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河南省太极拳队优秀太极拳运动员323B+3和324B+3 两个跳跃类难度动作进行分析,探究河南省队队员难度成功率高的运动生物力学原因,进而为提膝独立的难度训练方法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提膝独立;落地稳定性
A Sports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Jump-type Difficulty
Movement in Athletic Taiji
QIAO Biao, ZHANG Z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mpletion of the C difficulty movement is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competition of athletic Wushu set patter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pletion of two difficulty movements of 323B+3/324B+3 by several excellent Taiji competitors of Henan Team,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sports biomechanical reason for the high success rate of them, the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movement of Knee-lifting Balance Standing on One Foot.
【Keywords】 difficulty movements of competitive Taiji Quan,Tixi banlance,landing stability
1前言
我国竞技武术的规则自1996年实行“切块”评分法以来,经历了三次变化〔1〕,从2003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分规则,也被称作“新规则”。“新规则”制定实施以来,太极拳类项目的难度成功率呈逐年上升的状态,但总体成功率还是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之所以选取旋风脚接提膝独立(323B+3)和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324B+3)动作重点分析,是因为这两个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最高,笔者对2006-2010年全国武术冠军赛太极拳项目前八名男子运动员的所有难度动作失误率进行了统计,其中322B+3失误率为5%,312B+3失误率为2.5%,312A+324C失误率为2.5%,而323B+3的失误率达到10%,324B+3的失误率高达12.5%。因此选择这两组动作进行细致研究。近年来,河南省太极拳队在锦标赛和冠军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难度成功率很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太极拳队一线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马建超、张振兴、甘泉等。
2.2研究方法
2.2.1影像分析法:在训练场地定点拍摄运动员的难度动作。
2.2.2访谈法:对河南省队教练和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运动员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
2.2.3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有效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3河南省队队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1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完成323B+3/324B+3难度动作的特点
竞技太极拳的跳跃类难度——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和旋风脚接提膝独立与长拳类的腾空摆莲脚和旋风脚不同,长拳类武术竞技比赛中的旋转动作是人体整体的抛物线运动和自身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形式,而且这两种形式在运动中又互不影响,而竞技太极拳的腾空旋转类动作是不加助跑的;因此,竞技太极拳中的腾空旋转动作都是纯粹的轴运动,没有抛物线运动。长拳的旋风脚转体在蹬地后,迅速拧腰、转髋、伸踝、伸膝、伸髋关节和提气、拧头、摆臂、摆腿、转体,使身体随着蹬地腾空向上时,将已储备的角动量传到全身完成空中旋转中〔2〕,但是竞技太极拳在做该动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在下落时独立的稳定性,因此在转体过程中不可能像长拳运动员那样把储备的角动量全部用于旋转,那样极容易造成身体旋转过度,在下肢着地静止后躯干继续旋转,从而造成失误,因此竞技太极拳的原地腾空旋转动作接提膝独立是有其独特性的。下图分别为河南省队队员马建超和张振兴在训练中做324B+3和323B+3的动作示意图。
3.2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腾空和空中旋转因素的分析
腾空阶段是指蹬离地面瞬间离地到完成转体到落地前的全过程,从蹬离地面的瞬间,人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不再受外力的影响,所以在腾空的绕轴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进入腾空状态后身体任何部位的改变或者移动都能对角速度的大小产生影响。轴运动是一个可以调节的变量,要想平稳地落地而不出现失误(晃动、捻动或跳动),即由动态瞬间达到静态平衡,就必须合理控制身体在旋转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研究人体旋转问题时,转动惯量I是一个基本参数。由于人体并非规则的几何体,很难列出相对于某个转动轴的数学表达公式。此外,人体虽是连续分布的介质,但质量分布不均匀,所以在研究中撇开一些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3〕P123,采用了人体力学模型的方法(汉纳范Hanavan)建立模型。
