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精品教案凝聚着名特优教师的心血与智慧,诠释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同一盘已烹饪好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总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巨人的肩膀能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生活经验以学定教,完全照本宣科“精品教案”,那么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精品教案也难成精品。以下是我凭借精品教案,上《孝心献老人》一课引发的思考与实践。
[案例描述]:
将省优质课获奖的精品教案熟背于心,我带着微笑与自信走进课堂,开始《孝心献老人》第一环节——猜谜激趣,引出了“老人”这一话题。接着,结合课前调查了解社会对老人的关爱。课堂气氛活跃,尽在预设之中。然而在交流老年人过去及现在为我们的家庭与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时,课堂陷入了僵局。学生的交流内容空洞,资料匮乏,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为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到老人对家庭、社会的贡献,因此最后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尊敬与佩服也只是匆匆过场,形式罢了。
课后,我又细细品读了张老师的教学方案,觉得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很完美,甚是纳闷。而校门口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温馨场面,老人慈祥、期盼的眼神,给了我启迪。老人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让学生真正了解老人,走入老人的生活, 何不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
【对策及效果】:
于是,第二次执教《孝心献老人》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重点聚焦在老年人年轻时及现在对家庭的贡献上,然后再延伸到老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策略一:将老人请进课堂,了解老年人过去对家庭、社会所做的贡献
1、把每天来学校接送孩子的两位老人请进课堂,让他们讲一讲年轻时既要辛苦地工作、挣钱,又要把子女拉扯大的艰辛的生活经历。
2、出示两位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摸摸老人现在粗糙的双手、额头深深的皱纹。通过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老人为了照料家庭操碎了心,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3、补充建筑工人、教师、军人等老人年轻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老人年轻时对家庭、社会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原来离不开爷爷奶奶这一辈老人做出的贡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策略二: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了解老年人现在对家庭、社会所做的贡献
课前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同学生活上都依赖于老人,如接送上学、做家务、辅导学习等,便在这一环节中做了如下调整,并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1、出示校门口老人接孩子回家的画面,并统计每天由老人接送上(放)学的人数。
师:从近62%的统计数字,从焦急的等待、慈爱的眼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师:为什么放学了是爷爷奶奶来接你回家,而不是爸爸妈妈?
生:爸爸妈妈还在单位上班,没工夫来接。
生:爸爸妈妈在菜场里做生意,放学时间刚刚是菜场里最忙碌的时候。
生: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每天都是外公外婆接送我上学、放学。
3、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家里有老人真好啊?
生:爸爸在茶馆上班,妈妈是医生经常要值夜班,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陪伴着我。
生:爷爷奶奶在乡下,虽然每天放学不能来接我回家,但是星期天总会给我烧最爱吃的菜,给我买最爱吃的零食……
4、师:是啊!有了老人的照顾与关爱,你可以更幸福健康地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更安心地工作,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把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搬进课堂,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真切感受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再由家庭引到社会,使学生明白老人虽已年老,但仍在为家庭、社会默默付出着,发挥着余热,这为突破“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也为落实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尊敬和关爱老人”这一教学目标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反思感悟]:
一、以生定教,有效使用精品教案
精品教案凝聚了名特优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是最新教学理念的浓缩,给一线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将这些精品教案进行有效移植,学习课的精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抓住本质的东西为“我”所用。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该立足课堂,以生为本,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活动方案、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创新。《孝心献老人》前后两次施教,紧扣学生生活改动了两个环节的设计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了“以生定教”的重要性。因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再优秀的教学方案都将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了解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以生定教,及时捕捉课程“生活资源”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源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品德教学中,只有源于儿童生活、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行为。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儿童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及现象,成为品德课的有效资源。第二次上《孝心献老人》,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调整活动方案,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与真实性,从而有效达成 “了解老人年轻时及现在对家庭和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一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也水到渠成,自然突破。
三、以生定教,充分挖掘学生情感因素
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自然沉浸到情境中来,入情入景,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基础,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第二次上《孝心献老人》,课堂上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寓理于情,学生对老年人的感激、尊敬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让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过上有道德、有价值的生活。
