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年初五的爆竹声
大年初五的清晨被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炸响了,昨夜还飘着清雪的天空竟然亮堂堂、蓝瓦瓦地捧出暖暖的阳光来。
“嘭——啪!”一串爆竹声就像在老来家窗前炸开了,连他这个有点耳背的人也被惊醒了。看来这俗称“破五”的日子,邻居们早就在窗外放起鞭炮来“崩晦气”了。虽然偌大的屋子仅有他一人独居,但他还秉持着住北侧小卧室的习惯。他家是这栋楼上来外平台的一楼住宅,北卧室的小窗外就是这栋老旧居民楼唯一的活动场所。如此热闹的爆竹声还是会惊动他微弱听力的。他猛地坐起来,浑浑噩噩的脑袋还沉浸在梦里。刚才他分明看到年迈的老母亲在媳妇的搀扶下过来叫他的啊!他下意识地转头去看南卧室——那是老母亲的房间,可此时床上空空的,连母亲的被褥也在她老人家出殡时一同焚烧掉了。他狠狠地拍着自己的脑袋,想让自己更清醒些。那镶着笑容可掬老母亲照片的相框,还摆放在方厅正面墙上,八十岁的老妈已经在年前就离世了。
他姓庄,但熟悉他的人都喊他“老来”。枯干而花白的头发和那张干瘪的脸不乏老人的沧桑,矮瘦的身子总让人感觉体不胜衣。
唉,今儿个这是咋了?一向习惯早起的他经常是这个小区第一个出门的人。他是以收废品为生的人,每天他早早把倒骑驴从方厅里推出去,再蹬着它咣当咣当地经过大平台到西楼口下,再到南小七星街上。这一路就像晨钟一般,惊扰着四邻的酣梦。虽然他早已决定,过年时也会像公职人员那样给自己放七天假的,可是他并没有决定让自己贪睡。他突然想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完成——小区里那十几只流浪猫还等着他去喂呢。这些猫是居住在对面那栋小高层的单婶的“孩子”。单婶都七十多岁了,是这个小城里的妇科名医,本该退休在家享清福的,可是她为了供养这些流浪猫,一直工作在返聘的岗位上,返聘所得工资基本都用于为流浪猫买食物上了。这个春节,单婶被远在深圳的孩子们接去过年了,临走时不放心她的这些“孩子”,就托付给了他。
他急忙去北阳台端出昨晚吃剩下的鱼头——那是些沙丁鱼,是春节前政府给他的低保年货,又从单婶走时留下的各种“猫粮”中选出香肠,切成小片儿温热一下。他穿好棉袄,套上自己外出时习惯穿的那件褪色得发白的中山装,把装猫粮的盆子放在倒骑驴的车厢里,打开房门把车子推出去。这门一开不要紧,只见门口堆满了各色鼓鼓的垃圾袋子——袋子里满是各种饮料瓶子、空拉罐、纸壳子……这都是楼道的邻居们特意放在这儿送给他的。平日里他在收邻里的废品时,遇到刻意不要废品钱的,他都执着地跑到人家门前去敲门,非得把应给的钱付清。虽然大家根本不在乎那十块八块的,但是对于他却是要坚守的职业道德。所以,有时邻居们干脆把不要的废品直接放在他门口,让他无法推托地有尊严地接受。
一出楼道,他被外面明亮的光线晃得睁不开眼了,平台上的一层清雪早已被红红的鞭炮纸屑覆盖了。此时雪已开始融化,大片的红温暖着他,让他心情豁亮起来。这场景那么熟悉又亲切,当年他和妻子结婚时,楼道口就是这红红的一片啊。这已逝去快三十年的记忆一下子溢满心头,期间滋味真是无法说得清啊!他正愣神呢,那些猫咪听到他倒骑驴的咣当声就像接到了命令似的,齐刷刷围拢过来,高挑着尾巴,甜甜地喵喵叫着表示它们的快意,有的干脆来回在他的裤脚蹭来蹭去的。一丝美妙的幸福感萦绕在心里,他来不及清理车里的废品,端着饭盆子来到平台北侧的“女儿墙”边,为那些围着他转的猫咪们开早饭了。
从平台上经过的人们,如果迎着他的视线就冲他笑笑挥挥手,他没注意到的,人们也不言语了,因为这里的人们都知道他耳背,和他打招呼有时是件很尴尬的事。他不仅耳背,说话也不利索,呜啦呜啦地,只有耐心、认真地倾听,才能听懂他说的是什么。但他很聪明,能根据人们的口型基本辨别出在说什么,和他熟悉的人都能通过他灵活的手语和呜啦呜啦的嗓音懂得他要表达的意思。
至于他失聪是否天生,很少有人提起了,当年的老街坊们大都搬离了这里,这栋楼大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的。当年他老爹就蜗居在这儿的一间小平房里,因为以捡拾废品为生,故而在平房东侧搭建了个偏厦子做仓房用,在动迁时也就偏得了大居室,并且按他们的生活需求,分得大平台上的底层住宅。后来父亲还在一楼楼梯底下垒出个小仓储间来,这给他收购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唯一不便的是倒骑驴这个必备工具没地方存放,放在外面晚上又怕丢了,那时候废铁回收价还是蛮贵的。不光如此,一旦车子丢失,就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所以他只好在晚上把车子推进房间放在方厅里。至于推车下平台,就得费点儿力气了,好歹西侧出口只有十一级台阶,多数时候他会把一天收到的废品直接送到大的收购点去,唯有少量还没出手的物品运回来。
北侧女儿墙边有个用板条搭建而成的流浪猫的住处,看上去很整齐,这也是他和单婶精心为猫咪们设计的住处。刚入冬时,为了搭这个供猫咪过冬的家,单婶还和几个持反对意见的住户发生过口角呢。有人认为猫窝搭建在这里会影响住户生活,比如卫生状况、孩子受惊、居民休息等等。竟然还有人说:你喜欢这些猫何不都领自己家里伺候着啊?单婶无奈地说:它们习惯了自由,根本就招不回屋里。此刻,他认真地为猫咪们把饭一份份儿分好,看着这些流浪猫像训练有素似的,互不干涉地吃起来,他也被这组织性很强的队伍逗乐了。
在猫咪们吃饭的空当儿,他就打开楼梯下的仓储间,找出那个磨秃了头的笤帚,把爆竹皮和积雪清扫到大平台的北侧墙根儿,因为他看见四单元的王嫂正挪着因脑血栓后遗症而僵硬的身子在锻炼走路,他想尽快清理出个宽敞的地方让她方便走动。王嫂摇摆着身子向他走来,高兴地向他比画着笨拙的手势,大声说着:“又忙呢,早晨吃饺子没?”“没——没呢!”他用极难分辨的呜啦声说着,听起来像舌头在嘴里打着卷儿,让每一个发音都窝在牙根儿出不来。他快速地打着手语:“王嫂,你慢点儿!”“来子,你等着,嫂子给你端饺子去。”王嫂说着,摇摇摆摆地回屋去了。
“来子”是他的乳名,只有老街坊们知道他这个名字,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喊他“收破烂儿的”。他是父亲快四十岁时生的,故而取名“来子”。母亲是闯关东来的东北,饿得走不动时让拾荒的父亲收留了,就和父亲成了家。母亲怀他时也经常缺吃少穿的,他生下来极瘦弱,常常生病又无钱医治,至今身体都像没长开似的,个子小小的,身子瘦瘦的。 “来,来,快把饺子吃了!”王嫂端着个用毛巾包着的饭盒吃力地走来,拍着正躬身清雪的他,顺手把饭盒塞在他手里,不容分说夺过他手里的笤帚,推着他回屋去吃饭。“趁热吃!”王嫂边说边打着手语。他一再推辞,可王嫂拉下脸来,拿出命令的语气:“嫌弃嫂子了?”他一看执拗不过只好端回屋里吃去了。王嫂是他的老邻居,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这个小区多数都是回迁户,条件好的跟儿女搬走了,留下来的多数都是空巢老人,大家彼此熟悉,也相互照应着。他也是近六十的人了,可老街坊们还是习惯拿他当孩子看,可能也是因为他个子瘦小又有些残障的缘故吧。
阳光暖暖地照在大平台上,宽宽的地面渐渐风干了。这个春节正逢雨水时节,天气骤然转暖,着实让人们越发欣喜起来。几个单元里都有拎着马扎的老人走出来,他们也是觉得此时阳光正好,想出来透透气的。一个冬天很少见面的老邻里们相互寒暄问好:“过年好啊!”“发财!发财!”边说边聚拢来放好自己的移动坐骑——马扎,聊着家常,不乏相互显摆着自家闺女、儿媳给买的新衣服。
王嫂对门,也就是来子家的隔壁是个搬来没几年的中年妇女,是为了给上初中的儿子陪读才搬来的。女人很勤快,经常清扫楼道口。这时她手里拎个装满空易拉罐和饮料瓶的大塑料袋子出来了。
“王姨过年好啊!”看见正坐在楼道口休息的王嫂她便客套起来。
“好啊!你也好啊!”王嫂吃力地把自己马扎往一边儿挪了挪,好让人家出行方便,“这又是清理废品呢?”