腾空旋转的大部分角度是在人体的上升阶段完成的。运动员从蹬离地面到腾空的瞬间,就已经开始转体,在转体时通常是头部先于身体开始转动,因为头先转体产生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刺激前进分析器,才能更有利于形成方向感觉,以便调节全身运动器官完成转体〔4〕。根据惯量定理:I=Mt/ω可推导出ω=Mt/I,从公式可知,绕身体纵轴Z的转动惯量越小,旋转的角速度就越大,而惯量I=mr2,质量m是固定值,因此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转体动作,可以减少绕轴转动的半径r,从动作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两名运动员在旋转时身体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在完成起击脚后,肩关节里合,击响腿迅速回收,两臂尽量展开,这与长拳类和南拳类的腾空旋转动作完全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降低角动量,使运动员的身体能够尽快进入静止状态,便于稳定地独立落地。另外人体的脏腑和组织内的体液都能产生惯性作用,对转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转体时屏住气息,增加隔膜内压,减少组织内体液的流动性,会降低对旋转动作的影响。
影响空中旋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击响脚时惯量I的变化。根据河南省队优秀运动员马建超采集的录像作图(图3324B+3腾空摆莲脚转体过程)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击响脚后在空中的重心高度反而增加了,这与运动员的击响时机非常有关。在完成向上的加速前,重心达到最高点前击响脚,摆动腿的上摆运动增加了一个新的向上惯量。根据惯量I=I1+I2+…In〔5〕P124(汉范模型中惯量I是各个轴的惯量之和),因此向上摆腿和摆臂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所以,在躯体到达最高点之前击响有助于实现“二次腾空”。这个时机非常重要,如果击响过早会增加r的值,影响角速度,如果击响太晚则会在动作未完成时加速下落,造成失误。
图3 324B+3腾空摆莲脚转体过程
3.3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落地平稳性的分析
提膝独立难度的关键动作是落地动作的稳定性,它直接影响运动员难度分值的确认和连接难度分的获得。在运动员落地时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与提膝独立动作相关的肌肉主要包括背肌、臀大肌、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缝匠肌等和大腿后群的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以及大腿内侧群的股薄肌,小腿后群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我们可以从生理解剖的结构看出,膝关节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节,承担起身体落地后自身的重力负荷,从而保证提膝独立腿的支撑和力的有效传递和缓冲。从弹动技术上分析,当脚着地时随着人体重心的持续下降,支撑腿膝、踝关节的肌肉进行退让收缩,使膝、踝关节的角度快速缩小,角速度也随之增大,并且方向向下。当踝关节角度缩小到一定的程度时,跟腱的形变刚度大小以及踝关节肌肉强力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克服阻力力矩的作用,使踝关节的角度不能持续缩小,此时角速度快速减小,一直到缓冲完成。
根据录像分析,河南省太极拳队运动员马建超、张振兴和女运动员甘泉在完成缓冲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夹角都小于90°且重心位置很低(见表1)。重心降低的过程是完成缓冲的过程,重心下降得越低意味着缓冲时间越多,运动员调整身体稳定性的时间也就越充分,但是重心越低踝关节肌肉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克服的阻力力矩越大,承担的负荷越大。要达成重心的快速降低,运动员多采取借助上躯干前倾产生的重力作用完成。上躯干前倾落地的意义主要有:一、对落地缓冲产生积极作用,由于髋关节肌肉的特定生理现象,上体前倾可分解和延缓冲力对身体组织造成的额影响;二、因为上体的适度前倾,使得重心快速降低,提高了运动员落地稳定性;三、落地时上体保持适度的前倾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右大腿前肌群在收缩时更加有力,不仅易于控制平衡而且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动作,符合太极拳运动对完成动作的“轻灵沉稳”的要求。
图4
运动员在完成提膝独立动作时,上躯干部的前倾主要依靠背肌和腹外斜肌的收缩来实现。所以前倾角度过小或者过大就会造成背部肌肉和腹外斜肌用力太小或者过度,直接影响独立腿的控制稳定性。要保持上躯干和独立腿的平衡,背部肌群的力矩应该等于头部的重力力矩和躯干部重力力矩的和。(图4)当人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矩的作用时,往往需要多个力矩合成一个力矩,这个力矩就叫做合力矩,用ΣM来表示。ΣM是各个力矩的代数和,公式为ΣM=M1+M2+……Mn
在这里笔者把提膝独立的落地动作简化为三个力矩的合力矩ΣM=M1+M2+M3〔6〕P125
即:F•cosβ•sinα•2/3L=G1•cosα•1/2L+F•sinβ•cosα•2/3L+G2•cosα•L
(F为背肌群的作用力,G1表示躯干受的重力,G2表示头部受的重力,L为上躯干长度)
因为运动员的躯干、头部重量、上躯干长度是一定的,背部肌群的拉力大小随着前倾度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身体接近垂直于地面时,背肌群受到的拉力最小。当一个体重为65kg的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超过30°时,背肌群承受的拉力将会超过180kg;而前倾角度小于80°时,背肌群受到的作用力将不足60kg,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背肌群的作用,重心降低的速度也会大大减小,运动员落地时身体受到的冲力不容易被缓冲,膝盖承受的冲力会过大,而过大的冲力会造成运动员在单腿支撑时产生跳动、捻动和左右晃动的失误动作,增加失误率;而前倾角度过大,背肌受到的作用力也会过大,当前倾角超过30°时,背肌群拉力就会超过180kg,意味着运动员的背肌控制不了向前的重力作用,产生前倒,甚至附加支撑。由此可见,前躯干前倾度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失误率的增加。
