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该研究立足于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内外条件,分析了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发展重点,并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墨江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794-03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基金一般课题(YB2013121)。
作者简介陈辞(1972-),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农民就业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贡献,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就云南如何立足高原特点,结合云南特色,体现现代农业阶段特征,依托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绿色生态环境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把高原农业作为有别于其他农业的品牌,构建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新模式做了重要论述[1]。墨江县如何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和普洱市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要历史性机遇,从资源、环境、人口及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依靠差别化政策、科技和投入推动,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农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101°08′~102°04′E,22°51′~23°59′N,东及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邻江城县,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属哀牢山中段,全县南北最大纵距135 km,东西最大横距64 km。国土总面积5 312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称为“北回归城”。
1.1内部条件分析
1.1.1自然条件。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中段。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主要有“三江(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坝兰河)”。海拔落差大,最高点海拔2 278 m,最低海拔440 m。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8.20 ℃,平均降雨量1 322.70 mm,日照时数2 289.70 h,多年平均湿度79%,全县霜日年均为13.30 d。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国土面积5 312 km2,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占50%,其中,山区面积为99.98%。全县累计保护耕地面积4.525万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其中水田0.825万hm2,旱地3.319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现已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地1.753万hm2。
1.1.2生态条件。墨江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温度、降雨、光照等资源丰富,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一片绿洲,县境内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稀缺性,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县林地面积35.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6.9%,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78万hm2,植物品种达2 000多种。据1992年调查,境内有裸子植物9科18属25种,分别占云南省裸子植物总数的90%,62%和26.9%;被子植物101科329属670种(木本植物)。同时,还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其中:Ⅱ级保护植物8中,在泗南江镇的西岐村刺竹林一带,集中分布有133.33 hm2国家级Ⅱ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160种。
1.1.3基础设施。县域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得到增强。交通网络主骨架相对健全,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境内共有各类公路7 449.79 km,使墨江成为连接东南亚地区国际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32座,小坝塘64座,已修建各类饮水工程4 125件,总库容量3 953万hm2,年供水能力4 281.5万m3,有效灌溉面积0.838万hm2,水利化程度为21.13%。泗南江、龙门等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支撑作用增强。
1.2外部环境分析
1.2.1市场环境。当今时代,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成为新的消费时尚,世界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正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绿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云南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后,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主打“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重点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农畜产品不仅打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必将带动高原现代农牧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1.2.2区位优势。墨江县作为普洱市的“北大门”,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通往东南亚、南亚和泛亚铁路中线途径的交通要塞,是昆曼大通道上交通、信息、商品流通以及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从昆明通往普洱市、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塞,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将成为重要的交通驿站,属于“滇中3小时经济圈”边缘带和“思宁江墨”经济带北部走廊区,在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进程中,墨江作为从内地进入普洱的第一站,是推动普洱发展的前沿,是展示普洱的窗口。国道213线和省道218线在县城呈“十”字形交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 1.2.3政策环境。近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稳中求进的政策措施,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两桥一堡”战略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墨江县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机遇,政策叠加效应将更加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不断落实,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加之随着国内经济回暖,云南省主要优势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转好趋旺,客观上带动墨江县产业发展。三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把不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墨江可充分把握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四是墨江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倍增计划”及配套政策的深入实施,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五是墨江县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近期将制定出台县级领导挂钩产业和重点项目制度,扶持壮大产业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3-4]。
2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低端、缺乏技术、人才支撑。从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分散式经营,种植品种繁多,没有形成规模化使生产经营,产业规模小而散。一是产业规模不大,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比较突出。县内荒山裸露地块多,土地支离破碎,集中连片地少,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开发、项目的实施、基地规模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很多产品只是简单加工包装后,以原始产品出售,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交易分散,风险大,成本高,大宗农产品流通不畅。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服务功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五是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市场占有力低。
