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高层次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口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存在的优秀师资匮乏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本论文分析了口译课在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安排和师资力量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口译教改;口译课程群;教学内容;师资力量
【作者简介】袁芳,浙江中醫药大学。
一、现状及问题
口译是一门古老的技艺,甚至先于文字的出现,但是口译的教学、研究和职业化以1919年的巴黎和会为开端,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职业而服务于国际组织和事务。随着口译作为一门职业的确立,口译的专业教学开始在欧洲的一些院系和学校开展起来。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和职业化起步稍晚。随着中外交流合作频繁,国际会议、商贸谈判和民间交流的增多使得市场对于多层次全方位的口译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口译人才已成为我国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院长鲍运川认为:“大学本科学生接受口译训练的基本语言能力以及口译课程的课时数和训练的单位和密度等,导致口译教学目的无法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口译教学的现状。目前口译的教学在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极为突出。笔者将从口译课程群的建立、教学内容安排和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分析口以教学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改革措施 。
二、对策及建议
1.建立完善的课程群。课程群指的是相关课程的集合,一个课程群通常包含三个及以上相关课程, 且相互影响和渗透并共同服务于教学计划的不同层次要求。建立课程群可以更好的利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传统的教学安排中口译课被安排在高年级,然而有限的口译课课时对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口译能力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基础技能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口译课程群极为必要。而口译课程群应主要囊英语知识、口笔译技能和交际演讲技能开展。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夯实英语基本功,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英语演讲和笔译课程等都能较好的为口译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安排。传统的口译教学在课时的安排上将重点放在了口译的笔记上,许多老师认为口译笔记是其区别于笔译和口语等课程最显著的特点。然而口译员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经历理解(comprehension)、记忆(memorization)和转换(reformulaiton)三个过程,且三个过程几乎同步发生。学生薄弱的听辨能力制约了口译的记忆能力,听取的信息支离破碎缺乏联系和逻辑,因此在笔记过程中只能仓促的记录下简单的词语,对于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忽略不计。可以说听辨理解能力的好坏是口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口译的听辨理解包含意群的切分,关键信息的识别,信息的重组,逻辑关系的梳理,语音的听辨等内容,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语言活动。在听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教会他们 “听什么”,“怎么听”,加强源语和单语复述练习。鉴于此口译的教学应增加口译听辨理解的授课时长,摆脱过去单纯的将口译听辨变成简单的听力理解的做法。
良好的公共演讲技巧使得口译的顺利表达和输出成为可能,传统的口译教学忽略了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口译的公共演讲和传统的公共演讲存在着许多不同。英语的公共演讲借助演讲者对于声音的运用和身体姿态的控制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其标准有别于口译员对于“快、准、顺”的一般要求。在口译的授课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声音的运用和身体姿态控制的同时,又不能将演讲技巧和口译听辨,快速筛选和组合信息割裂开来,应注意对于译员的临场反应,突发状况的应对技巧的相关训练。
传统的口译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按照技能讲授——视频播放——学生作答——老师点评的模式,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口译在高压复杂的环境下对于即时性、技巧性、跨文化交际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在课堂内再现口译的真实场景,“任务型”的模拟口译可以将三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名学生为源语言使用者,一名学生为目的语使用者,一名学生担任口译员,并辅以相关话题的口译任务。通过模拟真实口译场景,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活动,其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专门的口译技巧训练、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口译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具备上述条件的合格的口译教师极其欠缺。许多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技能训练,只能一方面通过自我探索学习揣摩口译授课技巧,一方面积极参加口译相关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来完善和提高。为了弥补现有口译师资不足的缺陷,笔者认为在口译课程的师资方面,应该不拘泥于聘用专任教师,也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做法,从职业口译队伍中引入短期的师资开展教学和讲座。封闭的教学环境与口译高压/多变的真实环境相背离,不利于口译的学习,职业口译员的加入可以结合自身经验,设定具体情境,亲授口译过程中的应对策略,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有较大推动作用。
三、结语
口译的教学改革适应了新时期对于高层次口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从建立口译课程群,优化教学安排和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健壮.口译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8(1):38-42.
[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64.
[3]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黄建凤,李雪.口译与演讲艺术[J].中国翻译,2007(11).