4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队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笔者认为在竞技武术越来越白热化的当代,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必须在训练中采取更加科学化和严谨化的训练方法,河南省太极拳队在训练过程中综合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和柔韧训练方面不断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探索,除此之外还对每一个难度动作进行了分解和量化。
(1)在完成腾空难度动作起跳时要充分下蹲,拉伸腿部肌肉将有助于提高腾空高度,其次,预蹲时双脚应张开齐肩宽直立,踵、膝、髋关节依次迅速弯曲,重心下降,双臂快速有力地辅助上摆,可以增加身体的失重程度,还有蹬离地面时速度要快,以减少用力时间增加爆发力。在起跳离地瞬间,起跳腿的髋、膝、踝三关节应充分蹬直,最大极限地向上腾起。
(2)在腾空旋转时身体应尽量保持伸直,两臂在完成起击脚后,肩关节里合,击响腿迅速回收,两臂在落地前要打开。另外人体的脏腑和组织内的体液都能产生惯性作用,对转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转体时应屏住气息,增加隔膜内压,减少组织内体液的流动性,以降低对旋转动作的影响。击响脚的位置也非常重要,由于向上摆腿和摆臂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所以在躯体到达最高点之前击响有助于实现“二次腾空”。如果击响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角速度,对转体产生负面影响。
(3)在着地时重心应快速降低,躯干前倾,前倾角尽量保持在30°到80°之间,悬垂的髋关节和悬垂腿应收紧,脚尖绷直。因此除了通过分解训练法进行独立动作下蹲训练以外,对运动员在着地时身体的前倾角度、重心的位置以及悬空腿的胯关节控制力都是着重训练的重点。
(4)最后,注重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训练以外,针对难度动作的心理训练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赛前,在运动员出现应激水平过高或者涣散时教练员都会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认知干预,保证运动员在场上的稳定发挥,因此,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应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应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行动统一的技术效果〔7〕。
参考文献
〔1〕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第一到八版.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2〕邱建华,陈军.旋风脚转体540°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62-63.
〔3〕〔5〕〔6〕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朱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9):47-50.
〔7〕乔熛,乔蓓芸.武术新规则对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82-284.
(责任编辑:阎 彬)
【关键词】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提膝独立;落地稳定性
A Sports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Jump-type Difficulty
Movement in Athletic Taiji
QIAO Biao, ZHANG Z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mpletion of the C difficulty movement is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competition of athletic Wushu set patter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pletion of two difficulty movements of 323B+3/324B+3 by several excellent Taiji competitors of Henan Team,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sports biomechanical reason for the high success rate of them, the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movement of Knee-lifting Balance Standing on One Foot.
【Keywords】 difficulty movements of competitive Taiji Quan,Tixi banlance,landing stability
1前言
我国竞技武术的规则自1996年实行“切块”评分法以来,经历了三次变化〔1〕,从2003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分规则,也被称作“新规则”。“新规则”制定实施以来,太极拳类项目的难度成功率呈逐年上升的状态,但总体成功率还是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之所以选取旋风脚接提膝独立(323B+3)和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324B+3)动作重点分析,是因为这两个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最高,笔者对2006-2010年全国武术冠军赛太极拳项目前八名男子运动员的所有难度动作失误率进行了统计,其中322B+3失误率为5%,312B+3失误率为2.5%,312A+324C失误率为2.5%,而323B+3的失误率达到10%,324B+3的失误率高达12.5%。因此选择这两组动作进行细致研究。近年来,河南省太极拳队在锦标赛和冠军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难度成功率很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太极拳队一线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马建超、张振兴、甘泉等。
2.2研究方法
2.2.1影像分析法:在训练场地定点拍摄运动员的难度动作。