2.2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单位是带动农户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构架流通渠道、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必要组织环节。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距离,农业科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农村市场信息网不健全,产销脱节严重。2012年,墨江县农业从业人员15.22万,在涉农的龙头企业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家。小企业多、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作为服务于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不多,而且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个,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新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5]。
2.3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不足墨江县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手段粗放,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不小差距,且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科技服务息息相关,但在科技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要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需要加强科技服务工作,更需要一批技术精通乐于服务的技术服务人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财政拨款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农业科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改行从事非农工作。“三权”下放后,农业科技人员主要职责不明,经常被抽调做乡镇中心工作,真正从事农技推广技术服务的人员大幅减少,且近几年来,从大专院校毕业充实农技服务一线的人员偏少。据调查,墨江县农科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最多的乡镇有7~8人,大部分乡镇4人左右,少则2~3人。这与全县每个乡镇平均0.30万hm2的耕地,2万多农民的现实和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极不匹配。
2.4农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墨江县是贫困的山区农业大县,自身的财力不足,财政来源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近几年来,财政对基础设施、水利水电、道路交通等的投入主要是依靠项目资金来支撑。由于财政支撑能力有限,对农业的投入也较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后劲不足。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策略
3.1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最大的机遇和动力,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产富民、二产强县、三产活县”为发展战略[6]。墨江应以统筹城乡为重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加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111223”工程,着力推进区域特色优、科技含量高、循环发展好、市场竞争强的高原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把墨江打造成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排头兵,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样板区和昆曼经济走廊重要枢纽平台。
3.2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
3.2.1强化县城核心区支撑作用。加快联珠镇与碧溪的一体化发展,打造“珠联碧合”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将联珠—碧溪打造成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基地、电子商贸物流枢纽和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茶马之驿”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3.2.2提升联珠、通关2个枢纽节点辐射联动功能。进一步发挥联珠、通关作为省会城市通往滇南各州市县重要中心节点和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玉磨铁路交通要冲的的区位优势,建设连接内地,面向东南亚南亚交通物流枢纽,提升联珠、通关的辐射联动功能。 3.2.3发展3条高原特色经济带。
(1)国际通道产业带。依托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以龙坝、联珠、通关为节点,建设国际通道产业带。沟通国内、国际2个市场,重点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物流业和以有色金属开发为主的矿冶业。
(2)省际通道产业带。依托省道214线,以孟弄、新安、雅邑、那哈、泗南江、坝溜为节点,建设省际通道产业带。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
(3)哀牢山经济带。依托哀牢山经济干线,以团田、新抚、景星、鱼塘、龙潭、文武为节点,建设哀牢山经济带。河谷地区重点发展咖啡、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山区重点建设烤烟、茶叶、核桃、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大力发展山地经济。
3.2.4实现4个区域联动。南向以昆曼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为纽带,联动中(国)—老(挝)、中(国)—越(南)边境贸易区。北向以昆磨高速、沪昆高速、沪瑞高速公路为轴线,联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滇中城市经济圈。东向以国道323线为依托,联动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建(水)滇南城市群。西向依托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动普洱市腹地。
3.3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径充分利用墨江北回归线上特殊的地理、气候优势,突出高原山地特色,优化第一产业,着力提高山地高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性、科技含有量和市场竞争力[7-8]。
3.3.1加快生态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绿色经济发展为理念,推广先进科学种养植技术,加快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推进第一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3.3.2加快发展现代农庄经济。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以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为条件,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农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民俗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主线,加快墨江现代特色农庄建设,拓展县域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辐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3.3加快特色生态林下资源产业建设。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全面加快“森林墨江”建设,并立足森林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林下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第一,大力发展木材、竹(笋)材精深加工。利用墨江县现有活立木资源和大规模竹(笋)子种植资源,进行木材深加工和竹(笋)材深加工,推动特色生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第二,药材、大树养生蔬菜和野生菌种植。利用墨江县独特资源优势,建设茯苓和石斛为主的森林药材种植基地,培育森林药材种植大企业;鼓励家庭经营等方式,大力推进野生菌、甜菜等的种植,并建立集贸交易市场。第三,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结合墨江县实际,适度开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化繁殖饲养,重点扶持具有旅游观赏、科学实验、医药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大力开展技术成熟、法律准许、商业价值高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精深加工。第四,建设苗圃种植基地。加大以具有墨江特色的常用乡土景观绿化树种为重点的苗木培育力度,全面推进苗木的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重点做好通关、联珠苗圃建设,努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苗木基地。
3.3.4加快农业科技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养殖业病害防治体系建设,优化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真正实现“农业稳县”目标。
3.3.5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创建。按照市场需求及法律法规规定,突出墨江县山地生态农业特色,建立和完善山地生态农业农产品产地、生产、质量和包装4大生态标准,形成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紧密衔接配套的山地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