【关键词】口译教改;口译课程群;教学内容;师资力量
【作者简介】袁芳,浙江中醫药大学。
一、现状及问题
口译是一门古老的技艺,甚至先于文字的出现,但是口译的教学、研究和职业化以1919年的巴黎和会为开端,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职业而服务于国际组织和事务。随着口译作为一门职业的确立,口译的专业教学开始在欧洲的一些院系和学校开展起来。我国的口译教学、研究和职业化起步稍晚。随着中外交流合作频繁,国际会议、商贸谈判和民间交流的增多使得市场对于多层次全方位的口译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口译人才已成为我国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院长鲍运川认为:“大学本科学生接受口译训练的基本语言能力以及口译课程的课时数和训练的单位和密度等,导致口译教学目的无法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口译教学的现状。目前口译的教学在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极为突出。笔者将从口译课程群的建立、教学内容安排和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分析口以教学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改革措施 。
二、对策及建议
1.建立完善的课程群。课程群指的是相关课程的集合,一个课程群通常包含三个及以上相关课程, 且相互影响和渗透并共同服务于教学计划的不同层次要求。建立课程群可以更好的利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传统的教学安排中口译课被安排在高年级,然而有限的口译课课时对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口译能力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基础技能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口译课程群极为必要。而口译课程群应主要囊英语知识、口笔译技能和交际演讲技能开展。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夯实英语基本功,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英语演讲和笔译课程等都能较好的为口译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安排。传统的口译教学在课时的安排上将重点放在了口译的笔记上,许多老师认为口译笔记是其区别于笔译和口语等课程最显著的特点。然而口译员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经历理解(comprehension)、记忆(memorization)和转换(reformulaiton)三个过程,且三个过程几乎同步发生。学生薄弱的听辨能力制约了口译的记忆能力,听取的信息支离破碎缺乏联系和逻辑,因此在笔记过程中只能仓促的记录下简单的词语,对于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忽略不计。可以说听辨理解能力的好坏是口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口译的听辨理解包含意群的切分,关键信息的识别,信息的重组,逻辑关系的梳理,语音的听辨等内容,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语言活动。在听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教会他们 “听什么”,“怎么听”,加强源语和单语复述练习。鉴于此口译的教学应增加口译听辨理解的授课时长,摆脱过去单纯的将口译听辨变成简单的听力理解的做法。
良好的公共演讲技巧使得口译的顺利表达和输出成为可能,传统的口译教学忽略了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口译的公共演讲和传统的公共演讲存在着许多不同。英语的公共演讲借助演讲者对于声音的运用和身体姿态的控制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其标准有别于口译员对于“快、准、顺”的一般要求。在口译的授课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声音的运用和身体姿态控制的同时,又不能将演讲技巧和口译听辨,快速筛选和组合信息割裂开来,应注意对于译员的临场反应,突发状况的应对技巧的相关训练。
传统的口译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按照技能讲授——视频播放——学生作答——老师点评的模式,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口译在高压复杂的环境下对于即时性、技巧性、跨文化交际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在课堂内再现口译的真实场景,“任务型”的模拟口译可以将三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名学生为源语言使用者,一名学生为目的语使用者,一名学生担任口译员,并辅以相关话题的口译任务。通过模拟真实口译场景,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活动,其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专门的口译技巧训练、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口译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具备上述条件的合格的口译教师极其欠缺。许多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技能训练,只能一方面通过自我探索学习揣摩口译授课技巧,一方面积极参加口译相关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来完善和提高。为了弥补现有口译师资不足的缺陷,笔者认为在口译课程的师资方面,应该不拘泥于聘用专任教师,也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做法,从职业口译队伍中引入短期的师资开展教学和讲座。封闭的教学环境与口译高压/多变的真实环境相背离,不利于口译的学习,职业口译员的加入可以结合自身经验,设定具体情境,亲授口译过程中的应对策略,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有较大推动作用。
三、结语
口译的教学改革适应了新时期对于高层次口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从建立口译课程群,优化教学安排和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健壮.口译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8(1):38-42.
[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64.
[3]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黄建凤,李雪.口译与演讲艺术[J].中国翻译,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