“就是啊,屋子太小,没地儿搁。”她压低声音又说,“以前我想把可回收的废品给隔壁那聋哑人,反正也值不了几个钱,可他非把废品钱从门缝里塞进来。本来我觉得这一到冬天下雪,我家北阳台下的积雪人家都无偿地帮着清理了很感激他,可这人很固执。”
“你就偷偷把不要的废品放他车厢里去,”王嫂指着五单元楼口的倒骑驴低声给她出着主意,“这人身残,心却很要强的。”她补充着。
二 回忆娶妻的日子
端着王嫂给的饺子回到屋里,老来找来小碗装上几个饺子放在老母亲遗像前,很认真地又摆上一双筷子。凝望着照片上的老妈,他憨憨地笑着,自语道:“吃——妈,咱也‘破五’啦!”他又拿出一挂“大地红”在桌子上摆开,他对这“大地红”特怀念,每年过年时他都要多买上几挂放的。母亲活着时就爱伏在北窗前看他放鞭炮,这是他们贫寒家庭最喜庆日子的象征。而于他,心底里总想起娶妻的情景:大地红“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家门口铺成了红红的一层,就像豪门的红地毯。那时,老街坊们都替他高兴——一个残障人娶上媳妇是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父亲把鞭炮放了上万响,像是要让全城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喜讯。可是年前老母亲刚过世,这灰秃秃的家里更没了生气,既不能放炮也不能贴春联了。但他也没忘买上一挂摆在家里,算作一种纪念,抑或也是一种心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至于他的媳妇,可以说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像他这种贫寒家庭娶不上媳妇是很常见的现象,何况他还是个身体有残障的人,娶不上老婆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老天却非常垂怜他,寒冬腊月里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北街上居住的单婶火急火燎地来找母亲说事。那时单婶是这个小城中心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也是街坊四邻最敬重和依赖的人,平日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有她的照应。
昏暗的灯光下,单婶和母亲促膝聊了很久,母亲时而面带惊异时而凝神思索,后来她紧紧握着单婶的手不停地点着头,嘴里客套着什么。待单婶走后,母亲又和晚归的父亲嘀咕了很久,南屋的灯一直朦胧到后半夜,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翻箱倒柜地忙活着。
那年春节过后不久,父母就张罗着为年近三十岁的来子娶妻,媒人就是单婶。姑娘是单婶医院里一个清扫工的女儿,叫云,面容很清秀就是身材略显丰满。这门亲事着实让街坊们好生羡慕。“这老实巴交的人终于交好运了……”“来子从小就心眼儿好,行善得福啊!”“只是这么好个姑娘找个残疾,也怪可惜的……”前来贺喜的人们私下里议论着、品评着。
新房就是和父母一墙之隔的北屋(一间屋里中间用薄板隔开分成南北两居室),红红的烛光映红了云的脸,越发红润秀丽,然而她满脸忧郁惊恐的神情让他慌张又怜惜。单婶的老伴儿当年在乡下改造时,云的父亲经常给他送些烧柴,而善良的父亲在林场拉套子时再没能回来。结婚之前,母亲一再和他讲过:咱是穷苦人家,对这个天赐的媳妇一定要百般疼爱,不能有丝毫挑剔,千万不能委屈着人家。他小心帮她脱掉鞋子,示意她坐到火炕上,可她像个惊弓之鸟一般迅速躲在墙角,靠在北墙边惶恐地望着他。他急忙用手比画着,配着无声的口型想让她明白:别怕,盖上被子,别冻着!他把母亲为他们缝制的新被子递给她。她紧紧地攥着被角,审视着眼前沉静而瘦弱的、将成为她丈夫的人,一串泪珠儿悄悄在眼角滑落……
那一年的中秋节后,妻子生下一个瘦小的女孩,接生的单婶说这个孩子不足月是个早产儿。邻里们的各种担心应运而生:“人说‘七活八不活’,这孩子八成有八个月,不好养活。”“难不成她是未婚先……”不管怎样,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来子风里雨里忙个不停,只想多赚点儿钱贴补家用。
勤恳朴实的小两口苦心经营着清贫的家,尽管街坊四邻多有猜测非议,但婆媳亲如母女,小女儿倍受疼爱,一家人过着平淡无奇的小日子。转眼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一天晚上,几个公安来家里后,一场轩然大波瞬间波及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三 云的苦痛经历
原来,几位同志是来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的,并耐心细致地讲解了现今的国家新政策。婆婆搂着泣不成声的儿媳说:“孩子,想回日本就去吧,趁着政策好!来子是不会扯你后腿的。”
公安走后,一家人都陷入了极大的悲伤之中,而对于云,更是又揭心口上的伤疤,那些已被时光淡化的陈年旧痛又跳出来直戳心口……
在云的记忆中,童年是随父母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她记事起总听到有人骂她是鬼子的狗崽子,后来,父亲就带着她和母亲搬到一个很偏僻的山村定居了下来。待云渐渐长大后,出落得恬静清秀,加上母亲巧手缝制的素花小袄更显得楚楚动人。“姑娘大了百家提”,可云心里偏偏藏着一个人——一个复员兵,村里小学新来的老师。他个子虽然不是很高,但一身草绿色旧军装却让他显得英俊挺拔,浑身透着一股刚毅的精气神儿。她在学校操场东面河坝练习打靶时,第一次见到他就让她感到心慌极了。因为县上要搞民兵打靶比赛,她是村里现有民兵里枪法最好的,所以这些日子训练频繁。每次在训练时,复员兵也是业余指导教练。一来二去,仰慕之情便成了彼此爱恋的基础。 在爱情的润泽下,云的射击技艺更是近乎完美,在代表全镇民兵参与的全县打靶比赛中成功夺冠。这让云一鸣惊人,人称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她的兵哥哥也骄傲不已,激动地说:“云,我这就找媒人去你父母那里提亲,你等我的好消息。”