3.3.6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墨江县土地、气候、物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3.3.7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3张旅游名片的品质,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光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N].云南日报,2011-11-26.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墨江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794-03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基金一般课题(YB2013121)。
作者简介陈辞(1972-),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农民就业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贡献,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就云南如何立足高原特点,结合云南特色,体现现代农业阶段特征,依托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绿色生态环境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把高原农业作为有别于其他农业的品牌,构建云南高原农业发展新模式做了重要论述[1]。墨江县如何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和普洱市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要历史性机遇,从资源、环境、人口及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依靠差别化政策、科技和投入推动,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农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101°08′~102°04′E,22°51′~23°59′N,东及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邻江城县,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属哀牢山中段,全县南北最大纵距135 km,东西最大横距64 km。国土总面积5 312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称为“北回归城”。
1.1内部条件分析
1.1.1自然条件。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中段。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主要有“三江(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坝兰河)”。海拔落差大,最高点海拔2 278 m,最低海拔440 m。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8.20 ℃,平均降雨量1 322.70 mm,日照时数2 289.70 h,多年平均湿度79%,全县霜日年均为13.30 d。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国土面积5 312 km2,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占50%,其中,山区面积为99.98%。全县累计保护耕地面积4.525万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其中水田0.825万hm2,旱地3.319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现已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地1.753万hm2。
1.1.2生态条件。墨江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温度、降雨、光照等资源丰富,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一片绿洲,县境内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稀缺性,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县林地面积35.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6.9%,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78万hm2,植物品种达2 000多种。据1992年调查,境内有裸子植物9科18属25种,分别占云南省裸子植物总数的90%,62%和26.9%;被子植物101科329属670种(木本植物)。同时,还分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其中:Ⅱ级保护植物8中,在泗南江镇的西岐村刺竹林一带,集中分布有133.33 hm2国家级Ⅱ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160种。
1.1.3基础设施。县域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得到增强。交通网络主骨架相对健全,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境内共有各类公路7 449.79 km,使墨江成为连接东南亚地区国际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32座,小坝塘64座,已修建各类饮水工程4 125件,总库容量3 953万hm2,年供水能力4 281.5万m3,有效灌溉面积0.838万hm2,水利化程度为21.13%。泗南江、龙门等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支撑作用增强。
1.2外部环境分析
1.2.1市场环境。当今时代,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成为新的消费时尚,世界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正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绿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云南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后,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主打“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重点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农畜产品不仅打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必将带动高原现代农牧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1.2.2区位优势。墨江县作为普洱市的“北大门”,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通往东南亚、南亚和泛亚铁路中线途径的交通要塞,是昆曼大通道上交通、信息、商品流通以及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从昆明通往普洱市、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塞,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将成为重要的交通驿站,属于“滇中3小时经济圈”边缘带和“思宁江墨”经济带北部走廊区,在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进程中,墨江作为从内地进入普洱的第一站,是推动普洱发展的前沿,是展示普洱的窗口。国道213线和省道218线在县城呈“十”字形交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 1.2.3政策环境。近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稳中求进的政策措施,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两桥一堡”战略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墨江县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机遇,政策叠加效应将更加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不断落实,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加之随着国内经济回暖,云南省主要优势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转好趋旺,客观上带动墨江县产业发展。三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把不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墨江可充分把握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四是墨江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倍增计划”及配套政策的深入实施,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五是墨江县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近期将制定出台县级领导挂钩产业和重点项目制度,扶持壮大产业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3-4]。
2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低端、缺乏技术、人才支撑。从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分散式经营,种植品种繁多,没有形成规模化使生产经营,产业规模小而散。一是产业规模不大,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比较突出。县内荒山裸露地块多,土地支离破碎,集中连片地少,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开发、项目的实施、基地规模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很多产品只是简单加工包装后,以原始产品出售,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实现产品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交易分散,风险大,成本高,大宗农产品流通不畅。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服务功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五是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市场占有力低。
