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而能文——读茹峰先生近期山水创作有感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茹峰
  1963年生于苏州。198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分配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工作。2002年调至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曾担任该院技法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获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08年5月调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家,同年9月任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画讲究“象形、会意”,象形即造化之表面物质形态,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意”者乃画家之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通过间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从而形成中国画虚实对立统一的表现手法,如融实入虚、虚实相涵等。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质表达空灵和幽远之致,以笔墨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读之使人悠然意远。传统中国画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其追求的正是象外之处的深邃意境。此中“意”的概念如《淮南子》关于琴学的一段描述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中国画的妙处与此可谓异曲同工,好的中国画品之,形诸于高山流水,小桥人家,通达而为之,借笔墨形象以抒其意。讲究“美而不俗、质而能文、温润清迥的美学 标准”。
  在浙派当代山水画坛中,茹峰作为中青年主力画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茹峰先生离开苏州,就职杭州师范大学、后就读其母校中国美院博士,再到入职浙江画院、定居杭州,随着这些转变其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彩墨“江南民居”转向了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创作,作品中凸显出更多的是宋元的气象,画面或峰峦出没、或烟岚轻动、或岚色郁苍、或云雾显晦,气势苍茫浑厚。皴山石多用豆瓣、荷叶、乱云皴,笔触挺劲,浑朴葱润,气势雄险、峻峭而又壮美。画树自然天成,杆劲挺傲,野逸清雅。构图气势高远而又严谨稳重,强调画中山水“可居”“可游”之态。畅快淋漓的渲染,疏放苍茫,一派氤氲朦胧,烟林清旷的意境。笔墨简淡高逸、苍劲深秀。和之前的作品比较,少了尽兴流淌的粉彩,少了风流倜傥的洋溢。却多了“立象尽意”的文人意趣,“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庄情怀。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我觉得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画家作品风格的变化与画家外在的客观因素息息相关,包括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心境历程等的变化。茹峰出生且自幼生活于小桥流水、江南庭院、吴侬软语的古城苏州,环绕其周围的都是恬静、舒逸的生活气息,故在这段时间他的画面里多为诗般色彩的江南水乡。随着回到杭州,他又开始逐渐“回归”到水墨,用他自己的话说“画到一定程度后,我发现自己很难再继续走下去,因为‘水乡画’可供追溯的时间不长,缺少学术参照,所以决定希望通过‘温故知新’获取新的启迪”。于是,他先从明清山水入手“补课”,需找那份江南文人素爱的淡雅的、轻松的山水画,在新的图示中延续和述说“水乡”中潜在的诗意般心情。后来,他入教杭师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临摹了大量的宋元古画,重温国画的传统精髓,所谓 “教学相长”,在这段授课的过程中,慢慢地就开始对画、对内在的心绪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而他的画也不自觉地融入了强调宋元时期那原汁原味感觉的大山大水了。回顾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画的转变就是画家内心对美的体会的变化。