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籍管理对学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一套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一支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开发一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学籍管理工程是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风建设 学籍管理
[作者简介]李萍(1976- ),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学籍管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75-02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全过程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方法措施等,是学校方方面面作风的集中体现。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审查及注册,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转)专业、留(降)级、休(停)学、复学、退学、转学的处理,毕业时的毕业审查及发证工作等。搞好学籍管理,对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学风的好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风现状分析
1.学习纪律松懈,自制力差。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是大学区别于中学的突出特点。但是,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等的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差,纪律松懈,作风散漫。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逃课,到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消磨时间,荒废了学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2.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应该学什么。表现在行为上是“懒”与“混”,学习懒散,缺乏认真刻苦精神,甚至出现“混文凭”的错误倾向,胸无大志。
3.学习方法不科学,效率不高。一些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没有伴随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变中学时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依赖性学习为独立性学习、机械性背诵为研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作业无法下笔,进图书馆不知该做什么,学习无所适从,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4.学习内容偏颇,发展不平衡。一些学生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素质提高;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内知识学习,轻课外活动参与;重业务知识学习,轻道德品质修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特别是出现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淡薄,仪表、举止、语言不文明,生活散漫,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等不良的品德行为。
5.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严重厌学。大学生在进校前就选择了专业,致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怕苦怕累、贪图安逸、放任自己,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不佳。
6.心理素质下降,学习难以坚持。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常收到学校催交学费的通知,常为吃饭的钱而发愁;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面临降级或退学,学习压力大;有的学生过早地把心思用在恋爱上,经常出现不顺心;有的学生因长期紧张的学习,缺乏社会活动与身体锻炼,身心素质差。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和身体问题,难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所有这些都是学风不正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籍管理,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导向功能、保障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扭转不良学风的一剂良药。
二、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措施
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进入到一个崭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籍管理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制度保障、人员保障、信息反馈、分类管理是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1.制度保障:制定一套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新《规定》与1999年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比,在学籍管理上有许多新的变化,特别突出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根据新《规定》,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基础。在制定本校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国家赋予的自主权,充分考虑学生的权益,针对目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明确规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办法,以严格的制度来促进学风的好转。第一,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每学期都在开学时要求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和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健康、进取的大学生活。第二,规范的学习纪律学籍制约机制。将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学习违纪、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处理与学籍挂钩,引导学生遵纪、自律。第三,全方位的毕业条件限制。同时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标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四,灵活的学校、专业和课程选择机制。允许学生进校后可以转学,重新选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课程,让学生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学习,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第五,机动的分阶段完成学业模式。允许学生延长学习时间,采用“就业—就读—再就业—再就读”的模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第六,宽松的课程重修机制。允许学生多次重修课程,放宽甚至取消因课程不及格而退学的规定,不及格时可以重修,成绩不好时也可以重修,并且可以反复重修。
2.人员保障:建设一支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开展,是一项具体、细致、繁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既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又受学校制度的限制,既涉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又关系到政策原则问题,这就给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住进人关,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籍管理人员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服务育人的道德品质;三是加强工作研讨,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3.信息反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机制。由于新《规定》的实施,学籍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籍管理中的信息量大、处理繁杂、错误率高、综合分析难度大等矛盾越来越突出,仍然利用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出现错误率高、综合性差、速度慢,以至影响学籍管理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习成绩实行科学、系统、有序的管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信息反馈机制可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反馈渠道。学籍管理信息反馈工作应该建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教学院(系)及班级构成的学籍信息反馈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信息反馈工作。二是信息反馈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存入学生的学籍情况与学习成绩,并在每学期考试结束时立即把学生的成绩信息统计好,根据学校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籍处理,并在网上及时向学生公布,同时以书面形式通知每位学生,对于一些不及格科目较多、学习上存在较大缺陷或者需要学籍异动的学生,还应通知学生家长。
4.分类管理:开发一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学籍管理工程。一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其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类指导,发挥学籍管理的导向功能。对一年级学生要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工作重点,要把学生“扶上马”。对二年级学生要狠抓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备好粮”。对三年级学生要分析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准备考研“把好脉”,并为学生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的写作提供素材。对四年级学生重点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学生顺利毕业开创“绿色通道”。二是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抓两头促中间,突破重点,发挥学籍管理的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萍.高等学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初探[J].科技导报,2007(4):196-197.