绵绵冷雨的深秋黄昏,云来到村委会教师宿舍,把潮湿的土炕提前为兵哥烧热,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所爱的人能为她带回好消息。她担心自己毕竟只是个没有正式工作的农民,和她所爱的人门不当户不对,他父母能应允这门婚事吗?“咔嚓——”一道闪电牵出一声响雷,急剧的雨模糊了最近的视线,不由得让她心生恐惧,浑身冰冷起来。他在哪里?是否被雨淋湿了?为掩藏不安和担心,她急忙掩门蹲在锅灶前,让红红的灶火暖着自己几乎战栗的身子。而此时,一双泪眼正躲在西侧墙根下,无奈地、心痛地望着她,随后,又消失在茫茫雨雾里。
云借着灶火的光亮反复看着手表——那是心爱的人攒了两个多月的工资为她买的“冠军奖励”,这可是那个年代最昂贵的爱情信物啊!屋外“哗哗”的雨声似乎没有因为夜幕降临有所收敛,她落寞地进屋坐在炕沿儿边,微微靠在墙上凝望着黑洞洞的窗外:你到哪儿了,是否还在路上?心急如焚的盼望渐渐模糊了她的视线。
夜深了,迷迷糊糊中她似乎感觉到她的兵哥哥推门进来了,带着她期待的好消息向她扑过来,兴奋地紧紧拥吻着她,近乎疯狂的呼吸声像要崩断喉咙。“不——不要啊——”一种预感让她惊醒,想极力推开他,可是却感觉自己的身体像被什么强大的重物压着,她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一股灼热抵达身体,下体的一阵疼痛让她拼命挣扎着起身……
此时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滴答的檐雨捧进凄凉凉一抹月光。挣扎着醒来的她才愕然发现,昔日里笑容可掬、慈眉善目、可亲可敬的村长叔正盯着衣着不整的自己淫笑着。“你——”顷刻间她似乎明白发生了什么,迅速抓裹身上衣物,委屈的泪水瞬间灌满眼眸。她疯了似的冲出宿舍的门,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在泥泞的路上,四周忽近忽远的狗叫声充斥着耳膜,夹杂着村长得意的劝告:你的兵哥不能违背家人意愿娶你这种人,他正在我家喝酒麻醉自己……
四 老太临终赠宝贝
云走了,带着她和那个村长叔的女儿回日本了。尽管来子从未说起过女儿的事情,但是他心里清楚,那个女儿不是自己的。母亲心地善良,待云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她支持云回国去寻找亲人。可是云真的走了之后,她还是忧伤了好些日子,加上年事已高,后来就一病不起了……
“当——当——”墙上的老式挂钟沉闷地响起,来子抬眼看看时钟,突然想起什么,匆匆把王嫂给的饺子吃完,端着王嫂的饭盒,随手又抓过来那挂“大地红”出了门,连跑带颠儿把饭盒交给王嫂。“好吃不,吃饱了吗?”王嫂提高了嗓门追问。他咧嘴憨憨笑着,频频点头:“哦——哦”地表示感谢,转身就去摆弄自己那辆倒骑驴。接着拎起立在楼道口自制的木板雪锹塞在车厢里,推着车子急急忙忙往西出口走。“又出去收货啊?”王嫂拽住他大声追问着。他匆忙手口并用地回答:“去——帮忙。”说完摆摆手就径直推车下了台阶。
“唉!这个实心眼儿的人!”王嫂自言自语地唠叨着,“大过年的也不歇歇,天天往敬老院跑,比上班的还准时。”
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来子经常会夜里睡不着觉,他想母亲、想云,也想那个曾视如己出的女儿。同时,他也会经常想到自己将来的归宿,所以,他也时刻关注着敬老院里的那些老人。他觉得那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自己将来也会像他们那个样子……
来子常来的这个敬老院是个普通的社区敬老院,规模不大,独立的两层楼院落,前身是一个老国营木材厂的疗养院。住在这儿的孤寡老人居多,逢年过节时,或多或少都能有个亲戚朋友来看望问候一下,算是给老人慰藉了。但没有儿女的张老太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住这里快十年了从没亲人来看望过她。近两年,八十多的她卧床不起了,却越发地思念起亲人,常常闹着让工作人员去找住在小城里的、她养大的一个侄子来看她。院里经多方打听也联系到了她说的“侄子”,可这位“侄子”总借口生意太忙,迟迟没有来看望她。从去年开始,她有些糊涂了,把来子当成了亲人,再也没有吵着见自己日思夜盼的侄子。
由于是常客,来子登着倒骑驴很轻盈地拐进了敬老院大院,在雪地上描画出弧形的三道车辙痕迹。楼门口已经有几个身体稍好些的老人,正用小笤帚慢慢清扫着门前的积雪,见来子飞车进来,大家都停下来,笑呵呵地互相调侃着:“来‘大将’了!”来子迅速把车子停靠在楼道西侧雨搭下,“嗖”地从车厢里拽出竹笤帚,很豪爽的样子,对向他摆手的老人们挥挥手,示意他们到墙根儿的凳子上休息,口中含糊不清地叨咕着:“我——来!”随即大竹笤帚一挥,地面的积雪迅速向两边聚集,不一会儿,一条宽宽的道路便显现出来。“来子,好样的!”墙根儿的老人们一边喊着,一边冲他伸出大拇指。这下,来子像被激发了无限潜能,自制的木板锹又在他手中翻舞起来,地上的雪很快堆成堆儿。随后他推过自己的车子,把积雪运出去。他忙得浑身热腾腾的,连头上的线帽也戴不住了,一把拽下来塞入自己的上衣口袋里,稀疏而潮湿的头发在阳光下散发着白白的热气。
“哎——楼下的大爷们,”正当来子休息时,一个女陪护员从二楼一扇窗子上探出头来,向楼下的老人们喊着。“让老来上来帮帮忙。”几个老人连忙拍拍来子的肩头,又指指楼上开着的窗口,示意他有人找。他也清楚一定是张老太正需要他去看看,于是跳下车子小跑着进了楼门。
“真是个实在人啊!”几个老人感叹着。
“这里的脏活累活他都干了,也不知道院里给他多少酬劳啊!”
“给点儿他就能干,这里的领导还是很尊重他的。再说这里的老人很需要像他这么能干又不‘挑食’的。”
“被善待是所有弱势者所渴望的,就像咱们这些老家伙也一样啊!”
