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朗读者》、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镜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节目如一股春风袭来,在潜移默化中吹进人们的心田,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观看,温润了许多观众的心灵。
【关键词】文化镜像;语言文化
1. 背景介绍
近年来,在国内综艺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制作人从模仿海外节目起步到跟风引进,将娱乐化作为节目制胜的法宝,娱乐化的泛化带来了节目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越来越多观众被娱乐化电视节目所包围,愈感疲乏、无趣,甚至反感,电视媒体节目的发展亟待注入新鲜的血液。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重点抓传统文化建设,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国家文化和媒体发展的需要,一系列语言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如《朗读者》、《信·中国》等等。
2. 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镜像的内涵表现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电视媒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
2.1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華民族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2017年1月,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来自四川成都市金堂县的周小林和殷洁夫妻用诗歌朗读了他们的爱情故事。2006年,因为妻子殷洁的一句话,丈夫周小林卖掉了在 广州的房子,拿出全部积蓄在金堂打造了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大花园。1200亩的山谷里,一年四季有各种鲜花竞相绽放,鲁冰花、虞美人、矢车菊等奇异花种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在生活中,夫妻保持着写信的传统,通过文字将他们二十多年来的生活点滴一一记录。
这对嘉宾夫妇在台上展示了他们写下的十多本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的点点滴滴彰显了夫妻情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最好诠释。
2.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2017年 3月,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朗诵了作家贾平凹写给母亲的纪念散文《写给母亲》,字正腔圆、饱满情感。“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当她读完最后几句时,主持人哭了,全场观众也都哭了。浓厚的母子深情传达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坎里,触动了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等缘故,缺乏时间陪伴父母。《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在无形中传递了孝顺父母、不忘亲恩的价值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让人们明白时间匆匆,要照顾好父母、陪伴父母得从现在做起,不能等父母老去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2.3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7年2月,《朗读者》邀请了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他深情朗读了他在儿子婚礼中的致辞,并分享了人生和家庭的那些事。“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传志在致辞中的发言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并讲述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个人、企业奔赴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担当,必须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联想集团发展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从一家小型企业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巨头,正是凭借着诚信经营、讲求信誉才能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而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无数中华儿女亟需学习的。
2.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观
热爱祖国、精忠报国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客所歌颂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连绵的重要原因。2018年4月,《信·中国》邀请著名演员吴京朗诵抗日斗士胡孟晋写给妻子的信,胡孟晋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依恋和思念,饱含对国家的满腔忠诚,更鼓励妻子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吴京在演戏的过程中不慎受伤,收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不顾伤痛,欣然赴约,在舞台上拄着双拐坚持朗诵,饱含感情,将胡孟晋的爱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令许多观众潸然泪下,感同身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唯有“国”长治久安,无数的“家”才能欣欣向荣。
3. 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镜像的艺术化建构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汲取养分,同时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化建构,提升传播效果。
3.1 口头语言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追逐于感官刺激、视觉享受,忽视了口头语言的魅力,殊不知这仍是传播效率最高、互动性最强的传播手段。动听悦耳的口头语言,能获取受众的好感,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
《朗读者》邀请嘉宾朗读致辞、文献等,《信·中国》邀请嘉宾朗诵信件,这些节目都十分注重口头语言的魅力,通过悦耳动听的声音引领观众倾听、领略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聆听中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和恪守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3.2 图像语言
