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与书同源,
与诗近义。
张舜民《跋百之诗画》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认为诗与画是一个东西,只是前者无形,后者有形;稍有区别而已。
同样道理,人们把北宋宋迪《潇湘八景图》称为“无声诗”,而诗僧惠洪为《潇湘八景图》题诗,自称“有声画”。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也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
画与诗在古人的心目中为什么会如此合二为一?原因是:画意与诗情相通。画家作画,借助水墨抒写心中之诗;诗人题诗,通过语言描绘眼前的画。一个是画中有诗,一个是诗中有画,介质不同,用来抒发心中的情与意则完全一样。把画说成诗,诗说成画,有什么不可?
但并非所有的诗,都是“有声(无形)画”,所有的画,都是无声(有形)诗。诗与画合二为一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张打油的七绝:“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也真实地反映了雪天风景,却由于只描绘了一些俚俗的东西,作为诗已属于下品,称为“打油诗”,没资格享有“无声画”的美誉。
一般写景状物的画,有形无神,境界不高,也配不上无声(有形)诗的雅号。
而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何等美丽的图画,它是诗,亦是画,且无论是作为诗,还是作为画,意境都十分隽永。称之为“有声(无形)画”,可以当之无愧。
明·陈宪章作《玉免争清图》,描绘浩月(免)高照,老梅(玉)盛开。整个画面,笼罩、浸沉在高华宁谐、幽美皎洁的意境氛围之中,月之白与梅之白,相映生辉;梅之洁与月之洁,婵娟争清。其中荡漾着温馨的喜悦,莫名的恫怅,丝丝缕缕、无头无绪的心态意识。谛视画面,一种表里澄澈的体验亲切地袭上心头,不禁使人联想起宋代诗人卢梅坡《梅月争春》的著名诗句:
“梅月争春未肯降,画人搁笔费平章。
梅虽逊月三分白,月却输梅一段香。”
像《玉免争清图》这样的画,除了说它是“有形诗”,还能够怎么形容?
所以,诗,被誉之为无形(有声)画,画,被誉之为无声(有形)诗,都十分贴切,但必须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这也启示我们,要创作出称得上无声诗的好画,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要赋于它诗的意境,让人读画如读诗,不但能欣赏到图画中美丽的景致,还能由此及彼,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许多新颖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要多读古代诗人的好诗,古代画家的好画,还要在绘画的同时,学习作诗。
夏明生,江西新建人,艺名夏仲,号悟春居士,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创作组成员,景德镇珠山画院高级画师,景德镇市近代陶瓷研究院高级画师,景德镇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6年创建“悟春轩”,潜心从事陶瓷艺术研究和设计创作。擅长花鸟,画工细腻,色彩丰富,图案造型秀丽,线条工整优美,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受到专家好评,并为收藏界人士青睐。作品《天香国色》获1 997年庆香港回归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奖赛一等奖,《花开富贵》获2001年杭州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乌语花香》获2002年中国国画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牡丹图》获广州’08“和平万岁”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工艺品大展赛金奖,《春满云岭》获唱响世博全国文艺人才电视网络展评活动“珠山杯”陶瓷书画艺术项目金奖,《花开富贵》瓷瓶,获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海丝绸之路——景德镇千年瓷文化展”金奖。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许多优秀的诗人,于作诗之外亦善作画,如苏轼、王维;许多优秀的画家,于绘画之外,亦善题诗,如郑板桥、齐白石。齐白石是尽人皆知的近现代大画家,而他自己却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种现象可谓世界罕见。而正是因此,让中国的诗和画具备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品格。
所以,我们要想把画画好,光是每日作画,在绘画本身下功夫还不够,还要学诗、学印、学书法、学中国文化,最好能同时成为一个诗人,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大师。民国时期著名瓷画家、“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就懂得这个道理。他在成名之后,还拜前清秀才、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之一的邓碧珊为师,除学画外,还学诗,学书法。“珠山八友”其它成员也都于诗、书、画、中国文化无所不精。正是因此,他们才能够合众人之力,把饱含文人画意蕴的新粉彩瓷画推向一个高峰,使景德镇陶瓷由千人一面的工艺品发展为独具个性的陶瓷艺术作品,昂首阔步进入世界艺术的殿堂。
当今,景德镇瓷画界自称画文人瓷画的画家不少,却多在工艺(器型及装饰方法)上下功夫,于画境的营造却不甚感兴趣。所以,当今景德镇的艺术瓷尽管新作品层现迭出,真正好的却不多,基本上是些老题材,老画面,美虽不可谓不美,境界却未见提高,更少有所谓画中有诗、让人浮想联翩者。这怎么能出精品、出杰作?