来子跑进张老太的房间,看见一个护理员正忙着给张老太清理便在床铺上的粪便。见他进来,护理员高兴地示意他帮着抬起老太太的身子,好方便为她擦洗下身。来子急忙搓搓手,又把手从领口伸进自己的胸膛上沾沾热气,然后就抱起张老太的身子。“给你副手套。”护理员把胶皮手套塞给他,他连忙摆摆手表示不要。护理员赶紧在老太太身子被抬起来时迅速脱下老人的内裤,把垫在里面的垫子兜着粪便扔进垃圾袋子,顿时一股刺鼻的臭味儿弥漫了整个房间。捂着口罩的护理员蹙着眉头跑去窗口,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子。 经过好一阵折腾,好不容易为张老太清洗干净了,趁着护理员给老太太盖被子时,来子咧着嘴欣慰地笑着,随即到卫生间简单地洗了洗手,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就像是他自豪的歌。
“来子啊,你过来!”张老太的喊声又在屋子里响起。刚洗完手的来子又被护理员拽到张老太的床前。
“你先出去,我要和他说说话。”一向强势的张老太对护理员喊着,低垂的眼皮下掩藏的小眼睛也似乎要跳出来,迸发出驱逐的光。护理员眼睛一翻嘴巴一撇,甩出一句:“臭死了!像谁愿意在这里呆着似的。”悻悻地转身走出了房间。
见护理员离开房间,躺在床上的张老太立刻绽放了一脸的皱纹,用手指着墙角的柜子,示意来子把柜子里那个包着她装老衣服的包袱拿过来。来子翻腾几次,好不容易选对包袱拎过来,她迅速把包袱搂在胸前,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来子有些莫名其妙,他轻轻扶着老人坐起来。张老太用颤巍巍的双手翻看着包袱里每一件衣物,最后抓住那双厚墩墩像个小船似的布鞋子,仔细地端详着,像在欣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她勾起食指敲敲厚实的鞋底,又凝眉附耳倾听着什么,紧张地转动着一双眯眯眼,不一会儿,她微微露出了一脸笑容。
“这衣服我都做了二十多年了!”张老太伸出两根手指头向他自豪地炫耀着,好像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也似乎对匆匆二十几年的时光感到无限的怀念和珍惜。
突然,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来子发呆,目光像要钻进来子的体内查询什么似的,又转眼瞅瞅手中的鞋子,最后轻轻长叹一声,重重地拍拍来子的手,转而又盯着来子的眼睛,伸出食指和中指做着剪东西的动作,是想问他有没有小刀或者剪刀?来子眨了眨眼睛,会意地掏出自己裤兜子里的一串钥匙,把钥匙挂上的小剪刀递给她,粗粗的喉咙发出“啊啊”两声,似乎问她是否可以?看见张老太点点头,他才咧着嘴得意地笑着。当看见张老太用剪刀使劲儿划破鞋子内侧时,他十分不解地“嗷嗷”着,想阻止老人这异常的举动。然而张老太却十分紧张地向门口张望着,一只手迅速捂住他的嘴,示意他不要出声。来子一时被老太太的举动弄得也紧张兮兮的,只好警觉地哑了声息。鞋子里面被划开一个大大的口子,张老太把手指伸进去抠着什么,好一会儿工夫,她抠出一个两指宽的圆桶形的小物件,并细细地观察着。只见它色泽光滑透彻,碧绿而清澈如水,形状讨巧,甚是可爱。来子想起这种东西好像在电视剧中见过,像是清朝贝勒爷们手上戴的扳指。来子越发地纳闷儿起来,一个孤寡老人怎会有这东西?看来也不会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吧。
“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张老太用她枯瘦的手把玩着,小声地嘟囔着,“我的老爹见我没有儿女就传给了我,想让它给我养老。”她见来子惊讶的样子,就贴着他耳朵提高了声调,“我知道,我那个侄子是以为这个东西丢了,所以不管我了。当年我家来过贼,我就说这东西也让贼偷跑了。”张老太诡秘地挤着眼睛。
“咣——当——”此时,一扇开着的窗户被风突然合上了,随即带动着门也发出“咕咚”一声响,吓得张老太急忙把东西攥在手心,迅速把包袱皮兜起来,捂在两个胳膊肘下。停了半天没见有人进来,张老太急忙把这物件塞在来子手中,又帮他拽开衣襟,让他把这东西藏在棉袄襟内侧衣兜里:“拿着,孩子,这东西得传给好人,决不能落在贪心人手里。”来子一个劲儿地推辞,张老太使劲拍了他一下,很不高兴地蹙着眉头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千万不要声张了。
“孩子,今天阳光那么好,推我出去见见天日吧!”张老太如释重负地包裹好包袱,让来子把包袱再放回柜子里去。
五 老来庆幸自己的决定
来子帮张老太穿好棉衣,背着老太太下了楼。院子里已经坐了许多的老人,都趁着正午阳光足的时候出来聊聊。张老太一个冬天没出过屋子了,来子把张老太放在轮椅上,把一张薄毯子围在老人身上。此时明媚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她,她一时还不敢睁眼了呢。
几个老人挪动着小凳子也围过来:“你可算出来了!”
“多好的阳光啊!”张老太揉揉眼睛,不无感慨地说着。
“是啊,是啊!”大家相互点着头,打着招呼。
“今天初五啊,是送年的日子啦。”
“啊——啊,”来子见老人们兴致都很好也来了童趣,舞动双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跑到自己的倒骑驴前,把那串大地红铺在已经清扫干净的院子里,随即点燃炮芯,一个“鲤鱼跃龙门”迅速逃到墙根儿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顿时在院子里响起,随着清脆的响声,一个跳动的小火龙和着老人们孩童般幸福愉快的笑声,在宽敞的庭院里有节奏地欢腾着,红红的爆竹皮像天女散花般飞舞着,不一会儿,院子里就是落红满地了。
“真美啊,过年真好啊!”张老太开心地叨叨着,像个孩子似的尽情地笑着,人们都沉浸在放鞭炮的欢愉中,有的竟然拍起巴掌来。
鞭炮声停了很久,老人们好像才从刚才的欣喜里转过神来,又相互聊着感受。突然一个老人喊道:“张老太,你咋睡着了?”大家转头去看张老太时,发现她脑袋低垂在胸前,嘴角还挂着微微的笑容,两手无力地垂在轮椅两侧,披在身上的毯子也不知何时滑落在地上了。“你怎么了?”人们顿觉有些不对劲儿,几个老人上前推推她,才发觉她已经没有了气息。
当来子跟随敬老院院长疲惫地走出殡仪馆,夜色已经低垂,他比比画画地和院长神秘地交流了好一会儿。后来,院长想叫车把他送回城里,可他还是坚持要把自己的倒骑驴骑回去,就没有和敬老院来的同志一起走。他很庆幸,自己的破车子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了——张老太突然不省人事,院方一时租不到车,人家不想拉死人,沾晦气。结果还是他蹬倒骑驴把老人送往医院抢救,但还是没能把老人抢救过来。当灵车把老人从医院拉去火化时,还是他蹬着车子到敬老院把老人的遗物都运到殡仪馆,交给张老太的侄子焚烧掉了。世间好人就是要做得仁至义尽,况且来子此时还有个放不下的心结:是不是自己放鞭炮诱发了老人过于激动而离世了呢?每每这个念头爬上心头,他就极度懊恼起来,深深自责。
他茫然地蹬着车子,走在没有路灯的公路上——这是连接市区和殡仪馆最近的路径,道路不是太宽,最多双车道。此时天黑得早,已很少有车辆经过。他摸着黑不知蹬了多久,来到一处接近高速路口的路段时,一道雪亮的车灯把他吞噬在一片光晕里,他小心地把车子蹬到路边上。汽车经过他面前时突然停住了,他也索性停下来看个究竟。只见从车子里走下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很客气地对他说:“哥们儿,谢谢你啊!”由于天黑,来子没有理会来人说了什么。中年男子给自己先点上一支香烟,随即又给他递过一支。来子很快地摆着手,表示不会吸烟。借着车灯的光亮,来子认出此人正是张老太日思夜盼、却迟迟不肯露面的侄子——他也是刚刚在老人火化时见到的。他此时突然庆幸,在离开殡仪馆时,自己的决定还是很正确的。他下意识地摸摸怀里那个让他忐忑不安的兜子。中年男子很客气,很快就点燃了香烟又递过来,贴近来子高声说:“老人没了我更难过啊!”来子似乎被来人的虔诚感动了,出于礼貌,他就伸手接过了香烟,勉强吸了一口。中年男子还在笑容满面地向他说着什么,只是他实在听不清也辨别不出他在说什么了。随着香烟闪现的一丝光亮,一缕白烟飘过眼前,他只感到自己的身子也轻飘飘像要飘起来。迷蒙的视线里,大地红像含着火珠的蛟龙跳跃着祥和、喜庆,洒落着幸福、团圆;在缤纷落红铺满的庭院里,张老太鹤发童颜地笑着;恬静的媳妇搀扶着慈祥的母亲正微笑着向他走来……
