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也是教学中所不可忽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结尾往往会以其独具的魅力产生“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促人深思,感人肺腑,给课堂添些生趣,给学生一些启发。
【关键词】结尾; 借景抒情式; 延伸扩展式; 欣赏品评式; 回味式
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要有一段精彩的“序幕”,同时也要有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无言中”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结尾的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借景抒情式。即在文章结束时描写景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从面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最后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是对菊时景色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又不乏淡淡的伤感。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儿……”不知同学们是否读出了作者对母亲那种深切的怀念?如果读懂了,看看《草原》这一课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否一样会引起你的遐思呢?
延伸扩展式。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扎实的基础。教学《少年闰土》时,在课的结束时,可以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学《故乡》,扩大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赵州桥》是这样结束教学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请同学们今后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风景画片时注意,有哪些大桥是依照赵州桥建造的?下课了,学生没有冲出教室,却在搜索记忆,议论开了。
欣赏品评式。在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教学《桂林山水》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幻灯投影片(画面是漓江两岸的风光),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回味式。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创设情境,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这是用得最多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给人以简洁、清楚的感觉。这种结尾方法是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应该通过富有变化的双边活动进行。如教学《火烧赤壁》一文时,这样点睛:“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同学们纷纷登台,总结这场战争。这样的结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归纳式。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的内容。如讲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应掌握的字、词、句等,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其具体方式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用提纲、表格或图示等方式加以归纳概括,以使学生对整堂课或学过的有关联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种课尾适用于一些总结性结尾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结尾“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既点明了中心,有暗示了行文条理。可以这样结束:“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想一想,小兴安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根据这句话回顾回顾课文,想想‘花园’指什么?‘宝库’又指什么?”这样,文章线索一目了然,学生思维条理得到了训练。
激思联想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给学生多留下一些空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联想,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我在《惊弓之鸟》一课结尾时提出:“更羸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聪明,也让我们久久地佩服。可是有个声音却说自己死的好怨。对,就是那只大雁。它说它要讨个说法。同学们,如果大雁邀请你做它的律师,你会怎么帮它?”课后十分钟,班级多了许多讨论的声音。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了,第二节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善良角度,有的从平等角度,有的从保护弱势群体角度……智慧的小花开了,虽柔弱却也曳曳生姿。
总之,语文课结尾还有很多方式,如自然结尾式,首尾呼应式,引用佳句式,对比式,迁移式,游戏式、图示式等,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应视文本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优秀的教学结尾,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纽带。它会给课堂带来活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关键词】结尾; 借景抒情式; 延伸扩展式; 欣赏品评式; 回味式
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要有一段精彩的“序幕”,同时也要有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无言中”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结尾的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借景抒情式。即在文章结束时描写景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从面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最后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是对菊时景色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又不乏淡淡的伤感。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儿……”不知同学们是否读出了作者对母亲那种深切的怀念?如果读懂了,看看《草原》这一课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否一样会引起你的遐思呢?
延伸扩展式。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扎实的基础。教学《少年闰土》时,在课的结束时,可以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学《故乡》,扩大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赵州桥》是这样结束教学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请同学们今后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风景画片时注意,有哪些大桥是依照赵州桥建造的?下课了,学生没有冲出教室,却在搜索记忆,议论开了。
欣赏品评式。在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教学《桂林山水》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幻灯投影片(画面是漓江两岸的风光),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回味式。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创设情境,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这是用得最多的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给人以简洁、清楚的感觉。这种结尾方法是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应该通过富有变化的双边活动进行。如教学《火烧赤壁》一文时,这样点睛:“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汲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同学们纷纷登台,总结这场战争。这样的结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归纳式。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的内容。如讲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应掌握的字、词、句等,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其具体方式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用提纲、表格或图示等方式加以归纳概括,以使学生对整堂课或学过的有关联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种课尾适用于一些总结性结尾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结尾“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既点明了中心,有暗示了行文条理。可以这样结束:“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想一想,小兴安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根据这句话回顾回顾课文,想想‘花园’指什么?‘宝库’又指什么?”这样,文章线索一目了然,学生思维条理得到了训练。
激思联想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给学生多留下一些空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联想,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我在《惊弓之鸟》一课结尾时提出:“更羸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聪明,也让我们久久地佩服。可是有个声音却说自己死的好怨。对,就是那只大雁。它说它要讨个说法。同学们,如果大雁邀请你做它的律师,你会怎么帮它?”课后十分钟,班级多了许多讨论的声音。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了,第二节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善良角度,有的从平等角度,有的从保护弱势群体角度……智慧的小花开了,虽柔弱却也曳曳生姿。
总之,语文课结尾还有很多方式,如自然结尾式,首尾呼应式,引用佳句式,对比式,迁移式,游戏式、图示式等,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应视文本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优秀的教学结尾,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纽带。它会给课堂带来活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