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先后及其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说明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认为在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思维对语言起主导性作用,并且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产生先后 关系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与思维在很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到底什么是语言和思维?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语言与思维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人类用以交流思维和感情的一种体系,它是由声音、词汇、句式组成的。(李振华 1989:878)。可见,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使信息由发出者传递给接受者。其实现是通过一套含有信息的符号进行描述,以及对一种被认可的模式加以规范,这种模式能够将符号组合成可传递的信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深刻揭示了语言的符号本质。思维是人类大脑神经心理机能的高级活动形式。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人类的大脑神经心理具有某种先验的符号系统的智能结构功能,这种功能是凭借某种程式和逻辑规则得以显现的。
二、思维的产生先于语言的产生
从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思维的产生的确早于语言。思维的产生源于动物界,它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1978)教授认为:制造工具的人(真正的人)的出现,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不过三百万年,而古猿开始向人类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一千万年以上。无论这个过程阶段有多长,但总是存在的。类人猿在经过上千万年的变化后,渐渐学会直立行走,从而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促使原始人发出清晰的声音,同时也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逐渐地,类人猿初步懂得了对事物的简单推断和想象,学会了制造并改造工具,在群居生活和最初生产劳动时,相互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广泛,用声音表达意愿和交流思想便成为一种需要。这时语言的出现才成为一种可能,可见思维的产生确实是早于语言的产生。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婴儿通常是在两岁左右开始咿呀学语,到了三、四岁才能较好地掌握基本语言;而其思维则不同,婴儿四个月后,就开始有明显的意识,不仅能辩认自己的母亲,而且能够辨别颜色或是进行简单的分类。到了八九个月,喜怒哀乐几乎都开始具备,感情变得较丰富起来,它会通过哭叫提出各种要求。婴儿的所有这些行为都没有借助语言,但它却能依据事物本质进行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这说明其思维在先,语言习得在后。
研究发现,动物特别是高等灵长类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鸽子能远涉重洋而飞回大陆,狗和猫被遗弃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回自己的“家”。黑猩猩既能使用工具来取得食物,又能把某些材料加工成为合乎使用的工具,这一系列的实验都需要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能力。虽然这些动物的思维是非常低级的,但它们的思维无需借助语言。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思维的产生是早于语言的。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但思维对语言起主导作用;思维和语言并非互为依存,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独立进行的。
语言与思维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的语言愈多,思维能力就愈能得到锻炼,就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相反,对于思维的锻炼越多,就需要越多地组织、筛选某种语气,从而就会增强语言能力。
布鲁若认为,“语言的训练能够加速认知的发展”(格雷母,希尔.2000)。就掌握同种语言的人的思维差别来看,其对语言的掌握不同,思维方式就会不同,譬如,一个咿呀学语的幼儿和一个成人的思维能力显然是有差别的。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思维也是有差别的。
思维对语言起着主导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占据着主动权,如果它要将自身能动活动的结果表达出来,它将从储备的语库种选择出适当的词,借助口腔、声带等物理器官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就思维的整个过程而言,语言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辅助性工具。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所表达的东西是由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
人类的思维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形象思维是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感情的思维’(李泽厚1978),形象思维的基础是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生动画面,此外还需要注入个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人有时并不需要将某种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因此不必借助于语言。贝克莱曾说过:“词语是思想的巨大障碍”(武轶平1981),意思是说思想不一定都是用语言构筑而成。
四、结论
在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本文认为思维的产生先于语言的产生,这一点可以从人类及其起源的过程和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论证。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在整个思维过程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工具,它使思想更为明确和精辟,但思维自身的能动性作用是起主导作用的。从实践生活中的例子,如聋哑人的思维,以及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等等,本文得出人们的思维并非完全依赖于语言而进行,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格雷姆,希尔.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振华.最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仁[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产生先后 关系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与思维在很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到底什么是语言和思维?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语言与思维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人类用以交流思维和感情的一种体系,它是由声音、词汇、句式组成的。(李振华 1989:878)。可见,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使信息由发出者传递给接受者。其实现是通过一套含有信息的符号进行描述,以及对一种被认可的模式加以规范,这种模式能够将符号组合成可传递的信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深刻揭示了语言的符号本质。思维是人类大脑神经心理机能的高级活动形式。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人类的大脑神经心理具有某种先验的符号系统的智能结构功能,这种功能是凭借某种程式和逻辑规则得以显现的。
二、思维的产生先于语言的产生
从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思维的产生的确早于语言。思维的产生源于动物界,它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1978)教授认为:制造工具的人(真正的人)的出现,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不过三百万年,而古猿开始向人类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一千万年以上。无论这个过程阶段有多长,但总是存在的。类人猿在经过上千万年的变化后,渐渐学会直立行走,从而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促使原始人发出清晰的声音,同时也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逐渐地,类人猿初步懂得了对事物的简单推断和想象,学会了制造并改造工具,在群居生活和最初生产劳动时,相互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广泛,用声音表达意愿和交流思想便成为一种需要。这时语言的出现才成为一种可能,可见思维的产生确实是早于语言的产生。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婴儿通常是在两岁左右开始咿呀学语,到了三、四岁才能较好地掌握基本语言;而其思维则不同,婴儿四个月后,就开始有明显的意识,不仅能辩认自己的母亲,而且能够辨别颜色或是进行简单的分类。到了八九个月,喜怒哀乐几乎都开始具备,感情变得较丰富起来,它会通过哭叫提出各种要求。婴儿的所有这些行为都没有借助语言,但它却能依据事物本质进行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这说明其思维在先,语言习得在后。
研究发现,动物特别是高等灵长类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鸽子能远涉重洋而飞回大陆,狗和猫被遗弃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回自己的“家”。黑猩猩既能使用工具来取得食物,又能把某些材料加工成为合乎使用的工具,这一系列的实验都需要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能力。虽然这些动物的思维是非常低级的,但它们的思维无需借助语言。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思维的产生是早于语言的。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但思维对语言起主导作用;思维和语言并非互为依存,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独立进行的。
语言与思维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的语言愈多,思维能力就愈能得到锻炼,就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相反,对于思维的锻炼越多,就需要越多地组织、筛选某种语气,从而就会增强语言能力。
布鲁若认为,“语言的训练能够加速认知的发展”(格雷母,希尔.2000)。就掌握同种语言的人的思维差别来看,其对语言的掌握不同,思维方式就会不同,譬如,一个咿呀学语的幼儿和一个成人的思维能力显然是有差别的。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思维也是有差别的。
思维对语言起着主导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主要是一种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占据着主动权,如果它要将自身能动活动的结果表达出来,它将从储备的语库种选择出适当的词,借助口腔、声带等物理器官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就思维的整个过程而言,语言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辅助性工具。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所表达的东西是由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
人类的思维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形象思维是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感情的思维’(李泽厚1978),形象思维的基础是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生动画面,此外还需要注入个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人有时并不需要将某种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因此不必借助于语言。贝克莱曾说过:“词语是思想的巨大障碍”(武轶平1981),意思是说思想不一定都是用语言构筑而成。
四、结论
在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本文认为思维的产生先于语言的产生,这一点可以从人类及其起源的过程和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论证。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在整个思维过程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工具,它使思想更为明确和精辟,但思维自身的能动性作用是起主导作用的。从实践生活中的例子,如聋哑人的思维,以及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等等,本文得出人们的思维并非完全依赖于语言而进行,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格雷姆,希尔.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振华.最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仁[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