第二天凌晨,有路人发现通往殡仪馆的路上,一个拾荒者冻死在路边,死者的上衣裂着怀,连鞋子都脱落在地上。一群流浪猫围着他不停地哀鸣……
责任编辑 郑心炜
大年初五的清晨被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炸响了,昨夜还飘着清雪的天空竟然亮堂堂、蓝瓦瓦地捧出暖暖的阳光来。
“嘭——啪!”一串爆竹声就像在老来家窗前炸开了,连他这个有点耳背的人也被惊醒了。看来这俗称“破五”的日子,邻居们早就在窗外放起鞭炮来“崩晦气”了。虽然偌大的屋子仅有他一人独居,但他还秉持着住北侧小卧室的习惯。他家是这栋楼上来外平台的一楼住宅,北卧室的小窗外就是这栋老旧居民楼唯一的活动场所。如此热闹的爆竹声还是会惊动他微弱听力的。他猛地坐起来,浑浑噩噩的脑袋还沉浸在梦里。刚才他分明看到年迈的老母亲在媳妇的搀扶下过来叫他的啊!他下意识地转头去看南卧室——那是老母亲的房间,可此时床上空空的,连母亲的被褥也在她老人家出殡时一同焚烧掉了。他狠狠地拍着自己的脑袋,想让自己更清醒些。那镶着笑容可掬老母亲照片的相框,还摆放在方厅正面墙上,八十岁的老妈已经在年前就离世了。
他姓庄,但熟悉他的人都喊他“老来”。枯干而花白的头发和那张干瘪的脸不乏老人的沧桑,矮瘦的身子总让人感觉体不胜衣。
唉,今儿个这是咋了?一向习惯早起的他经常是这个小区第一个出门的人。他是以收废品为生的人,每天他早早把倒骑驴从方厅里推出去,再蹬着它咣当咣当地经过大平台到西楼口下,再到南小七星街上。这一路就像晨钟一般,惊扰着四邻的酣梦。虽然他早已决定,过年时也会像公职人员那样给自己放七天假的,可是他并没有决定让自己贪睡。他突然想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完成——小区里那十几只流浪猫还等着他去喂呢。这些猫是居住在对面那栋小高层的单婶的“孩子”。单婶都七十多岁了,是这个小城里的妇科名医,本该退休在家享清福的,可是她为了供养这些流浪猫,一直工作在返聘的岗位上,返聘所得工资基本都用于为流浪猫买食物上了。这个春节,单婶被远在深圳的孩子们接去过年了,临走时不放心她的这些“孩子”,就托付给了他。
他急忙去北阳台端出昨晚吃剩下的鱼头——那是些沙丁鱼,是春节前政府给他的低保年货,又从单婶走时留下的各种“猫粮”中选出香肠,切成小片儿温热一下。他穿好棉袄,套上自己外出时习惯穿的那件褪色得发白的中山装,把装猫粮的盆子放在倒骑驴的车厢里,打开房门把车子推出去。这门一开不要紧,只见门口堆满了各色鼓鼓的垃圾袋子——袋子里满是各种饮料瓶子、空拉罐、纸壳子……这都是楼道的邻居们特意放在这儿送给他的。平日里他在收邻里的废品时,遇到刻意不要废品钱的,他都执着地跑到人家门前去敲门,非得把应给的钱付清。虽然大家根本不在乎那十块八块的,但是对于他却是要坚守的职业道德。所以,有时邻居们干脆把不要的废品直接放在他门口,让他无法推托地有尊严地接受。
一出楼道,他被外面明亮的光线晃得睁不开眼了,平台上的一层清雪早已被红红的鞭炮纸屑覆盖了。此时雪已开始融化,大片的红温暖着他,让他心情豁亮起来。这场景那么熟悉又亲切,当年他和妻子结婚时,楼道口就是这红红的一片啊。这已逝去快三十年的记忆一下子溢满心头,期间滋味真是无法说得清啊!他正愣神呢,那些猫咪听到他倒骑驴的咣当声就像接到了命令似的,齐刷刷围拢过来,高挑着尾巴,甜甜地喵喵叫着表示它们的快意,有的干脆来回在他的裤脚蹭来蹭去的。一丝美妙的幸福感萦绕在心里,他来不及清理车里的废品,端着饭盆子来到平台北侧的“女儿墙”边,为那些围着他转的猫咪们开早饭了。
从平台上经过的人们,如果迎着他的视线就冲他笑笑挥挥手,他没注意到的,人们也不言语了,因为这里的人们都知道他耳背,和他打招呼有时是件很尴尬的事。他不仅耳背,说话也不利索,呜啦呜啦地,只有耐心、认真地倾听,才能听懂他说的是什么。但他很聪明,能根据人们的口型基本辨别出在说什么,和他熟悉的人都能通过他灵活的手语和呜啦呜啦的嗓音懂得他要表达的意思。
至于他失聪是否天生,很少有人提起了,当年的老街坊们大都搬离了这里,这栋楼大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的。当年他老爹就蜗居在这儿的一间小平房里,因为以捡拾废品为生,故而在平房东侧搭建了个偏厦子做仓房用,在动迁时也就偏得了大居室,并且按他们的生活需求,分得大平台上的底层住宅。后来父亲还在一楼楼梯底下垒出个小仓储间来,这给他收购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唯一不便的是倒骑驴这个必备工具没地方存放,放在外面晚上又怕丢了,那时候废铁回收价还是蛮贵的。不光如此,一旦车子丢失,就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所以他只好在晚上把车子推进房间放在方厅里。至于推车下平台,就得费点儿力气了,好歹西侧出口只有十一级台阶,多数时候他会把一天收到的废品直接送到大的收购点去,唯有少量还没出手的物品运回来。
北侧女儿墙边有个用板条搭建而成的流浪猫的住处,看上去很整齐,这也是他和单婶精心为猫咪们设计的住处。刚入冬时,为了搭这个供猫咪过冬的家,单婶还和几个持反对意见的住户发生过口角呢。有人认为猫窝搭建在这里会影响住户生活,比如卫生状况、孩子受惊、居民休息等等。竟然还有人说:你喜欢这些猫何不都领自己家里伺候着啊?单婶无奈地说:它们习惯了自由,根本就招不回屋里。此刻,他认真地为猫咪们把饭一份份儿分好,看着这些流浪猫像训练有素似的,互不干涉地吃起来,他也被这组织性很强的队伍逗乐了。
在猫咪们吃饭的空当儿,他就打开楼梯下的仓储间,找出那个磨秃了头的笤帚,把爆竹皮和积雪清扫到大平台的北侧墙根儿,因为他看见四单元的王嫂正挪着因脑血栓后遗症而僵硬的身子在锻炼走路,他想尽快清理出个宽敞的地方让她方便走动。王嫂摇摆着身子向他走来,高兴地向他比画着笨拙的手势,大声说着:“又忙呢,早晨吃饺子没?”“没——没呢!”他用极难分辨的呜啦声说着,听起来像舌头在嘴里打着卷儿,让每一个发音都窝在牙根儿出不来。他快速地打着手语:“王嫂,你慢点儿!”“来子,你等着,嫂子给你端饺子去。”王嫂说着,摇摇摆摆地回屋去了。
“来子”是他的乳名,只有老街坊们知道他这个名字,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喊他“收破烂儿的”。他是父亲快四十岁时生的,故而取名“来子”。母亲是闯关东来的东北,饿得走不动时让拾荒的父亲收留了,就和父亲成了家。母亲怀他时也经常缺吃少穿的,他生下来极瘦弱,常常生病又无钱医治,至今身体都像没长开似的,个子小小的,身子瘦瘦的。 “来,来,快把饺子吃了!”王嫂端着个用毛巾包着的饭盒吃力地走来,拍着正躬身清雪的他,顺手把饭盒塞在他手里,不容分说夺过他手里的笤帚,推着他回屋去吃饭。“趁热吃!”王嫂边说边打着手语。他一再推辞,可王嫂拉下脸来,拿出命令的语气:“嫌弃嫂子了?”他一看执拗不过只好端回屋里吃去了。王嫂是他的老邻居,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这个小区多数都是回迁户,条件好的跟儿女搬走了,留下来的多数都是空巢老人,大家彼此熟悉,也相互照应着。他也是近六十的人了,可老街坊们还是习惯拿他当孩子看,可能也是因为他个子瘦小又有些残障的缘故吧。
阳光暖暖地照在大平台上,宽宽的地面渐渐风干了。这个春节正逢雨水时节,天气骤然转暖,着实让人们越发欣喜起来。几个单元里都有拎着马扎的老人走出来,他们也是觉得此时阳光正好,想出来透透气的。一个冬天很少见面的老邻里们相互寒暄问好:“过年好啊!”“发财!发财!”边说边聚拢来放好自己的移动坐骑——马扎,聊着家常,不乏相互显摆着自家闺女、儿媳给买的新衣服。
王嫂对门,也就是来子家的隔壁是个搬来没几年的中年妇女,是为了给上初中的儿子陪读才搬来的。女人很勤快,经常清扫楼道口。这时她手里拎个装满空易拉罐和饮料瓶的大塑料袋子出来了。
“王姨过年好啊!”看见正坐在楼道口休息的王嫂她便客套起来。
“好啊!你也好啊!”王嫂吃力地把自己马扎往一边儿挪了挪,好让人家出行方便,“这又是清理废品呢?”