相比较于文字、口语传播,图像语言具备形象生动的优势,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为丰富,有助于受众的快速理解。《朗读者》、《信·中国》等节目在嘉宾朗诵、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音乐MV、图画、短片等手段,将嘉宾描绘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易于理解。
2018年4月,著名艺人张艺兴登上《信·中国》朗诵爱国志士史砚芬临刑前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在念道关于史砚芬的判决书时,画面直白地展现了判决书原件,并把重要部分做特殊处理,使观众一眼就看出了判决书的荒谬、史砚芬面临的困境。 3.3 姿态语言
除了口头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非语言符号,如人的表情、眼神和动作态势等,运用好姿态语言,可以减少传播过程中的生硬,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朗读者》、《信·中国》邀请的嘉宾包括娱乐明星、行业专家等,上台表演经验丰富,常能通过演绎动作、行为举止传递信息,将所要表达的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5月,《信·中国》邀请了著名艺人易烊千玺朗诵抗日志士冯庭楷写的家书,易烊千玺表情凝重、饱含热泪地读完家书,读到深情处还握紧拳头、抿着嘴角,将家书所传递的思念家人、热爱祖国一一彰显出来,令观众感同身受。
4. 文化呈現艺术手法缺憾及其提升方略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带动广大观众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和讲究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但是,这些节目在呈现文化的艺术手法方面仍存在些许缺憾,有待提升。
4.1 文化内涵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良传统并不是只有爱国、爱家等内容。《朗读者》在选材的过程中大量选用蕴含家国情怀、赞扬丰功伟业的文字,邀请的嘉宾大多是行业专家、业界权威,在题材上较为大气,较少涉及平民视角,如小人物的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等品质亦有关注的价值。
因此,《朗读者》应该学会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选取一些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通过优美的文字进行传达,能够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使广大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有更强的共鸣,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4.2 艺术呈现的手法需要更加精粹
《信·中国》作为一档邀请嘉宾读信的节目,为了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节目组邀请的嘉宾人选大多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工作者,同时提供背景音乐和舞台场景还原。但是,在嘉宾读信的过程中,节目组一次次用酷炫的灯光、吵闹的背景音乐烘托节目效果,十分突兀,令观众感觉较为不适。同时,有观众反映节目组提前录制好观众惊讶、期待等表情,以用于映衬嘉宾读信时的气氛,渲染情感。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文化传承的初衷,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讲求真实、自然,节目组的艺术呈现手法需更加精粹。
参考文献:
[1]李贤,王中伟[J].戏剧之家,2018(10):239.
[2]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1-6.
作者简介:易伟斌,福建泉州市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关键词】文化镜像;语言文化
1. 背景介绍
近年来,在国内综艺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制作人从模仿海外节目起步到跟风引进,将娱乐化作为节目制胜的法宝,娱乐化的泛化带来了节目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越来越多观众被娱乐化电视节目所包围,愈感疲乏、无趣,甚至反感,电视媒体节目的发展亟待注入新鲜的血液。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重点抓传统文化建设,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国家文化和媒体发展的需要,一系列语言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如《朗读者》、《信·中国》等等。
2. 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镜像的内涵表现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电视媒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
2.1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華民族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2017年1月,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来自四川成都市金堂县的周小林和殷洁夫妻用诗歌朗读了他们的爱情故事。2006年,因为妻子殷洁的一句话,丈夫周小林卖掉了在 广州的房子,拿出全部积蓄在金堂打造了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大花园。1200亩的山谷里,一年四季有各种鲜花竞相绽放,鲁冰花、虞美人、矢车菊等奇异花种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在生活中,夫妻保持着写信的传统,通过文字将他们二十多年来的生活点滴一一记录。
这对嘉宾夫妇在台上展示了他们写下的十多本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的点点滴滴彰显了夫妻情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最好诠释。
2.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2017年 3月,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朗诵了作家贾平凹写给母亲的纪念散文《写给母亲》,字正腔圆、饱满情感。“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当她读完最后几句时,主持人哭了,全场观众也都哭了。浓厚的母子深情传达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坎里,触动了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等缘故,缺乏时间陪伴父母。《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在无形中传递了孝顺父母、不忘亲恩的价值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让人们明白时间匆匆,要照顾好父母、陪伴父母得从现在做起,不能等父母老去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2.3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7年2月,《朗读者》邀请了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他深情朗读了他在儿子婚礼中的致辞,并分享了人生和家庭的那些事。