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当国家主席?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in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集中描写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真实再现了1970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林彪事件前后我国在内政外交上重大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同时也曲折反映了毛泽东个人晚年的思想轨迹。书中载入了近200幅图片,其中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并进行了首次色彩还原。
  
  毛泽东从1969年底外出到武汉长沙等地视察,至今未归。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北京,并以他的绝对权威决定着中央的决策。
  九大以后,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应恢复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就需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相距已有6个年头……于是,1970年3月8日,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将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派回北京,传达他提议召开四届人大的意见。
  这一年,毛泽东77岁,他的威望如同他的年龄一样成正比上升,身体状况却与年龄成反比下降,许多老年人的疾病开始显露,老年人的思维模式也开始“侵入”他的精神世界。尽管这些还是老人体征的初期阶段,但已在许多政要事务上初露端倪,包括“文革”的发动和推进……
  筹备召开四届人大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设国家主席一职。而国家主席刘少奇已被“文革”的狂风暴雨打翻在地,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含冤离世。
  那么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是毛主席重新担任国家主席,还是由他人来担任国家主席呢?这个问题让毛泽东颇为踌躇。也许是先前他和刘少奇“两个主席”不愉快的往事挥之不去,他自己既没有重新担任这个角色的愿望,又不放心把这个职位交给其他人——包括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难倒毛泽东。这位与众不同的杰出政治家,以他特有的方式为历史留下了别样的一笔。
  汪东兴飞抵北京,将毛泽东的意思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带到政治局委员面前。汪东兴如是传达: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汪东兴传达完后不等大家讨论,便散会了。
  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大家可能一下子回不过味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这旬至关重要也是最贴近毛泽东真实想法的一句话,但没有引起政治局委员们的足够重视。
  毛泽东委托汪东兴带回北京的意见,却让远在苏州休养的林彪看到了希望。
  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毛泽东。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又一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1966年11月冤死开封,意味着国家主席就处于了空缺的状态。
  谁继任国家主席呢?
  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两人可担此任:要么毛泽东,要么就是林彪。
  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如今年岁更大了,难道还会重新担任此职?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则非他林彪莫属了!
其他文献
识别基金持有人申购赎回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尤其是基金持有人申购赎回行为与基金绩效的相互影响,无论对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还是基金监管机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已有
学位
采用乙醇辅助液相共沉淀法制备Ca-Al-LDH(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FA-RT)对吸附前后的Ca-Al-LDH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Ca-Al-LDH对
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至今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否收敛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区间自然、人文及历史条件各
学位
目的识别、分析某中药厂整厂搬迁技改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评价其防护措施及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引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是现阶段疾病防控工作的客观要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台具有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发布以及疫情预警等功能,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
1998中国正式提出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的财政改革,经过十多年,中国已经建立基本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目前已经进入了更为基础性的改革阶段。公共支出规模的确定是公共财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