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18日,我在阜阳第一次采访高思杰。他是唯一让我泪流满面的采访对象,此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以至于稿件搁置了好些日子才能动笔。
这三个多月以来,“高思杰”这三个字不仅多次出现在我的稿件里,更镌刻在我的脑海里。12月21日,中宣部授予高思杰“时代楷模”称号。高思杰是我省首位当选全国“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也是全国新闻行业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第一位记者。
高思杰的大爱让我感动不已,与此同时,脑海里也会闪现诸如“他为什么这样热爱工作?”“他这样做值得吗?”“他的家人会埋怨他吗?”的疑问。
2015年9月23日、24日,《安徽日报》头版刊发长篇人物通讯《一位记者脚下的路》《一位记者的大爱情怀》两篇稿件。高思杰差点在采访现场“挂了”,双腿上留有十余处抽掉静脉的手术刀口,18年记者生涯有17个大年夜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一边吊水一边工作……这样“不要命”式工作方式,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会让人困惑。
稿件一出来,就有同事和我一起探讨,这样的典型可复制吗,这样的典型能成为学习的榜样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无法说服自己,当然更不可能与人去争辩。
后来,我又先后3次到阜阳深入采访高思杰,及其同事、朋友、亲人约20多人。重访高思杰为新闻而“奔跑”的地方,在阜阳火车站、王家坝、军营、医院等高思杰“战斗”过的地方,挖掘细节重访故人,理解高思杰读懂高思杰,最终完成一篇具有情怀的人物通讯。
高思杰为什么如此热爱工作?我也曾这样直接问过高思杰,他回答说爱家乡爱工作就像爱自己母亲一样,不需要那么多理由。我由此想起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最先奔跑的是羚羊。对羚羊来说,它们知道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面临的就会是全部被狮子吃掉。
高思杰说,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对外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大头娃娃事件等负面消息,让阜阳承受很多外界异样的目光。这些都是他身后的“狮子”,它们逼迫着他不停奔跑、不能退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受高思杰对家乡的热爱,是理解他读懂他的第一步。
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才是老百姓眼里的好记者?曾几何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溢美之词,渐渐变成“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流行段子,社会上也一度流传“多给多发,少给少发,不给不发”的言论。
高思杰在家里排行老七,自幼勤奋学习,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向城里。刚当记者不久,发生一件令人终生难忘的事情,让他意识到记者的分量。
高思杰去阜南县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生未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村里6名孩子上学。高思杰来到老人的家里,破旧房屋门口,支着一口小锅,锅里的面条是前天剩下的,热了一遍又一遍。高思杰被老人深深感动了。不料,采访结束临走时,老人冒出一句: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让高思杰心里很不是滋味。
离开老人后,高思杰陷入沉思,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干净的记者,做一个清白的人,让自己的心跟老百姓贴在一起,让自己的新闻跟老百姓贴在一起。
高思杰坚守自己的朴素之心,做为老百姓服务的好记者。对新闻的热爱,是读懂高思杰的第二步,那是一个默默在基层工作的普通记者,能成为“时代楷模”的“秘密”。
2007年夏季,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淮河流域。高思杰第一个赶到王家坝闸。在洪灾一线采访就像战斗,头顶烈日,脚趟洪水,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高思杰一待就是32天,饿了就泡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
他告诉记者,自己采访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真正吃苦受难的是水灾中的老百姓。有天半夜,他路过一个安置帐篷,昏暗的灯光下年轻的母亲还在整理衣物,年幼的孩子已经熟睡,近前一看,小孩的腿上落了十几只蚊子,真正吃苦受累的是百姓。
因为这份对百姓的爱,高思杰不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去发现真善美,传递阜阳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与奉献。他更是身体力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为艾滋病孤儿捐款……只有当我们看到他镜头中对群众的浓浓真情时,我们才能读懂高思杰。
爱家乡,爱新闻,爱百姓,这就是高思杰,那么,他爱家人吗?一些读者误读了高思杰,认为他只要工作不要家人,在母亲的眼中,在妻子的眼中,在逝去女儿的眼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015年12月25日,安徽日报又推出了高思杰的整版报道,化整为零,从“读”、“听”到面对面“对话”,距离由远到近,全方位地报道在母亲、妻子、老师眼中的高思杰。
高思杰母亲说他是一个心细孝顺的儿子,总是顺着母亲,从来不跟母亲顶嘴。高思杰告诉记者,他知道母亲爱惜食物,所以每次给母亲买水果都会“定量”,两三个苹果、两三个橘子、十多个大枣、一小串葡萄。因这,这样既能让她吃得好,又不会成为母亲的负担。
母亲做了直肠癌手术出院回家后,身体比较虚弱。有一次他给母亲做饭时,站在厨房门边的母亲无比难过:“我难道真的没用了吗?”高思杰的眼睛当时就模糊了,明白了母亲的心思。从那以后,高思杰和家人商量,做饭时“需要”母亲帮着摘摘菜洗洗菜,要让母亲感到自己能干,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她。
妻子刘海燕说,高思杰虽不懂浪漫,但是他会尽己所能地去“爱”家人。每天早上,高思杰就早早起床,趁妻子孩子还在睡觉,就麻利地做好了早餐。每当出差去外地,总是不忘给妻子孩子带件礼物。高思杰那么拼命工作,也是为了早点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读懂了高思杰,读懂了一个大写的安徽人,读懂一个情深义重的安徽人。他用忘我情怀、奉献精神、执著追求,诠释着对百姓、对事业的无疆大爱,饱含对家人的至纯至爱,创造了非凡的工作业绩,树立起实干兴皖的光辉榜样。
