇期,充分利用国家和陕西省调整、振兴物流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大物流体系提高到战略高度,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关键项目,强力推进。2009年6月和11月,分别与湖北、江苏、山东、江西和枝城港、徐州港、日照港、连云港这“四省四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四省四港”联手建设陕西煤炭物流体系和煤炭销售基地,省外物流节点布局初具雏形。在省内,从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出发,按照控股建设矿区铁路专用线、参股建设重要国铁干线的思路,积极投资相关铁路建设。此外,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煤炭网上交易平台信息系统正在开发建设。
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陕煤化集团确定的158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已有7项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际和国内的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组建的“陕西煤矿安全技术中心”、“陕西省甲醇衍生物及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获省政府“13115”工程批准立项。通过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完善产业链、加大瓦斯综合利用等项目,使集团公司万元产值能耗降为1.25吨标准煤,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
九、启动“百亿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2009年,陕煤化集团在基本完成沉陷治理13462户100万平方米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启动“百亿民生”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规划方案、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相关支持性文件全面完成,并通过中咨公司评估。截至年底,累计开工面积79.5万平方米,竣工4.8万平方米,安置450户,完成投资约4亿元。棚户区改造是陕煤化集团用爱心和“一切为了职工”的理念打造的民心工程,不仅要把棚户区改造建设成良心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安全工程,还要把棚户区改造建设成员工的财富工程,让员工安居乐业。
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2009年,陕煤化集团通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定了“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造福员工,奉献社会,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思路,并通过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形成了求发展、促和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