“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传志在致辞中的发言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并讲述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个人、企业奔赴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担当,必须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联想集团发展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从一家小型企业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巨头,正是凭借着诚信经营、讲求信誉才能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而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无数中华儿女亟需学习的。
2.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观
热爱祖国、精忠报国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客所歌颂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连绵的重要原因。2018年4月,《信·中国》邀请著名演员吴京朗诵抗日斗士胡孟晋写给妻子的信,胡孟晋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依恋和思念,饱含对国家的满腔忠诚,更鼓励妻子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吴京在演戏的过程中不慎受伤,收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不顾伤痛,欣然赴约,在舞台上拄着双拐坚持朗诵,饱含感情,将胡孟晋的爱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令许多观众潸然泪下,感同身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唯有“国”长治久安,无数的“家”才能欣欣向荣。
3. 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镜像的艺术化建构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汲取养分,同时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化建构,提升传播效果。
3.1 口头语言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追逐于感官刺激、视觉享受,忽视了口头语言的魅力,殊不知这仍是传播效率最高、互动性最强的传播手段。动听悦耳的口头语言,能获取受众的好感,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
《朗读者》邀请嘉宾朗读致辞、文献等,《信·中国》邀请嘉宾朗诵信件,这些节目都十分注重口头语言的魅力,通过悦耳动听的声音引领观众倾听、领略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聆听中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和恪守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3.2 图像语言
相比较于文字、口语传播,图像语言具备形象生动的优势,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为丰富,有助于受众的快速理解。《朗读者》、《信·中国》等节目在嘉宾朗诵、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音乐MV、图画、短片等手段,将嘉宾描绘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易于理解。
2018年4月,著名艺人张艺兴登上《信·中国》朗诵爱国志士史砚芬临刑前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在念道关于史砚芬的判决书时,画面直白地展现了判决书原件,并把重要部分做特殊处理,使观众一眼就看出了判决书的荒谬、史砚芬面临的困境。 3.3 姿态语言
除了口头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非语言符号,如人的表情、眼神和动作态势等,运用好姿态语言,可以减少传播过程中的生硬,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朗读者》、《信·中国》邀请的嘉宾包括娱乐明星、行业专家等,上台表演经验丰富,常能通过演绎动作、行为举止传递信息,将所要表达的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5月,《信·中国》邀请了著名艺人易烊千玺朗诵抗日志士冯庭楷写的家书,易烊千玺表情凝重、饱含热泪地读完家书,读到深情处还握紧拳头、抿着嘴角,将家书所传递的思念家人、热爱祖国一一彰显出来,令观众感同身受。
4. 文化呈現艺术手法缺憾及其提升方略
《朗读者》、《信·中国》等新生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带动广大观众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和讲究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但是,这些节目在呈现文化的艺术手法方面仍存在些许缺憾,有待提升。
4.1 文化内涵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良传统并不是只有爱国、爱家等内容。《朗读者》在选材的过程中大量选用蕴含家国情怀、赞扬丰功伟业的文字,邀请的嘉宾大多是行业专家、业界权威,在题材上较为大气,较少涉及平民视角,如小人物的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等品质亦有关注的价值。
因此,《朗读者》应该学会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选取一些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通过优美的文字进行传达,能够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使广大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有更强的共鸣,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4.2 艺术呈现的手法需要更加精粹
《信·中国》作为一档邀请嘉宾读信的节目,为了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节目组邀请的嘉宾人选大多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工作者,同时提供背景音乐和舞台场景还原。但是,在嘉宾读信的过程中,节目组一次次用酷炫的灯光、吵闹的背景音乐烘托节目效果,十分突兀,令观众感觉较为不适。同时,有观众反映节目组提前录制好观众惊讶、期待等表情,以用于映衬嘉宾读信时的气氛,渲染情感。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文化传承的初衷,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讲求真实、自然,节目组的艺术呈现手法需更加精粹。
参考文献:
[1]李贤,王中伟[J].戏剧之家,2018(10):239.
[2]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1-6.
作者简介:易伟斌,福建泉州市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