[案例描述]:
将省优质课获奖的精品教案熟背于心,我带着微笑与自信走进课堂,开始《孝心献老人》第一环节——猜谜激趣,引出了“老人”这一话题。接着,结合课前调查了解社会对老人的关爱。课堂气氛活跃,尽在预设之中。然而在交流老年人过去及现在为我们的家庭与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时,课堂陷入了僵局。学生的交流内容空洞,资料匮乏,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为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到老人对家庭、社会的贡献,因此最后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尊敬与佩服也只是匆匆过场,形式罢了。
课后,我又细细品读了张老师的教学方案,觉得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很完美,甚是纳闷。而校门口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温馨场面,老人慈祥、期盼的眼神,给了我启迪。老人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让学生真正了解老人,走入老人的生活, 何不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
【对策及效果】:
于是,第二次执教《孝心献老人》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重点聚焦在老年人年轻时及现在对家庭的贡献上,然后再延伸到老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策略一:将老人请进课堂,了解老年人过去对家庭、社会所做的贡献
1、把每天来学校接送孩子的两位老人请进课堂,让他们讲一讲年轻时既要辛苦地工作、挣钱,又要把子女拉扯大的艰辛的生活经历。
2、出示两位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摸摸老人现在粗糙的双手、额头深深的皱纹。通过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老人为了照料家庭操碎了心,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3、补充建筑工人、教师、军人等老人年轻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老人年轻时对家庭、社会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原来离不开爷爷奶奶这一辈老人做出的贡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策略二: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了解老年人现在对家庭、社会所做的贡献
课前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同学生活上都依赖于老人,如接送上学、做家务、辅导学习等,便在这一环节中做了如下调整,并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1、出示校门口老人接孩子回家的画面,并统计每天由老人接送上(放)学的人数。
师:从近62%的统计数字,从焦急的等待、慈爱的眼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师:为什么放学了是爷爷奶奶来接你回家,而不是爸爸妈妈?
生:爸爸妈妈还在单位上班,没工夫来接。
生:爸爸妈妈在菜场里做生意,放学时间刚刚是菜场里最忙碌的时候。
生: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每天都是外公外婆接送我上学、放学。
3、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家里有老人真好啊?
生:爸爸在茶馆上班,妈妈是医生经常要值夜班,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陪伴着我。
生:爷爷奶奶在乡下,虽然每天放学不能来接我回家,但是星期天总会给我烧最爱吃的菜,给我买最爱吃的零食……
4、师:是啊!有了老人的照顾与关爱,你可以更幸福健康地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更安心地工作,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把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搬进课堂,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真切感受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再由家庭引到社会,使学生明白老人虽已年老,但仍在为家庭、社会默默付出着,发挥着余热,这为突破“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也为落实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尊敬和关爱老人”这一教学目标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反思感悟]:
一、以生定教,有效使用精品教案
精品教案凝聚了名特优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是最新教学理念的浓缩,给一线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将这些精品教案进行有效移植,学习课的精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抓住本质的东西为“我”所用。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该立足课堂,以生为本,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活动方案、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创新。《孝心献老人》前后两次施教,紧扣学生生活改动了两个环节的设计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了“以生定教”的重要性。因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再优秀的教学方案都将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了解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以生定教,及时捕捉课程“生活资源”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源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品德教学中,只有源于儿童生活、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行为。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儿童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及现象,成为品德课的有效资源。第二次上《孝心献老人》,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调整活动方案,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与真实性,从而有效达成 “了解老人年轻时及现在对家庭和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一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也水到渠成,自然突破。
三、以生定教,充分挖掘学生情感因素
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自然沉浸到情境中来,入情入景,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基础,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第二次上《孝心献老人》,课堂上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寓理于情,学生对老年人的感激、尊敬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让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过上有道德、有价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