[2]孙晶言,李杰.浅论成绩管理与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5):67.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风建设 学籍管理
[作者简介]李萍(1976- ),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学籍管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75-02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全过程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方法措施等,是学校方方面面作风的集中体现。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审查及注册,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转)专业、留(降)级、休(停)学、复学、退学、转学的处理,毕业时的毕业审查及发证工作等。搞好学籍管理,对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学风的好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风现状分析
1.学习纪律松懈,自制力差。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是大学区别于中学的突出特点。但是,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等的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差,纪律松懈,作风散漫。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逃课,到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消磨时间,荒废了学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2.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应该学什么。表现在行为上是“懒”与“混”,学习懒散,缺乏认真刻苦精神,甚至出现“混文凭”的错误倾向,胸无大志。
3.学习方法不科学,效率不高。一些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没有伴随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变中学时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依赖性学习为独立性学习、机械性背诵为研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作业无法下笔,进图书馆不知该做什么,学习无所适从,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4.学习内容偏颇,发展不平衡。一些学生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素质提高;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内知识学习,轻课外活动参与;重业务知识学习,轻道德品质修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特别是出现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淡薄,仪表、举止、语言不文明,生活散漫,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等不良的品德行为。
5.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严重厌学。大学生在进校前就选择了专业,致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怕苦怕累、贪图安逸、放任自己,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不佳。
6.心理素质下降,学习难以坚持。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常收到学校催交学费的通知,常为吃饭的钱而发愁;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面临降级或退学,学习压力大;有的学生过早地把心思用在恋爱上,经常出现不顺心;有的学生因长期紧张的学习,缺乏社会活动与身体锻炼,身心素质差。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和身体问题,难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所有这些都是学风不正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籍管理,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导向功能、保障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扭转不良学风的一剂良药。
二、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措施
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进入到一个崭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籍管理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制度保障、人员保障、信息反馈、分类管理是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1.制度保障:制定一套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新《规定》与1999年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比,在学籍管理上有许多新的变化,特别突出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根据新《规定》,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基础。在制定本校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国家赋予的自主权,充分考虑学生的权益,针对目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明确规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办法,以严格的制度来促进学风的好转。第一,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每学期都在开学时要求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和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健康、进取的大学生活。第二,规范的学习纪律学籍制约机制。将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学习违纪、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处理与学籍挂钩,引导学生遵纪、自律。第三,全方位的毕业条件限制。同时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标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四,灵活的学校、专业和课程选择机制。允许学生进校后可以转学,重新选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课程,让学生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学习,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第五,机动的分阶段完成学业模式。允许学生延长学习时间,采用“就业—就读—再就业—再就读”的模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第六,宽松的课程重修机制。允许学生多次重修课程,放宽甚至取消因课程不及格而退学的规定,不及格时可以重修,成绩不好时也可以重修,并且可以反复重修。
2.人员保障:建设一支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开展,是一项具体、细致、繁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既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又受学校制度的限制,既涉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又关系到政策原则问题,这就给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住进人关,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籍管理人员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服务育人的道德品质;三是加强工作研讨,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3.信息反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机制。由于新《规定》的实施,学籍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籍管理中的信息量大、处理繁杂、错误率高、综合分析难度大等矛盾越来越突出,仍然利用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出现错误率高、综合性差、速度慢,以至影响学籍管理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习成绩实行科学、系统、有序的管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信息反馈机制可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反馈渠道。学籍管理信息反馈工作应该建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教学院(系)及班级构成的学籍信息反馈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信息反馈工作。二是信息反馈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存入学生的学籍情况与学习成绩,并在每学期考试结束时立即把学生的成绩信息统计好,根据学校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籍处理,并在网上及时向学生公布,同时以书面形式通知每位学生,对于一些不及格科目较多、学习上存在较大缺陷或者需要学籍异动的学生,还应通知学生家长。
4.分类管理:开发一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学籍管理工程。一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其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类指导,发挥学籍管理的导向功能。对一年级学生要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工作重点,要把学生“扶上马”。对二年级学生要狠抓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备好粮”。对三年级学生要分析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准备考研“把好脉”,并为学生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的写作提供素材。对四年级学生重点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学生顺利毕业开创“绿色通道”。二是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抓两头促中间,突破重点,发挥学籍管理的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萍.高等学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初探[J].科技导报,2007(4):196-197.
[2]孙晶言,李杰.浅论成绩管理与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