2.2.2访谈法:对河南省队教练和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运动员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
2.2.3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有效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3河南省队队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1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完成323B+3/324B+3难度动作的特点
竞技太极拳的跳跃类难度——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和旋风脚接提膝独立与长拳类的腾空摆莲脚和旋风脚不同,长拳类武术竞技比赛中的旋转动作是人体整体的抛物线运动和自身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形式,而且这两种形式在运动中又互不影响,而竞技太极拳的腾空旋转类动作是不加助跑的;因此,竞技太极拳中的腾空旋转动作都是纯粹的轴运动,没有抛物线运动。长拳的旋风脚转体在蹬地后,迅速拧腰、转髋、伸踝、伸膝、伸髋关节和提气、拧头、摆臂、摆腿、转体,使身体随着蹬地腾空向上时,将已储备的角动量传到全身完成空中旋转中〔2〕,但是竞技太极拳在做该动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在下落时独立的稳定性,因此在转体过程中不可能像长拳运动员那样把储备的角动量全部用于旋转,那样极容易造成身体旋转过度,在下肢着地静止后躯干继续旋转,从而造成失误,因此竞技太极拳的原地腾空旋转动作接提膝独立是有其独特性的。下图分别为河南省队队员马建超和张振兴在训练中做324B+3和323B+3的动作示意图。
3.2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腾空和空中旋转因素的分析
腾空阶段是指蹬离地面瞬间离地到完成转体到落地前的全过程,从蹬离地面的瞬间,人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不再受外力的影响,所以在腾空的绕轴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进入腾空状态后身体任何部位的改变或者移动都能对角速度的大小产生影响。轴运动是一个可以调节的变量,要想平稳地落地而不出现失误(晃动、捻动或跳动),即由动态瞬间达到静态平衡,就必须合理控制身体在旋转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研究人体旋转问题时,转动惯量I是一个基本参数。由于人体并非规则的几何体,很难列出相对于某个转动轴的数学表达公式。此外,人体虽是连续分布的介质,但质量分布不均匀,所以在研究中撇开一些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3〕P123,采用了人体力学模型的方法(汉纳范Hanavan)建立模型。
腾空旋转的大部分角度是在人体的上升阶段完成的。运动员从蹬离地面到腾空的瞬间,就已经开始转体,在转体时通常是头部先于身体开始转动,因为头先转体产生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刺激前进分析器,才能更有利于形成方向感觉,以便调节全身运动器官完成转体〔4〕。根据惯量定理:I=Mt/ω可推导出ω=Mt/I,从公式可知,绕身体纵轴Z的转动惯量越小,旋转的角速度就越大,而惯量I=mr2,质量m是固定值,因此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转体动作,可以减少绕轴转动的半径r,从动作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两名运动员在旋转时身体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在完成起击脚后,肩关节里合,击响腿迅速回收,两臂尽量展开,这与长拳类和南拳类的腾空旋转动作完全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降低角动量,使运动员的身体能够尽快进入静止状态,便于稳定地独立落地。另外人体的脏腑和组织内的体液都能产生惯性作用,对转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转体时屏住气息,增加隔膜内压,减少组织内体液的流动性,会降低对旋转动作的影响。
影响空中旋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击响脚时惯量I的变化。根据河南省队优秀运动员马建超采集的录像作图(图3324B+3腾空摆莲脚转体过程)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击响脚后在空中的重心高度反而增加了,这与运动员的击响时机非常有关。在完成向上的加速前,重心达到最高点前击响脚,摆动腿的上摆运动增加了一个新的向上惯量。根据惯量I=I1+I2+…In〔5〕P124(汉范模型中惯量I是各个轴的惯量之和),因此向上摆腿和摆臂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所以,在躯体到达最高点之前击响有助于实现“二次腾空”。这个时机非常重要,如果击响过早会增加r的值,影响角速度,如果击响太晚则会在动作未完成时加速下落,造成失误。
图3 324B+3腾空摆莲脚转体过程
3.3河南省队太极拳运动员323B+3/324B+3难度动作落地平稳性的分析
提膝独立难度的关键动作是落地动作的稳定性,它直接影响运动员难度分值的确认和连接难度分的获得。在运动员落地时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与提膝独立动作相关的肌肉主要包括背肌、臀大肌、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缝匠肌等和大腿后群的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以及大腿内侧群的股薄肌,小腿后群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我们可以从生理解剖的结构看出,膝关节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节,承担起身体落地后自身的重力负荷,从而保证提膝独立腿的支撑和力的有效传递和缓冲。从弹动技术上分析,当脚着地时随着人体重心的持续下降,支撑腿膝、踝关节的肌肉进行退让收缩,使膝、踝关节的角度快速缩小,角速度也随之增大,并且方向向下。当踝关节角度缩小到一定的程度时,跟腱的形变刚度大小以及踝关节肌肉强力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克服阻力力矩的作用,使踝关节的角度不能持续缩小,此时角速度快速减小,一直到缓冲完成。