2.2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单位是带动农户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构架流通渠道、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必要组织环节。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距离,农业科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农村市场信息网不健全,产销脱节严重。2012年,墨江县农业从业人员15.22万,在涉农的龙头企业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家。小企业多、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作为服务于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不多,而且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个,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新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5]。
2.3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不足墨江县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手段粗放,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不小差距,且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科技服务息息相关,但在科技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广大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要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需要加强科技服务工作,更需要一批技术精通乐于服务的技术服务人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财政拨款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农业科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改行从事非农工作。“三权”下放后,农业科技人员主要职责不明,经常被抽调做乡镇中心工作,真正从事农技推广技术服务的人员大幅减少,且近几年来,从大专院校毕业充实农技服务一线的人员偏少。据调查,墨江县农科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最多的乡镇有7~8人,大部分乡镇4人左右,少则2~3人。这与全县每个乡镇平均0.30万hm2的耕地,2万多农民的现实和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极不匹配。
2.4农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墨江县是贫困的山区农业大县,自身的财力不足,财政来源主要靠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近几年来,财政对基础设施、水利水电、道路交通等的投入主要是依靠项目资金来支撑。由于财政支撑能力有限,对农业的投入也较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后劲不足。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策略
3.1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最大的机遇和动力,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产富民、二产强县、三产活县”为发展战略[6]。墨江应以统筹城乡为重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加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111223”工程,着力推进区域特色优、科技含量高、循环发展好、市场竞争强的高原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把墨江打造成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排头兵,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样板区和昆曼经济走廊重要枢纽平台。
3.2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
3.2.1强化县城核心区支撑作用。加快联珠镇与碧溪的一体化发展,打造“珠联碧合”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将联珠—碧溪打造成以高原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基地、电子商贸物流枢纽和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茶马之驿”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3.2.2提升联珠、通关2个枢纽节点辐射联动功能。进一步发挥联珠、通关作为省会城市通往滇南各州市县重要中心节点和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玉磨铁路交通要冲的的区位优势,建设连接内地,面向东南亚南亚交通物流枢纽,提升联珠、通关的辐射联动功能。 3.2.3发展3条高原特色经济带。
(1)国际通道产业带。依托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以龙坝、联珠、通关为节点,建设国际通道产业带。沟通国内、国际2个市场,重点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物流业和以有色金属开发为主的矿冶业。
(2)省际通道产业带。依托省道214线,以孟弄、新安、雅邑、那哈、泗南江、坝溜为节点,建设省际通道产业带。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
(3)哀牢山经济带。依托哀牢山经济干线,以团田、新抚、景星、鱼塘、龙潭、文武为节点,建设哀牢山经济带。河谷地区重点发展咖啡、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山区重点建设烤烟、茶叶、核桃、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大力发展山地经济。
3.2.4实现4个区域联动。南向以昆曼国际大通道和玉磨铁路为纽带,联动中(国)—老(挝)、中(国)—越(南)边境贸易区。北向以昆磨高速、沪昆高速、沪瑞高速公路为轴线,联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滇中城市经济圈。东向以国道323线为依托,联动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建(水)滇南城市群。西向依托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动普洱市腹地。
3.3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路径充分利用墨江北回归线上特殊的地理、气候优势,突出高原山地特色,优化第一产业,着力提高山地高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性、科技含有量和市场竞争力[7-8]。
3.3.1加快生态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以绿色经济发展为理念,推广先进科学种养植技术,加快高原特色种养殖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推进第一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3.3.2加快发展现代农庄经济。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以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为条件,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农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民俗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主线,加快墨江现代特色农庄建设,拓展县域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辐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3.3加快特色生态林下资源产业建设。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全面加快“森林墨江”建设,并立足森林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林下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第一,大力发展木材、竹(笋)材精深加工。利用墨江县现有活立木资源和大规模竹(笋)子种植资源,进行木材深加工和竹(笋)材深加工,推动特色生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第二,药材、大树养生蔬菜和野生菌种植。利用墨江县独特资源优势,建设茯苓和石斛为主的森林药材种植基地,培育森林药材种植大企业;鼓励家庭经营等方式,大力推进野生菌、甜菜等的种植,并建立集贸交易市场。第三,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结合墨江县实际,适度开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化繁殖饲养,重点扶持具有旅游观赏、科学实验、医药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大力开展技术成熟、法律准许、商业价值高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精深加工。第四,建设苗圃种植基地。加大以具有墨江特色的常用乡土景观绿化树种为重点的苗木培育力度,全面推进苗木的基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重点做好通关、联珠苗圃建设,努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苗木基地。
3.3.4加快农业科技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养殖业病害防治体系建设,优化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真正实现“农业稳县”目标。
3.3.5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创建。按照市场需求及法律法规规定,突出墨江县山地生态农业特色,建立和完善山地生态农业农产品产地、生产、质量和包装4大生态标准,形成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紧密衔接配套的山地农业生态标准化体系。
3.3.6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墨江县土地、气候、物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3.3.7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3张旅游名片的品质,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光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N].云南日报,20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