“江南水乡”主题是茹峰先生青年时期对家乡苏州的体会,也是青春与活力的心理年龄的外露,崇尚甜美、粉色、倜傥的生活,而后来的转化,则是他随着时间的变迁和阅历的积累,对文化、美学的一种沉淀的思考,从画面来说是回归传统,而从美学的角度而言,则是沉淀和深入,从客观的原因来说,这是他回归杭州后,不断地接受杭州文化的熏陶,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深入对文化和艺术的内敛式思考的结果,和时下随波逐流者不一样的是,他风格的转变不在于刻意地崇尚一个形式、一个表达方式,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文化历练过程,不在于为了一个目的寻找形式,也不在于为一个形式需找文化的解说,一切只是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用不同的形式风格述说自己的美学理解、思考,不求“为质求文,因文求质”,只求一个自然的“质而能文”的过程。故而与前者不同的是,他的画面轻松、自然,大气中不失通达,通达中不失内敛。我素来强调画家和作品都要本真,而茹峰的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的本真,不做作,不刻意引经据典。这种美学具体到茹峰先生近期的山水画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在构图上,茹峰先生的山水多采用宋式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构图中正、稳重,注重山水“可居”“可游”之状,其山石多用披麻、解索、豆瓣皴等挺劲的江南式笔触,追求险峻、空旷的气势。再以厚重氤氲的雨雾、云色透显高山耸峻、层峦叠嶂、飞泉奔流、云飞雾绕的物象,将传统宋画的高远和元代的氤氲气韵充分融合,表现在画面中使得整个画面气氛厚重、凝聚。既有巍峨的山水之势,又不乏婉约、悠闲的江南山水情感。在巍峨的山水中诉说江南式的悠然自得,平和宁静的氛围。如其《溪山无尽图》:画面正上中,群峰耸立,云雾旁绕,浑厚雄壮,山势嵯峨,岩壑幽深,各山顶密林连绵缠绕;半腰右侧,云、山之间隐立亭阁、茅舍;山下左侧,小桥为引,溪水以山环绕,两边山石错落有致,寒林萧索;远处则群峰拱卫,嵯峨起伏,苍茫壮阔,深远莫测。画家以淡墨染天,留白作云水,并着力渲染群山之间的雾气,衬托出各山水之间的聚散、虚实,显得山川浩正而又不失气韵。画中线条沉稳老辣,描绘秀色巍峨的南方山川,成功地刻画出江南地区“山峦错落,氤氲环绕”的特色,显示出王籍《如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般的意境。
  茹峰先生的山水画,注重布白,或为溪流飞瀑,或为烟云雾霭,考究山和云、山和树、山和水等墨与白的关系,使得山石树木之墨色与气韵之留白形成对比而又相得益彰。形成虚实相间,若断若连,聚散一体,苍茫之中彰显一种浓郁的灵气。如清华琳《南宋秘诀》云:“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素纸之白,乃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手?必落笔时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亦画外之画也”。诚如宾翁所言:“作画如下棋,要善于作活眼,活眼越多,棋即取胜”,茹峰先生其中的留白,正是如此,通过留白烘托画眼,凝聚氛围,使人在浓郁的笔墨氤氲中聚焦到作品中的小桥流水,茅舍贤者。
  讲究笔墨晕染,浓淡转换自然有序,黑与白巧妙衔接,是云、是水、是瀑,是烟、是雾……无论是黑、是白都仿佛在诉说着玄妙的意蕴,充满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庄式情怀,使文人情趣、传统韵味得以升华。
  品读茹峰先生的水墨山水画作,山水林木蓊郁,云烟飘拂。画家将传统宋画的高远和元代的氤氲气韵融入到画面,表现在画面中使得整个画面气氛厚重、凝聚。有着巍峨的山水之势,又不乏婉约的山水情感,传统的山水在新时代的传承演绎且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这种传承中画家着重通过构图、留白、晕染等“质”的表现手法突出显现了“中正不阿、阳刚正气”的儒家思想和“道法自然、致虚守静”的道家情感等文意,此者乃画之大道也。
其他文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史论系主任,美术批评家    韩朝如同诸多学院派画家一样,日子由教学、作画、参展构成,单调而丰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他身处激流的感受,源于不甘平庸的性格、广泛的艺术视野、敏锐的个人判断和持续明晰的使命感。  自2008年起开始创作的《山水日记》系列在“造境”的手法运用上进入了更自由的维度。山水的具体物态被刻意地忽略,林泉之境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对
期刊
每每谈到有关艺术的话题,人们总是用崇拜却又炫耀的语气向周围的同伴介绍着安格尔,梵高,毕加索……诚然,关于艺术,人们总是对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达芬奇到塞尚,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艺术话题;马蒂斯至毕加索也颇受大家欢迎,虽然其作品有些晦涩难懂,但人们也总饶有兴味,滔滔不绝。讲述者们带着“鉴赏”和“评价”的语气热情洋溢地阐发着自己对大师艺术的膜拜与理解:绘画语言是如何得精致逼真,