这三个多月以来,“高思杰”这三个字不仅多次出现在我的稿件里,更镌刻在我的脑海里。12月21日,中宣部授予高思杰“时代楷模”称号。高思杰是我省首位当选全国“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也是全国新闻行业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第一位记者。
高思杰的大爱让我感动不已,与此同时,脑海里也会闪现诸如“他为什么这样热爱工作?”“他这样做值得吗?”“他的家人会埋怨他吗?”的疑问。
2015年9月23日、24日,《安徽日报》头版刊发长篇人物通讯《一位记者脚下的路》《一位记者的大爱情怀》两篇稿件。高思杰差点在采访现场“挂了”,双腿上留有十余处抽掉静脉的手术刀口,18年记者生涯有17个大年夜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一边吊水一边工作……这样“不要命”式工作方式,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会让人困惑。
稿件一出来,就有同事和我一起探讨,这样的典型可复制吗,这样的典型能成为学习的榜样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无法说服自己,当然更不可能与人去争辩。
后来,我又先后3次到阜阳深入采访高思杰,及其同事、朋友、亲人约20多人。重访高思杰为新闻而“奔跑”的地方,在阜阳火车站、王家坝、军营、医院等高思杰“战斗”过的地方,挖掘细节重访故人,理解高思杰读懂高思杰,最终完成一篇具有情怀的人物通讯。
高思杰为什么如此热爱工作?我也曾这样直接问过高思杰,他回答说爱家乡爱工作就像爱自己母亲一样,不需要那么多理由。我由此想起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了,最先奔跑的是羚羊。对羚羊来说,它们知道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面临的就会是全部被狮子吃掉。
高思杰说,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对外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大头娃娃事件等负面消息,让阜阳承受很多外界异样的目光。这些都是他身后的“狮子”,它们逼迫着他不停奔跑、不能退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受高思杰对家乡的热爱,是理解他读懂他的第一步。
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才是老百姓眼里的好记者?曾几何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溢美之词,渐渐变成“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流行段子,社会上也一度流传“多给多发,少给少发,不给不发”的言论。
高思杰在家里排行老七,自幼勤奋学习,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向城里。刚当记者不久,发生一件令人终生难忘的事情,让他意识到记者的分量。
高思杰去阜南县柳沟乡采访一位老教师,那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生未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村里6名孩子上学。高思杰来到老人的家里,破旧房屋门口,支着一口小锅,锅里的面条是前天剩下的,热了一遍又一遍。高思杰被老人深深感动了。不料,采访结束临走时,老人冒出一句:要不要给你拿俩茶钱?让高思杰心里很不是滋味。
离开老人后,高思杰陷入沉思,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干净的记者,做一个清白的人,让自己的心跟老百姓贴在一起,让自己的新闻跟老百姓贴在一起。
高思杰坚守自己的朴素之心,做为老百姓服务的好记者。对新闻的热爱,是读懂高思杰的第二步,那是一个默默在基层工作的普通记者,能成为“时代楷模”的“秘密”。
2007年夏季,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淮河流域。高思杰第一个赶到王家坝闸。在洪灾一线采访就像战斗,头顶烈日,脚趟洪水,上午采访,下午回到台里编辑、传输,夜里再赶回王家坝。高思杰一待就是32天,饿了就泡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
他告诉记者,自己采访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真正吃苦受难的是水灾中的老百姓。有天半夜,他路过一个安置帐篷,昏暗的灯光下年轻的母亲还在整理衣物,年幼的孩子已经熟睡,近前一看,小孩的腿上落了十几只蚊子,真正吃苦受累的是百姓。
因为这份对百姓的爱,高思杰不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去发现真善美,传递阜阳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与奉献。他更是身体力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为艾滋病孤儿捐款……只有当我们看到他镜头中对群众的浓浓真情时,我们才能读懂高思杰。
爱家乡,爱新闻,爱百姓,这就是高思杰,那么,他爱家人吗?一些读者误读了高思杰,认为他只要工作不要家人,在母亲的眼中,在妻子的眼中,在逝去女儿的眼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015年12月25日,安徽日报又推出了高思杰的整版报道,化整为零,从“读”、“听”到面对面“对话”,距离由远到近,全方位地报道在母亲、妻子、老师眼中的高思杰。
高思杰母亲说他是一个心细孝顺的儿子,总是顺着母亲,从来不跟母亲顶嘴。高思杰告诉记者,他知道母亲爱惜食物,所以每次给母亲买水果都会“定量”,两三个苹果、两三个橘子、十多个大枣、一小串葡萄。因这,这样既能让她吃得好,又不会成为母亲的负担。
母亲做了直肠癌手术出院回家后,身体比较虚弱。有一次他给母亲做饭时,站在厨房门边的母亲无比难过:“我难道真的没用了吗?”高思杰的眼睛当时就模糊了,明白了母亲的心思。从那以后,高思杰和家人商量,做饭时“需要”母亲帮着摘摘菜洗洗菜,要让母亲感到自己能干,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她。
妻子刘海燕说,高思杰虽不懂浪漫,但是他会尽己所能地去“爱”家人。每天早上,高思杰就早早起床,趁妻子孩子还在睡觉,就麻利地做好了早餐。每当出差去外地,总是不忘给妻子孩子带件礼物。高思杰那么拼命工作,也是为了早点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读懂了高思杰,读懂了一个大写的安徽人,读懂一个情深义重的安徽人。他用忘我情怀、奉献精神、执著追求,诠释着对百姓、对事业的无疆大爱,饱含对家人的至纯至爱,创造了非凡的工作业绩,树立起实干兴皖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