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习惯养成的教学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立足于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逐步积累日渐熟稔的数学知识。数学的学习对应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们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摒弃学习数学时的急躁心态,不急功近利,静下心来,才能够有所收获。同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优化,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总的来说,做好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错题本的硬性要求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和改正错误日渐成为学生的重点。出现错误不可怕,但学生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错误是关乎学习态度的问题。错题会直接反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直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为教师展现出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要多加注意关于学生处理错题的情况,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以错题为基础,改正错误,提升自己。而这是学生取得进步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耳提面命地多次强调。建立错题本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录错题,并且学生在自己改正的过程中要分析问题,反思自己的失分点在哪里,力争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可以顺利解决。
  例如,一位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学习难点:“小红和小明都有一些卡片,小红现在给了小明16张卡片,两个人手中的卡片数目一样多,问小红原有多少张卡片,小明原有多少张卡片?”学生做错了这道题目,经教师分析和解答疑问之后,学生在自己的错题本上这样表述:“解题思路:要建立一个简化思想的方式,两个人的卡片数目一样,就是两条相等长度的线段,小红给小明16张,即小红原本比小明多一段,将小明的一部分给小红,即小红比小明多出两个16张,这样就可以确定两个人的卡片数目。”这就是学生在错题本上的问题分析,学生能够从中分析问题的关键,说明已经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的地方。
  学生读题和审题的训练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意味着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要再上一个台阶,这就说明了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读题和审题这两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不会读题和审题,题目没有读明白就开始做题,结果一做题就出错。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读题和审题能力,开始读题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求学生每道題目读两遍后再开始着手做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第一遍读题后了解题目意思,第二遍读题时则是带着任务去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第一,问题说了什么;第二,提炼数学信息;第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开始着手做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所获。
  例如,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了一个比较新颖的题目:“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利用教师所教授的读题和审题技巧进行分析可知:考查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和学习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染的问题。然后学生再进一步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三个步骤,此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分析出出题人的要求,得出1 X X(1 X)=121的结果,也就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问题的作答。
  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学生日常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题之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的因式分解也要条理清楚,运算步骤要层层递进。如果自己的答案书写错误,需要在原有的错误答案旁边做出标注。很多学生总是习惯在原答案上涂抹勾画,这也是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特别让教师感觉到头疼的一点,既不美观,又影响教师的心情。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规范书写,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使学生将这个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例如,做一道题后一般要空一格,再做下一道;在做数量比较的应用类题目时,应让学生写出分析过程;做证明类题目时,一定要有对应的证明定理或者推论等。学生充分注意这些要点,能够确保其在进作答时尽量减少遗落关键得分点的情况,保证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规范书写。拥有这样的好习惯,在考试的时候就能书写规范,教师在心理预期上就会给学生打一个高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卷面的整洁和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都代表着学生优秀的数学习惯,能够给评判者一个好的印象。
  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成为教师的首要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越来越优秀,并且促使学生以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其他文献
我国课程改革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的国情紧密联系。从第一阶段(1978~1993)的迷茫中找寻正确道路,到第二阶段(1994~2000)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进入第三阶段(2001~2007)施行新课改,开展五位一体教学,最后到第四阶段(2008-)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打赢素质教育攻坚战。当前的课程改革就处于第四阶段,以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頒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四大类,其中考察探究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基本,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教学;考察活动;实践  我们的家乡太姥山镇,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素有“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但是现在本镇的孩子虽然生活在本地,但对于家乡的了解比较浅显,如仅知道太姥山的某些景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小学德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中引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德育的水平。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8-0026-02  【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优化问题处理、直击核心问题、多元评价学生等角度阐述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串;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思、行融于一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方法的形成。教师要依托连续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跨越,促进
【摘 要】分數的意义是小学阶段的重难点,也是影响学生分数概念形成的核心。理解分数的意义,重要的是理清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存关系,对单位“1”的认识实现从数走向量的转变。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单位“1”;数和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7-0080-02  From the Intuitive "number" to the A
[摘要]“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知识的,德育与我们英语老师无关,再说了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用英语进行教育”这是一个严重错误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给学生双重的营养。  [关键词]因材施教;贴近生活;立德树人;言行身教  很多英语教师都存在着一种共识:“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知识的,德育与我们英语老师无关,再说了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达不
【摘 要】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效学习的方法,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要求下逐步形成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非常重要,把许多要求概括为简练的原则,就形成了有关学习的观念,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行动。“会学”就是学习方法的观念;“学会”就是学习结果的观念。  【关键词】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试卷讲评”教学为例,尝试采用深度分析试卷、深度挖掘错题资源、深度实验探究等策略,以期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运用“微专题”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发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试卷讲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081-0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教学同样面临着新的改变与调整。传统应试教育盲目追求提高成绩已然无法满足当下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条件,数学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现代网络环境的优越条件为学生构建高效生动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学教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对于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小学班主任管理“以人为本”理念作出了简要阐述,然后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几点“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借此文和业内展开有效交流,以促进小学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相关概述  以人为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