所以,景德镇的瓷画家,要想超越前人,攀登瓷艺的新高峰,当务之急应是努力提高画的境界,其捷径是:读诗、作诗。
诗的形象与画的形象有几个共同点:
二者都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或画家思想情感的意象。
它们具有共同的象征性,如都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且这种象征的含义有着相对稳定性。
因此,多读诗,发掘诗的意象所包含的哲理及意蕴,不但对理解诗且于理解画的意象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还对自己在创作中塑造形象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其次,诗的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画亦如此。因此,研究诗人如何把许多意象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意境,对于画家,也极重要。
再次,诗讲究炼字、炼句,因而极其简洁凝炼。一首五言绝句,仅20个字,七言绝句,仅28个字,律诗翻一翻,也仅40个字或56个字,却能表现极其丰富的内容。画家学习作诗,并将作诗时苦苦推敲的精神用于作画,就能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隽永的意境、极深厚的感情,如苏轼的《竹木怪石图》、朱耷的《孔雀图》,画面都十分简单,却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与家国之情。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齐白石说:“读书然后才知画。”他形容自己“风前月下清吟”,
“苦吟一似寒4蛩号”。正是因此,他的诗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双双达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齐白石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与诗近义。
张舜民《跋百之诗画》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认为诗与画是一个东西,只是前者无形,后者有形;稍有区别而已。
同样道理,人们把北宋宋迪《潇湘八景图》称为“无声诗”,而诗僧惠洪为《潇湘八景图》题诗,自称“有声画”。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也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
画与诗在古人的心目中为什么会如此合二为一?原因是:画意与诗情相通。画家作画,借助水墨抒写心中之诗;诗人题诗,通过语言描绘眼前的画。一个是画中有诗,一个是诗中有画,介质不同,用来抒发心中的情与意则完全一样。把画说成诗,诗说成画,有什么不可?
但并非所有的诗,都是“有声(无形)画”,所有的画,都是无声(有形)诗。诗与画合二为一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张打油的七绝:“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也真实地反映了雪天风景,却由于只描绘了一些俚俗的东西,作为诗已属于下品,称为“打油诗”,没资格享有“无声画”的美誉。
一般写景状物的画,有形无神,境界不高,也配不上无声(有形)诗的雅号。
而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何等美丽的图画,它是诗,亦是画,且无论是作为诗,还是作为画,意境都十分隽永。称之为“有声(无形)画”,可以当之无愧。
明·陈宪章作《玉免争清图》,描绘浩月(免)高照,老梅(玉)盛开。整个画面,笼罩、浸沉在高华宁谐、幽美皎洁的意境氛围之中,月之白与梅之白,相映生辉;梅之洁与月之洁,婵娟争清。其中荡漾着温馨的喜悦,莫名的恫怅,丝丝缕缕、无头无绪的心态意识。谛视画面,一种表里澄澈的体验亲切地袭上心头,不禁使人联想起宋代诗人卢梅坡《梅月争春》的著名诗句:
“梅月争春未肯降,画人搁笔费平章。
梅虽逊月三分白,月却输梅一段香。”
像《玉免争清图》这样的画,除了说它是“有形诗”,还能够怎么形容?