“就是啊,屋子太小,没地儿搁。”她压低声音又说,“以前我想把可回收的废品给隔壁那聋哑人,反正也值不了几个钱,可他非把废品钱从门缝里塞进来。本来我觉得这一到冬天下雪,我家北阳台下的积雪人家都无偿地帮着清理了很感激他,可这人很固执。”
“你就偷偷把不要的废品放他车厢里去,”王嫂指着五单元楼口的倒骑驴低声给她出着主意,“这人身残,心却很要强的。”她补充着。
二 回忆娶妻的日子
端着王嫂给的饺子回到屋里,老来找来小碗装上几个饺子放在老母亲遗像前,很认真地又摆上一双筷子。凝望着照片上的老妈,他憨憨地笑着,自语道:“吃——妈,咱也‘破五’啦!”他又拿出一挂“大地红”在桌子上摆开,他对这“大地红”特怀念,每年过年时他都要多买上几挂放的。母亲活着时就爱伏在北窗前看他放鞭炮,这是他们贫寒家庭最喜庆日子的象征。而于他,心底里总想起娶妻的情景:大地红“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家门口铺成了红红的一层,就像豪门的红地毯。那时,老街坊们都替他高兴——一个残障人娶上媳妇是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父亲把鞭炮放了上万响,像是要让全城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喜讯。可是年前老母亲刚过世,这灰秃秃的家里更没了生气,既不能放炮也不能贴春联了。但他也没忘买上一挂摆在家里,算作一种纪念,抑或也是一种心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至于他的媳妇,可以说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像他这种贫寒家庭娶不上媳妇是很常见的现象,何况他还是个身体有残障的人,娶不上老婆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老天却非常垂怜他,寒冬腊月里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北街上居住的单婶火急火燎地来找母亲说事。那时单婶是这个小城中心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也是街坊四邻最敬重和依赖的人,平日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有她的照应。
昏暗的灯光下,单婶和母亲促膝聊了很久,母亲时而面带惊异时而凝神思索,后来她紧紧握着单婶的手不停地点着头,嘴里客套着什么。待单婶走后,母亲又和晚归的父亲嘀咕了很久,南屋的灯一直朦胧到后半夜,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翻箱倒柜地忙活着。
那年春节过后不久,父母就张罗着为年近三十岁的来子娶妻,媒人就是单婶。姑娘是单婶医院里一个清扫工的女儿,叫云,面容很清秀就是身材略显丰满。这门亲事着实让街坊们好生羡慕。“这老实巴交的人终于交好运了……”“来子从小就心眼儿好,行善得福啊!”“只是这么好个姑娘找个残疾,也怪可惜的……”前来贺喜的人们私下里议论着、品评着。
新房就是和父母一墙之隔的北屋(一间屋里中间用薄板隔开分成南北两居室),红红的烛光映红了云的脸,越发红润秀丽,然而她满脸忧郁惊恐的神情让他慌张又怜惜。单婶的老伴儿当年在乡下改造时,云的父亲经常给他送些烧柴,而善良的父亲在林场拉套子时再没能回来。结婚之前,母亲一再和他讲过:咱是穷苦人家,对这个天赐的媳妇一定要百般疼爱,不能有丝毫挑剔,千万不能委屈着人家。他小心帮她脱掉鞋子,示意她坐到火炕上,可她像个惊弓之鸟一般迅速躲在墙角,靠在北墙边惶恐地望着他。他急忙用手比画着,配着无声的口型想让她明白:别怕,盖上被子,别冻着!他把母亲为他们缝制的新被子递给她。她紧紧地攥着被角,审视着眼前沉静而瘦弱的、将成为她丈夫的人,一串泪珠儿悄悄在眼角滑落……
那一年的中秋节后,妻子生下一个瘦小的女孩,接生的单婶说这个孩子不足月是个早产儿。邻里们的各种担心应运而生:“人说‘七活八不活’,这孩子八成有八个月,不好养活。”“难不成她是未婚先……”不管怎样,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来子风里雨里忙个不停,只想多赚点儿钱贴补家用。
勤恳朴实的小两口苦心经营着清贫的家,尽管街坊四邻多有猜测非议,但婆媳亲如母女,小女儿倍受疼爱,一家人过着平淡无奇的小日子。转眼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一天晚上,几个公安来家里后,一场轩然大波瞬间波及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三 云的苦痛经历
原来,几位同志是来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的,并耐心细致地讲解了现今的国家新政策。婆婆搂着泣不成声的儿媳说:“孩子,想回日本就去吧,趁着政策好!来子是不会扯你后腿的。”
公安走后,一家人都陷入了极大的悲伤之中,而对于云,更是又揭心口上的伤疤,那些已被时光淡化的陈年旧痛又跳出来直戳心口……
在云的记忆中,童年是随父母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她记事起总听到有人骂她是鬼子的狗崽子,后来,父亲就带着她和母亲搬到一个很偏僻的山村定居了下来。待云渐渐长大后,出落得恬静清秀,加上母亲巧手缝制的素花小袄更显得楚楚动人。“姑娘大了百家提”,可云心里偏偏藏着一个人——一个复员兵,村里小学新来的老师。他个子虽然不是很高,但一身草绿色旧军装却让他显得英俊挺拔,浑身透着一股刚毅的精气神儿。她在学校操场东面河坝练习打靶时,第一次见到他就让她感到心慌极了。因为县上要搞民兵打靶比赛,她是村里现有民兵里枪法最好的,所以这些日子训练频繁。每次在训练时,复员兵也是业余指导教练。一来二去,仰慕之情便成了彼此爱恋的基础。 在爱情的润泽下,云的射击技艺更是近乎完美,在代表全镇民兵参与的全县打靶比赛中成功夺冠。这让云一鸣惊人,人称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她的兵哥哥也骄傲不已,激动地说:“云,我这就找媒人去你父母那里提亲,你等我的好消息。”