根据录像分析,河南省太极拳队运动员马建超、张振兴和女运动员甘泉在完成缓冲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夹角都小于90°且重心位置很低(见表1)。重心降低的过程是完成缓冲的过程,重心下降得越低意味着缓冲时间越多,运动员调整身体稳定性的时间也就越充分,但是重心越低踝关节肌肉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克服的阻力力矩越大,承担的负荷越大。要达成重心的快速降低,运动员多采取借助上躯干前倾产生的重力作用完成。上躯干前倾落地的意义主要有:一、对落地缓冲产生积极作用,由于髋关节肌肉的特定生理现象,上体前倾可分解和延缓冲力对身体组织造成的额影响;二、因为上体的适度前倾,使得重心快速降低,提高了运动员落地稳定性;三、落地时上体保持适度的前倾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右大腿前肌群在收缩时更加有力,不仅易于控制平衡而且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动作,符合太极拳运动对完成动作的“轻灵沉稳”的要求。
图4
运动员在完成提膝独立动作时,上躯干部的前倾主要依靠背肌和腹外斜肌的收缩来实现。所以前倾角度过小或者过大就会造成背部肌肉和腹外斜肌用力太小或者过度,直接影响独立腿的控制稳定性。要保持上躯干和独立腿的平衡,背部肌群的力矩应该等于头部的重力力矩和躯干部重力力矩的和。(图4)当人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矩的作用时,往往需要多个力矩合成一个力矩,这个力矩就叫做合力矩,用ΣM来表示。ΣM是各个力矩的代数和,公式为ΣM=M1+M2+……Mn
在这里笔者把提膝独立的落地动作简化为三个力矩的合力矩ΣM=M1+M2+M3〔6〕P125
即:F•cosβ•sinα•2/3L=G1•cosα•1/2L+F•sinβ•cosα•2/3L+G2•cosα•L
(F为背肌群的作用力,G1表示躯干受的重力,G2表示头部受的重力,L为上躯干长度)
因为运动员的躯干、头部重量、上躯干长度是一定的,背部肌群的拉力大小随着前倾度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身体接近垂直于地面时,背肌群受到的拉力最小。当一个体重为65kg的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超过30°时,背肌群承受的拉力将会超过180kg;而前倾角度小于80°时,背肌群受到的作用力将不足60kg,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背肌群的作用,重心降低的速度也会大大减小,运动员落地时身体受到的冲力不容易被缓冲,膝盖承受的冲力会过大,而过大的冲力会造成运动员在单腿支撑时产生跳动、捻动和左右晃动的失误动作,增加失误率;而前倾角度过大,背肌受到的作用力也会过大,当前倾角超过30°时,背肌群拉力就会超过180kg,意味着运动员的背肌控制不了向前的重力作用,产生前倒,甚至附加支撑。由此可见,前躯干前倾度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失误率的增加。
4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队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笔者认为在竞技武术越来越白热化的当代,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必须在训练中采取更加科学化和严谨化的训练方法,河南省太极拳队在训练过程中综合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和柔韧训练方面不断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探索,除此之外还对每一个难度动作进行了分解和量化。
(1)在完成腾空难度动作起跳时要充分下蹲,拉伸腿部肌肉将有助于提高腾空高度,其次,预蹲时双脚应张开齐肩宽直立,踵、膝、髋关节依次迅速弯曲,重心下降,双臂快速有力地辅助上摆,可以增加身体的失重程度,还有蹬离地面时速度要快,以减少用力时间增加爆发力。在起跳离地瞬间,起跳腿的髋、膝、踝三关节应充分蹬直,最大极限地向上腾起。
(2)在腾空旋转时身体应尽量保持伸直,两臂在完成起击脚后,肩关节里合,击响腿迅速回收,两臂在落地前要打开。另外人体的脏腑和组织内的体液都能产生惯性作用,对转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转体时应屏住气息,增加隔膜内压,减少组织内体液的流动性,以降低对旋转动作的影响。击响脚的位置也非常重要,由于向上摆腿和摆臂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所以在躯体到达最高点之前击响有助于实现“二次腾空”。如果击响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角速度,对转体产生负面影响。
(3)在着地时重心应快速降低,躯干前倾,前倾角尽量保持在30°到80°之间,悬垂的髋关节和悬垂腿应收紧,脚尖绷直。因此除了通过分解训练法进行独立动作下蹲训练以外,对运动员在着地时身体的前倾角度、重心的位置以及悬空腿的胯关节控制力都是着重训练的重点。
(4)最后,注重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训练以外,针对难度动作的心理训练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赛前,在运动员出现应激水平过高或者涣散时教练员都会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认知干预,保证运动员在场上的稳定发挥,因此,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应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应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行动统一的技术效果〔7〕。
参考文献
〔1〕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第一到八版.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2〕邱建华,陈军.旋风脚转体540°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解剖学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62-63.
〔3〕〔5〕〔6〕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朱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9):47-50.
〔7〕乔熛,乔蓓芸.武术新规则对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82-284.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