所以,诗,被誉之为无形(有声)画,画,被誉之为无声(有形)诗,都十分贴切,但必须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这也启示我们,要创作出称得上无声诗的好画,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要赋于它诗的意境,让人读画如读诗,不但能欣赏到图画中美丽的景致,还能由此及彼,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得许多新颖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要多读古代诗人的好诗,古代画家的好画,还要在绘画的同时,学习作诗。
夏明生,江西新建人,艺名夏仲,号悟春居士,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创作组成员,景德镇珠山画院高级画师,景德镇市近代陶瓷研究院高级画师,景德镇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6年创建“悟春轩”,潜心从事陶瓷艺术研究和设计创作。擅长花鸟,画工细腻,色彩丰富,图案造型秀丽,线条工整优美,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受到专家好评,并为收藏界人士青睐。作品《天香国色》获1 997年庆香港回归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奖赛一等奖,《花开富贵》获2001年杭州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乌语花香》获2002年中国国画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牡丹图》获广州’08“和平万岁”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工艺品大展赛金奖,《春满云岭》获唱响世博全国文艺人才电视网络展评活动“珠山杯”陶瓷书画艺术项目金奖,《花开富贵》瓷瓶,获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海丝绸之路——景德镇千年瓷文化展”金奖。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许多优秀的诗人,于作诗之外亦善作画,如苏轼、王维;许多优秀的画家,于绘画之外,亦善题诗,如郑板桥、齐白石。齐白石是尽人皆知的近现代大画家,而他自己却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种现象可谓世界罕见。而正是因此,让中国的诗和画具备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品格。
所以,我们要想把画画好,光是每日作画,在绘画本身下功夫还不够,还要学诗、学印、学书法、学中国文化,最好能同时成为一个诗人,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大师。民国时期著名瓷画家、“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就懂得这个道理。他在成名之后,还拜前清秀才、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之一的邓碧珊为师,除学画外,还学诗,学书法。“珠山八友”其它成员也都于诗、书、画、中国文化无所不精。正是因此,他们才能够合众人之力,把饱含文人画意蕴的新粉彩瓷画推向一个高峰,使景德镇陶瓷由千人一面的工艺品发展为独具个性的陶瓷艺术作品,昂首阔步进入世界艺术的殿堂。
当今,景德镇瓷画界自称画文人瓷画的画家不少,却多在工艺(器型及装饰方法)上下功夫,于画境的营造却不甚感兴趣。所以,当今景德镇的艺术瓷尽管新作品层现迭出,真正好的却不多,基本上是些老题材,老画面,美虽不可谓不美,境界却未见提高,更少有所谓画中有诗、让人浮想联翩者。这怎么能出精品、出杰作?
所以,景德镇的瓷画家,要想超越前人,攀登瓷艺的新高峰,当务之急应是努力提高画的境界,其捷径是:读诗、作诗。
诗的形象与画的形象有几个共同点:
二者都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或画家思想情感的意象。
它们具有共同的象征性,如都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且这种象征的含义有着相对稳定性。
因此,多读诗,发掘诗的意象所包含的哲理及意蕴,不但对理解诗且于理解画的意象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还对自己在创作中塑造形象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其次,诗的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画亦如此。因此,研究诗人如何把许多意象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意境,对于画家,也极重要。
再次,诗讲究炼字、炼句,因而极其简洁凝炼。一首五言绝句,仅20个字,七言绝句,仅28个字,律诗翻一翻,也仅40个字或56个字,却能表现极其丰富的内容。画家学习作诗,并将作诗时苦苦推敲的精神用于作画,就能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隽永的意境、极深厚的感情,如苏轼的《竹木怪石图》、朱耷的《孔雀图》,画面都十分简单,却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与家国之情。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齐白石说:“读书然后才知画。”他形容自己“风前月下清吟”,
“苦吟一似寒4蛩号”。正是因此,他的诗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双双达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齐白石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