绵绵冷雨的深秋黄昏,云来到村委会教师宿舍,把潮湿的土炕提前为兵哥烧热,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所爱的人能为她带回好消息。她担心自己毕竟只是个没有正式工作的农民,和她所爱的人门不当户不对,他父母能应允这门婚事吗?“咔嚓——”一道闪电牵出一声响雷,急剧的雨模糊了最近的视线,不由得让她心生恐惧,浑身冰冷起来。他在哪里?是否被雨淋湿了?为掩藏不安和担心,她急忙掩门蹲在锅灶前,让红红的灶火暖着自己几乎战栗的身子。而此时,一双泪眼正躲在西侧墙根下,无奈地、心痛地望着她,随后,又消失在茫茫雨雾里。
云借着灶火的光亮反复看着手表——那是心爱的人攒了两个多月的工资为她买的“冠军奖励”,这可是那个年代最昂贵的爱情信物啊!屋外“哗哗”的雨声似乎没有因为夜幕降临有所收敛,她落寞地进屋坐在炕沿儿边,微微靠在墙上凝望着黑洞洞的窗外:你到哪儿了,是否还在路上?心急如焚的盼望渐渐模糊了她的视线。
夜深了,迷迷糊糊中她似乎感觉到她的兵哥哥推门进来了,带着她期待的好消息向她扑过来,兴奋地紧紧拥吻着她,近乎疯狂的呼吸声像要崩断喉咙。“不——不要啊——”一种预感让她惊醒,想极力推开他,可是却感觉自己的身体像被什么强大的重物压着,她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一股灼热抵达身体,下体的一阵疼痛让她拼命挣扎着起身……
此时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滴答的檐雨捧进凄凉凉一抹月光。挣扎着醒来的她才愕然发现,昔日里笑容可掬、慈眉善目、可亲可敬的村长叔正盯着衣着不整的自己淫笑着。“你——”顷刻间她似乎明白发生了什么,迅速抓裹身上衣物,委屈的泪水瞬间灌满眼眸。她疯了似的冲出宿舍的门,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在泥泞的路上,四周忽近忽远的狗叫声充斥着耳膜,夹杂着村长得意的劝告:你的兵哥不能违背家人意愿娶你这种人,他正在我家喝酒麻醉自己……
四 老太临终赠宝贝
云走了,带着她和那个村长叔的女儿回日本了。尽管来子从未说起过女儿的事情,但是他心里清楚,那个女儿不是自己的。母亲心地善良,待云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她支持云回国去寻找亲人。可是云真的走了之后,她还是忧伤了好些日子,加上年事已高,后来就一病不起了……
“当——当——”墙上的老式挂钟沉闷地响起,来子抬眼看看时钟,突然想起什么,匆匆把王嫂给的饺子吃完,端着王嫂的饭盒,随手又抓过来那挂“大地红”出了门,连跑带颠儿把饭盒交给王嫂。“好吃不,吃饱了吗?”王嫂提高了嗓门追问。他咧嘴憨憨笑着,频频点头:“哦——哦”地表示感谢,转身就去摆弄自己那辆倒骑驴。接着拎起立在楼道口自制的木板雪锹塞在车厢里,推着车子急急忙忙往西出口走。“又出去收货啊?”王嫂拽住他大声追问着。他匆忙手口并用地回答:“去——帮忙。”说完摆摆手就径直推车下了台阶。
“唉!这个实心眼儿的人!”王嫂自言自语地唠叨着,“大过年的也不歇歇,天天往敬老院跑,比上班的还准时。”
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来子经常会夜里睡不着觉,他想母亲、想云,也想那个曾视如己出的女儿。同时,他也会经常想到自己将来的归宿,所以,他也时刻关注着敬老院里的那些老人。他觉得那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自己将来也会像他们那个样子……
来子常来的这个敬老院是个普通的社区敬老院,规模不大,独立的两层楼院落,前身是一个老国营木材厂的疗养院。住在这儿的孤寡老人居多,逢年过节时,或多或少都能有个亲戚朋友来看望问候一下,算是给老人慰藉了。但没有儿女的张老太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住这里快十年了从没亲人来看望过她。近两年,八十多的她卧床不起了,却越发地思念起亲人,常常闹着让工作人员去找住在小城里的、她养大的一个侄子来看她。院里经多方打听也联系到了她说的“侄子”,可这位“侄子”总借口生意太忙,迟迟没有来看望她。从去年开始,她有些糊涂了,把来子当成了亲人,再也没有吵着见自己日思夜盼的侄子。
由于是常客,来子登着倒骑驴很轻盈地拐进了敬老院大院,在雪地上描画出弧形的三道车辙痕迹。楼门口已经有几个身体稍好些的老人,正用小笤帚慢慢清扫着门前的积雪,见来子飞车进来,大家都停下来,笑呵呵地互相调侃着:“来‘大将’了!”来子迅速把车子停靠在楼道西侧雨搭下,“嗖”地从车厢里拽出竹笤帚,很豪爽的样子,对向他摆手的老人们挥挥手,示意他们到墙根儿的凳子上休息,口中含糊不清地叨咕着:“我——来!”随即大竹笤帚一挥,地面的积雪迅速向两边聚集,不一会儿,一条宽宽的道路便显现出来。“来子,好样的!”墙根儿的老人们一边喊着,一边冲他伸出大拇指。这下,来子像被激发了无限潜能,自制的木板锹又在他手中翻舞起来,地上的雪很快堆成堆儿。随后他推过自己的车子,把积雪运出去。他忙得浑身热腾腾的,连头上的线帽也戴不住了,一把拽下来塞入自己的上衣口袋里,稀疏而潮湿的头发在阳光下散发着白白的热气。
“哎——楼下的大爷们,”正当来子休息时,一个女陪护员从二楼一扇窗子上探出头来,向楼下的老人们喊着。“让老来上来帮帮忙。”几个老人连忙拍拍来子的肩头,又指指楼上开着的窗口,示意他有人找。他也清楚一定是张老太正需要他去看看,于是跳下车子小跑着进了楼门。
“真是个实在人啊!”几个老人感叹着。
“这里的脏活累活他都干了,也不知道院里给他多少酬劳啊!”
“给点儿他就能干,这里的领导还是很尊重他的。再说这里的老人很需要像他这么能干又不‘挑食’的。”
“被善待是所有弱势者所渴望的,就像咱们这些老家伙也一样啊!”
