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这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要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多年的计算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要保证计算正确,认真审题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些学生常计算不正确,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往往与审题有关,所以我一向都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平时在计算教学时,我都是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题的习惯。
1.审运算顺序
正确地判断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使计算正确得到保证,我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审运算顺序。首先要看该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再逐步计算。如:36+400×3,此题先算乘法。又如:15×(18+4)此题先算括号,最后算乘法,再如:200÷[2+36×(32÷8)],此题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中括号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最后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2.审题特点。
计算题并不是千篇一律,有些计算题必须按运算法则计算,有些题能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做题时,我们必须按题目要求去做,或者按我们的需要去做。所以计算时要注意审题的特点,看哪些题是遵循运算法则运算的,我们就按学过的法则运用到我们的计算中去。看哪些题目要求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或是根据我们的计算本身的需要,然后再用简便方法计算。如:73×6-23×6=300,此题可以简算为(73-23)×6=300.如果题目要求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则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3.在脱式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深度。
有些计算题在开始的一步或两步计算并没有条件用简便算法算,但是在算了一步或两步后,就出现符合简便算法的条件了。
如:20-(15+9÷3)+4×18
=20×(15+3)+4×18
=20×18+4×18
这道题在计算第二步后,从第三步起就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可以保证学生计算得正确,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可以使盲目的、机械的计算变为主动、灵活的计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二、培养自觉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计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一些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求算出得数,不注意验算,造成无法确定计算正确,也无法发现和纠正计算错误。
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验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验算方法有:
1.利用逆运算关系进行验算。如35-15=20,验算:20+15=35;又如两步计算的题:8×3÷4=8.这主要是在低中年级必须掌握的。
2.在整数、小数的加减法中利用原式进行验算。如:3570+1208=4778,可验算为:3570+1208=4778.再如:5.77-2.08=3.69,验算为:5.77-2.08=3.69。
3.改变运算顺序进行验算。有些计算题可根据运算定律或性质,采用不同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同一道题,看结果是否相同。如:
84×3-30×3=252-90=162,验算时可以这样算:84×3-30×3=(84-30)×3=162,这就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这个运算定律来验算。运用“改变运算顺序进行验算”,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性质,验算时才能运算自如。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作业时要进行验算外,还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外练习、作业时要进行验算。
三、培养笔算前后进行估算的习惯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组成因素之一。算前后进行必要的估算也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因为笔算前后进行估算,可以估算出得数的取值范围,为正确计算提供了条件,还可以判断计算结果有无错误,并能及时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纠正,这样比验算后发现有误纠正还省力。
在计算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如:8.13×1.8,怎样对这道题进行有效的估算呢?我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是看因数一共几位小数,积就应该有几位小数,该题的积一定有三位小数;二是看因数各接近整数几,来估算计积应该接近什么数,8.13接近8,1.8接近2,则积一定接近16.再入计算2359÷62,我要求学生这样估算:除数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后是60,被除数最高为上的2比除数十位上的6小,就把左边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省略后是2400,则2400除以60得40.解答应用题时,我也要求学生进行估算。通过不断地指出估算方法,安排估算练习,使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尝到估算的甜头,产生兴趣。从而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总之,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计算教学中文名还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逐步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在多年的计算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要保证计算正确,认真审题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些学生常计算不正确,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往往与审题有关,所以我一向都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平时在计算教学时,我都是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题的习惯。
1.审运算顺序
正确地判断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使计算正确得到保证,我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审运算顺序。首先要看该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再逐步计算。如:36+400×3,此题先算乘法。又如:15×(18+4)此题先算括号,最后算乘法,再如:200÷[2+36×(32÷8)],此题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中括号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最后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2.审题特点。
计算题并不是千篇一律,有些计算题必须按运算法则计算,有些题能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做题时,我们必须按题目要求去做,或者按我们的需要去做。所以计算时要注意审题的特点,看哪些题是遵循运算法则运算的,我们就按学过的法则运用到我们的计算中去。看哪些题目要求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或是根据我们的计算本身的需要,然后再用简便方法计算。如:73×6-23×6=300,此题可以简算为(73-23)×6=300.如果题目要求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则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3.在脱式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深度。
有些计算题在开始的一步或两步计算并没有条件用简便算法算,但是在算了一步或两步后,就出现符合简便算法的条件了。
如:20-(15+9÷3)+4×18
=20×(15+3)+4×18
=20×18+4×18
这道题在计算第二步后,从第三步起就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可以保证学生计算得正确,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还可以使盲目的、机械的计算变为主动、灵活的计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二、培养自觉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计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一些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求算出得数,不注意验算,造成无法确定计算正确,也无法发现和纠正计算错误。
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验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验算方法有:
1.利用逆运算关系进行验算。如35-15=20,验算:20+15=35;又如两步计算的题:8×3÷4=8.这主要是在低中年级必须掌握的。
2.在整数、小数的加减法中利用原式进行验算。如:3570+1208=4778,可验算为:3570+1208=4778.再如:5.77-2.08=3.69,验算为:5.77-2.08=3.69。
3.改变运算顺序进行验算。有些计算题可根据运算定律或性质,采用不同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同一道题,看结果是否相同。如:
84×3-30×3=252-90=162,验算时可以这样算:84×3-30×3=(84-30)×3=162,这就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这个运算定律来验算。运用“改变运算顺序进行验算”,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性质,验算时才能运算自如。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作业时要进行验算外,还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外练习、作业时要进行验算。
三、培养笔算前后进行估算的习惯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组成因素之一。算前后进行必要的估算也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因为笔算前后进行估算,可以估算出得数的取值范围,为正确计算提供了条件,还可以判断计算结果有无错误,并能及时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纠正,这样比验算后发现有误纠正还省力。
在计算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如:8.13×1.8,怎样对这道题进行有效的估算呢?我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是看因数一共几位小数,积就应该有几位小数,该题的积一定有三位小数;二是看因数各接近整数几,来估算计积应该接近什么数,8.13接近8,1.8接近2,则积一定接近16.再入计算2359÷62,我要求学生这样估算:除数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后是60,被除数最高为上的2比除数十位上的6小,就把左边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省略后是2400,则2400除以60得40.解答应用题时,我也要求学生进行估算。通过不断地指出估算方法,安排估算练习,使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尝到估算的甜头,产生兴趣。从而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总之,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计算教学中文名还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逐步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