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71
《剪羊毛》是一首根据澳大利亚民歌配歌、改编的二声部合唱。全曲以愉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剪羊毛时的生活场景,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通过课堂辅助乐器巩固低声部(初步感受合唱)——学唱歌曲,尝试二声部合作(进一步感受合唱)——欣赏合唱,创编二声部(感受不同形式的合唱)三个环节。本节课我选用了课铃为课堂辅助乐器,目的是帮助学生唱准低声部,树立较好的音高概念。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合唱并喜欢合唱。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养成积极参与、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知道音乐与生活、劳动密不可分,感受劳动的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歌曲, 准确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和复习休止符,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以愉快而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学教学辅助乐器——课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使学生一开课就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低声部的学习:
1. 认识课铃,模唱课铃的音高,听唱旋律。
2. 随琴哼唱低声部旋律(或尝试视唱曲谱)。
3. 添词演唱(注意附点音符、四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课铃的运用,辅助进行歌曲二声部的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树立良好的音高概念,教学活动水到渠成。
4. 师生合作,初步感受二声部合唱。(学生演唱歌曲低声部的同时,教师演唱歌曲的高声部)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相互穿插照应,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愉悦性的美感。
三、新歌教学:
这段旋律出自于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接下来我们完整地欣赏歌曲。
1.聆听歌曲,在适当的位置奏响课铃。
2.再次聆听歌曲,回答以下问题:
(1)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2)根据情绪的变化歌曲可分为几部分?
3.随录音范唱,轻声地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紧扣《课标》中提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反复而充分的聆听歌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音乐形象,同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4.随琴用“啦”哼唱歌曲的旋律,(或视唱歌曲曲谱)感受附点八分音符与休止符的运用。
5.试着唱一唱歌词,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来演唱歌曲,也可适当律动。
6.随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聆听中学唱歌词,便于学生养成在聆听中学唱歌曲的习惯,以便更准地找准难点,更快地学会歌曲。学会后再让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并辅以律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音乐美感,丰富情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二声部的巩固练习:
1.师生合作感受二声部合唱,随录音伴奏生演唱高声部,师演唱低声部。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合唱的和谐,激发学生唱好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兴趣。
2.二声部巩固练习。
3.分组合作,尝试二声部合唱。
4.随录音范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高、低声部的配合,使学生了解两声部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1.欣赏梦之旅合唱团演唱的《剪羊毛》,激发灵感,创编二声部。
【设计意图】: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妙,激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2.试着运用象声词“咔嚓咔嚓”创编二声部。
3.运用象声词为歌曲伴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創造”这一教学理念,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为学生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质,通过象声词的运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与他人交流,密切合作,使音乐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
六、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全课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热爱合唱、热爱音乐。
《剪羊毛》是一首根据澳大利亚民歌配歌、改编的二声部合唱。全曲以愉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剪羊毛时的生活场景,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通过课堂辅助乐器巩固低声部(初步感受合唱)——学唱歌曲,尝试二声部合作(进一步感受合唱)——欣赏合唱,创编二声部(感受不同形式的合唱)三个环节。本节课我选用了课铃为课堂辅助乐器,目的是帮助学生唱准低声部,树立较好的音高概念。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合唱并喜欢合唱。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养成积极参与、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知道音乐与生活、劳动密不可分,感受劳动的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歌曲, 准确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和复习休止符,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以愉快而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学教学辅助乐器——课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使学生一开课就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低声部的学习:
1. 认识课铃,模唱课铃的音高,听唱旋律。
2. 随琴哼唱低声部旋律(或尝试视唱曲谱)。
3. 添词演唱(注意附点音符、四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课铃的运用,辅助进行歌曲二声部的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树立良好的音高概念,教学活动水到渠成。
4. 师生合作,初步感受二声部合唱。(学生演唱歌曲低声部的同时,教师演唱歌曲的高声部)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相互穿插照应,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愉悦性的美感。
三、新歌教学:
这段旋律出自于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接下来我们完整地欣赏歌曲。
1.聆听歌曲,在适当的位置奏响课铃。
2.再次聆听歌曲,回答以下问题:
(1)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2)根据情绪的变化歌曲可分为几部分?
3.随录音范唱,轻声地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紧扣《课标》中提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反复而充分的聆听歌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音乐形象,同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4.随琴用“啦”哼唱歌曲的旋律,(或视唱歌曲曲谱)感受附点八分音符与休止符的运用。
5.试着唱一唱歌词,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来演唱歌曲,也可适当律动。
6.随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聆听中学唱歌词,便于学生养成在聆听中学唱歌曲的习惯,以便更准地找准难点,更快地学会歌曲。学会后再让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并辅以律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体验音乐美感,丰富情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二声部的巩固练习:
1.师生合作感受二声部合唱,随录音伴奏生演唱高声部,师演唱低声部。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合唱的和谐,激发学生唱好二声部合唱歌曲的兴趣。
2.二声部巩固练习。
3.分组合作,尝试二声部合唱。
4.随录音范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高、低声部的配合,使学生了解两声部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1.欣赏梦之旅合唱团演唱的《剪羊毛》,激发灵感,创编二声部。
【设计意图】: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妙,激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2.试着运用象声词“咔嚓咔嚓”创编二声部。
3.运用象声词为歌曲伴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創造”这一教学理念,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为学生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质,通过象声词的运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与他人交流,密切合作,使音乐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
六、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全课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热爱合唱、热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