来子跑进张老太的房间,看见一个护理员正忙着给张老太清理便在床铺上的粪便。见他进来,护理员高兴地示意他帮着抬起老太太的身子,好方便为她擦洗下身。来子急忙搓搓手,又把手从领口伸进自己的胸膛上沾沾热气,然后就抱起张老太的身子。“给你副手套。”护理员把胶皮手套塞给他,他连忙摆摆手表示不要。护理员赶紧在老太太身子被抬起来时迅速脱下老人的内裤,把垫在里面的垫子兜着粪便扔进垃圾袋子,顿时一股刺鼻的臭味儿弥漫了整个房间。捂着口罩的护理员蹙着眉头跑去窗口,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子。 经过好一阵折腾,好不容易为张老太清洗干净了,趁着护理员给老太太盖被子时,来子咧着嘴欣慰地笑着,随即到卫生间简单地洗了洗手,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就像是他自豪的歌。
“来子啊,你过来!”张老太的喊声又在屋子里响起。刚洗完手的来子又被护理员拽到张老太的床前。
“你先出去,我要和他说说话。”一向强势的张老太对护理员喊着,低垂的眼皮下掩藏的小眼睛也似乎要跳出来,迸发出驱逐的光。护理员眼睛一翻嘴巴一撇,甩出一句:“臭死了!像谁愿意在这里呆着似的。”悻悻地转身走出了房间。
见护理员离开房间,躺在床上的张老太立刻绽放了一脸的皱纹,用手指着墙角的柜子,示意来子把柜子里那个包着她装老衣服的包袱拿过来。来子翻腾几次,好不容易选对包袱拎过来,她迅速把包袱搂在胸前,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来子有些莫名其妙,他轻轻扶着老人坐起来。张老太用颤巍巍的双手翻看着包袱里每一件衣物,最后抓住那双厚墩墩像个小船似的布鞋子,仔细地端详着,像在欣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她勾起食指敲敲厚实的鞋底,又凝眉附耳倾听着什么,紧张地转动着一双眯眯眼,不一会儿,她微微露出了一脸笑容。
“这衣服我都做了二十多年了!”张老太伸出两根手指头向他自豪地炫耀着,好像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也似乎对匆匆二十几年的时光感到无限的怀念和珍惜。
突然,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来子发呆,目光像要钻进来子的体内查询什么似的,又转眼瞅瞅手中的鞋子,最后轻轻长叹一声,重重地拍拍来子的手,转而又盯着来子的眼睛,伸出食指和中指做着剪东西的动作,是想问他有没有小刀或者剪刀?来子眨了眨眼睛,会意地掏出自己裤兜子里的一串钥匙,把钥匙挂上的小剪刀递给她,粗粗的喉咙发出“啊啊”两声,似乎问她是否可以?看见张老太点点头,他才咧着嘴得意地笑着。当看见张老太用剪刀使劲儿划破鞋子内侧时,他十分不解地“嗷嗷”着,想阻止老人这异常的举动。然而张老太却十分紧张地向门口张望着,一只手迅速捂住他的嘴,示意他不要出声。来子一时被老太太的举动弄得也紧张兮兮的,只好警觉地哑了声息。鞋子里面被划开一个大大的口子,张老太把手指伸进去抠着什么,好一会儿工夫,她抠出一个两指宽的圆桶形的小物件,并细细地观察着。只见它色泽光滑透彻,碧绿而清澈如水,形状讨巧,甚是可爱。来子想起这种东西好像在电视剧中见过,像是清朝贝勒爷们手上戴的扳指。来子越发地纳闷儿起来,一个孤寡老人怎会有这东西?看来也不会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吧。
“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张老太用她枯瘦的手把玩着,小声地嘟囔着,“我的老爹见我没有儿女就传给了我,想让它给我养老。”她见来子惊讶的样子,就贴着他耳朵提高了声调,“我知道,我那个侄子是以为这个东西丢了,所以不管我了。当年我家来过贼,我就说这东西也让贼偷跑了。”张老太诡秘地挤着眼睛。
“咣——当——”此时,一扇开着的窗户被风突然合上了,随即带动着门也发出“咕咚”一声响,吓得张老太急忙把东西攥在手心,迅速把包袱皮兜起来,捂在两个胳膊肘下。停了半天没见有人进来,张老太急忙把这物件塞在来子手中,又帮他拽开衣襟,让他把这东西藏在棉袄襟内侧衣兜里:“拿着,孩子,这东西得传给好人,决不能落在贪心人手里。”来子一个劲儿地推辞,张老太使劲拍了他一下,很不高兴地蹙着眉头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千万不要声张了。
“孩子,今天阳光那么好,推我出去见见天日吧!”张老太如释重负地包裹好包袱,让来子把包袱再放回柜子里去。
五 老来庆幸自己的决定
来子帮张老太穿好棉衣,背着老太太下了楼。院子里已经坐了许多的老人,都趁着正午阳光足的时候出来聊聊。张老太一个冬天没出过屋子了,来子把张老太放在轮椅上,把一张薄毯子围在老人身上。此时明媚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她,她一时还不敢睁眼了呢。
几个老人挪动着小凳子也围过来:“你可算出来了!”
“多好的阳光啊!”张老太揉揉眼睛,不无感慨地说着。
“是啊,是啊!”大家相互点着头,打着招呼。
“今天初五啊,是送年的日子啦。”
“啊——啊,”来子见老人们兴致都很好也来了童趣,舞动双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跑到自己的倒骑驴前,把那串大地红铺在已经清扫干净的院子里,随即点燃炮芯,一个“鲤鱼跃龙门”迅速逃到墙根儿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顿时在院子里响起,随着清脆的响声,一个跳动的小火龙和着老人们孩童般幸福愉快的笑声,在宽敞的庭院里有节奏地欢腾着,红红的爆竹皮像天女散花般飞舞着,不一会儿,院子里就是落红满地了。
“真美啊,过年真好啊!”张老太开心地叨叨着,像个孩子似的尽情地笑着,人们都沉浸在放鞭炮的欢愉中,有的竟然拍起巴掌来。
鞭炮声停了很久,老人们好像才从刚才的欣喜里转过神来,又相互聊着感受。突然一个老人喊道:“张老太,你咋睡着了?”大家转头去看张老太时,发现她脑袋低垂在胸前,嘴角还挂着微微的笑容,两手无力地垂在轮椅两侧,披在身上的毯子也不知何时滑落在地上了。“你怎么了?”人们顿觉有些不对劲儿,几个老人上前推推她,才发觉她已经没有了气息。
当来子跟随敬老院院长疲惫地走出殡仪馆,夜色已经低垂,他比比画画地和院长神秘地交流了好一会儿。后来,院长想叫车把他送回城里,可他还是坚持要把自己的倒骑驴骑回去,就没有和敬老院来的同志一起走。他很庆幸,自己的破车子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了——张老太突然不省人事,院方一时租不到车,人家不想拉死人,沾晦气。结果还是他蹬倒骑驴把老人送往医院抢救,但还是没能把老人抢救过来。当灵车把老人从医院拉去火化时,还是他蹬着车子到敬老院把老人的遗物都运到殡仪馆,交给张老太的侄子焚烧掉了。世间好人就是要做得仁至义尽,况且来子此时还有个放不下的心结:是不是自己放鞭炮诱发了老人过于激动而离世了呢?每每这个念头爬上心头,他就极度懊恼起来,深深自责。
他茫然地蹬着车子,走在没有路灯的公路上——这是连接市区和殡仪馆最近的路径,道路不是太宽,最多双车道。此时天黑得早,已很少有车辆经过。他摸着黑不知蹬了多久,来到一处接近高速路口的路段时,一道雪亮的车灯把他吞噬在一片光晕里,他小心地把车子蹬到路边上。汽车经过他面前时突然停住了,他也索性停下来看个究竟。只见从车子里走下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很客气地对他说:“哥们儿,谢谢你啊!”由于天黑,来子没有理会来人说了什么。中年男子给自己先点上一支香烟,随即又给他递过一支。来子很快地摆着手,表示不会吸烟。借着车灯的光亮,来子认出此人正是张老太日思夜盼、却迟迟不肯露面的侄子——他也是刚刚在老人火化时见到的。他此时突然庆幸,在离开殡仪馆时,自己的决定还是很正确的。他下意识地摸摸怀里那个让他忐忑不安的兜子。中年男子很客气,很快就点燃了香烟又递过来,贴近来子高声说:“老人没了我更难过啊!”来子似乎被来人的虔诚感动了,出于礼貌,他就伸手接过了香烟,勉强吸了一口。中年男子还在笑容满面地向他说着什么,只是他实在听不清也辨别不出他在说什么了。随着香烟闪现的一丝光亮,一缕白烟飘过眼前,他只感到自己的身子也轻飘飘像要飘起来。迷蒙的视线里,大地红像含着火珠的蛟龙跳跃着祥和、喜庆,洒落着幸福、团圆;在缤纷落红铺满的庭院里,张老太鹤发童颜地笑着;恬静的媳妇搀扶着慈祥的母亲正微笑着向他走来……
第二天凌晨,有路人发现通往殡仪馆的路上,一个拾荒者冻死在路边,死者的上衣裂着怀,连鞋子都脱落在地上。一群流浪猫围着他不停地哀鸣……
责任编辑 郑心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