期刊
李同路(摘自《韩朝画语:兼谈艺术在中国当代语境中所经验的多重焦虑》)    作者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文化学者    画家韩朝在对山水画这一传统深厚的代表性艺术样式在当代语境中如何“重生”的探索方面,可谓孜孜以求、锲而不舍。 其所作诸种努力,不是试图青春躁动式地反抗,拒绝,或亵渎神圣,或以叛逆的姿态,体现、再现或放大诸种焦虑,而是通过将自身艺术创作有意识地置于理性观照与历史脉
期刊
5月19日,张桂铭的戏剧小品展在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骥文轩艺术展厅开幕,展览为期三周。上海新闻出版局祝君波,上海市政协常委毛时安,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陈鹏举,艺术家谢春彦、杨正新、陈家泠等莅临了画展开幕式。开幕式现场,锦沧文华大酒店总经理乔玛斯,祝君波、毛时安及谢春彦分别致词,张桂铭致答谢辞。仪式中,谢春彦及陈鹏举还现场开笔,分别写下了“清奇古怪”及“天开文张”,以恭贺锦沧文华大酒店开业二十周年。 
期刊
清代黄钺提出“二十四品”说,我看方学晓的作品起码有“淡远”“朴拙”“幽邃”“明净”诸品位。南唐钟陵董北苑长于描绘秋岚远景,其画平展寥廓,荒寒简远,乃自然的人化之极致,方画或师本土先贤董源之遗风,致江南的自然景物在笔下成了演变成美的事物。其实也不尽然,在方学晓看来,“师古人”与“师造化”是并行不悖的,或言古本为体,自创为用,“非常注重传统绘画的学习,但又并非循规蹈矩,而侧重体味和继承传统精神,超越传
期刊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画家    韩朝多年从事山水画创作实践,对艺术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理智的认识。他对绘画史的发展逻辑,对传统中国画的演进轨迹,对当下的文化情境,对时代的人文变革,对国际背景下多文化、多画种的碰撞与交流,了然于胸。这得益于他一手坚持绘画实践创作,一手坚持学术理论研究,不仅研习绘画技艺,而且涉足艺术批评。这种兼修并备的做法,练就了他洞察事物本质的慧眼与智性的
期刊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火便成了凤凰的养料,它使其羽更丰、音更清。画家陈欣在对待自己画面严格要求上跟凤凰是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的,他对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表现力,有其严格的自我控制能力,他无情地“修理”自己的画面,构成了现在画面上耐人寻味的艺术特征。  5月19日,在798艺术区第零空间开幕的“废墟中的辉煌——陈欣绘画展”,向观众展示了陈欣一系列的绘画精品。该展由彭锋策划,第零空间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
期刊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艺术源自生活,艺术融入生活,艺术提升生活,在此,西泠拍卖贺《艺术生活快报》创刊两周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衷心祝贺《艺术生活快报》两周年!相信今后会更拓宽艺术视野,更关注真实生活,也更加快速报道。  王彦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厦门宏宝斋文化传媒张宏: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是艺术母体!《艺术生活快报》二周年致喜。  99艺术网:《艺术生活快报》是艺术圈快
期刊
何士扬  字壬元,斋号印芯斋、雍言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62年生于福建泉州,曾先后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09年获中国美院国画系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厦门大学美术系副主任,2002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至今。现为浙江画院、西泠书画院、泉州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学术活动  第八、十届全国美展  “水
期刊
我以前从来没认真想过我的生命会有终点, 50 岁生日的时候, 我好像远远看到了那个地平线, 从此后这个生命终点的时间概念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隋建国  在一个35米长、15米宽、12.5米高的大空间中,两只直径为3.6米和2.3米的巨大铁球在展厅内缓缓移动,犹如兩堵行走的墙壁;与此同时,震耳欲聋的响声在展厅中展开——围绕美术馆的内、外墙壁搭建起了脚手架与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15个钢球在其中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