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机遇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江入海口附近的海湾区域构成,“9+2”的城市群组成,即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肇庆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湾区土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4.9%。2017年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湾区GDP总量规模超过了俄罗斯国家,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第11位,与韩国持平,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17年3月5日,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2018年7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重点工作通知》,该通知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促进文化创意投资合作。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政策、产业、区位、交通物流和文化等优势,整合三地资源,加强粤港澳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湾区电影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中外电影在大湾区市场的反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南粤电影人推动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票仓,至2017年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票房榜首,而广东最大的电影市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市场,亦是华语片(尤其港产粤语片)和进口片的必争之地。
  1.珠三角电影市场
  2017年,广东电影市场在线上映影片(含复映片,不含举办各类影展的影片)852部。其中国产影片664部,占全省放映影片数总量的77.93%;进口影片188部,占全省放映影片数总量的22.07%。在电影票房上,从2002年至2017年,广东电影票房连续16年蝉联全国榜首,2017年广东电影票房收入为79.98亿元,占全国总票房收入(559.11亿元)的14.30%。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39.97亿元,占广东票房总额的49.99%;进口影片票房40.00亿元,占全省电影票房总额的50.01%。在广东省各地区数据统计中,珠三角的票房占比是最高的。可以说,珠三角地区观众的观影选择基本上决定了全省电影市场的取向。
  在广东省票房统计中,国产片前10名合计票房占全省国产片票房的65.1%,进口片前10名合计票房占全省进口片票房的52.5%,因此可以通过国产片、进口片前10名票房数据分析珠三角地区电影市场。


  2017年珠三角国产片、进口片票房前10名与广东国产片、进口片票房排名相比,除了国产片中的《芳华》,在珠三角排名第5名,在全省排在第6名。从表一可以看出,与全国国产片票房排名对比,排在前4位的影片一致,从第5名开始,排名出现差异。广东国产片票房前10名中,《杀破狼·贪狼》和《拆弹·专家》在全国排名均未进前10,分别位列第14名、第18名;而在全国国产片票房排名中的第7名《大闹天竺》和第10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未进入广东国产片票房前10,在广东分別位列第13名、第14名,在它们前面的两部影片是《英伦对决》和《春娇救志明》。从对比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广东观众在影片选择上的偏好,即对港产粤语片的偏爱。由于这种偏爱,由王晶、关智耀执导,甄子丹、刘德华主演的港产片《追龙》,全国排在第9名,在广东上升到第5名,票房收入接近全国票房的四分之一;港产的《杀破狼·贪狼》和《拆弹·专家》在广东也挤进前10,两部影片的广东票房在全国占比均超过20%;而另外两部影片《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同样是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影片,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比王宝强主演的《大闹天竺》更能赢得广东的市场,除了影片本身质量原因,广东观众对成龙的喜爱,以及《功夫瑜伽》的“港片”风味也是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成龙主演的《英伦对决》和港产片《春娇救志明》在广东的票房能胜过《大闹天竺》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原因。


  在广东省内,从珠三角票房占比可以看出不同地区观众的观影选择也存在差异。珠三角占比最高的是《芳华》《战狼2》,占比最低的是《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说明在珠三角以外的东西翼和山区,《功夫瑜伽》的“成龙”、《西游伏妖篇》的“周星驰”两块口碑,较之《羞羞的铁拳》的“开心麻花”,在东、西翼和山区观众心目中,更有认同感。成龙和周星驰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观众已熟知的演员,是香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明星,尤其是周星驰,2016年上映的《美人鱼》刷新国内票房纪录,在广东地区尤其小城镇接受度相当高;而“开心麻花”是200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娱乐团队,以舞台剧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全国巡演基本上在大城市,东、西翼和山区的观众大多数没有看过开心麻花的舞台作品,群众基础与前两者相比,相去甚远。这就是《羞羞的铁拳》在珠三角和东、西翼和山区形成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排行榜中接下来的三部影片《追龙》《芳华》《乘风破浪》,数据差异也体现了观影趣味。在全省排序是《追龙》 《芳华》《乘风破浪》,在珠三角地区排序是《芳华》《追龙》《乘风破浪》,而在东翼、西翼和山区,顺序则变成了《乘风破浪》《追龙》《芳华》。《乘风破浪》以梦境穿越的方式讲述生活在小镇的一对父子和解的故事,故事发生环境更贴近二三线城市,梦境穿越对于城镇青年也有一定吸引力,因此,这部电影在东、西翼和山区更受欢迎。在珠三角地区,更具市场力的是《芳华》,说明具有文艺气息和反思意识的《芳华》在经济发达、文娱生活丰富的珠三角有市场,与经济欠发达的东、西翼和山区相比,这里的观众选择更为多样化,不仅仅青睐动作片和喜剧。   与全国市场对比,广东观众对进口片的选择,在整体上差异不是特别大。全国前10名的影片,除了第10名《蜘蛛侠:英雄归来》,其余9部影片都进入广东进口片票房前10。《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取代《蜘蛛侠:英雄归来》位列广东进口片票房第10名,《蜘蛛侠:英雄归来》紧跟其后。10部影片中,前3名与全国排名一致,差距较大的是《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和《寻梦环游记》。进口片广东排名与全国排名的差异,说明好莱坞影片在广东,IP电影因有前作稳固一定的市场,更容易吸引观众,《神偷奶爸3》票房超过《寻梦环游记》便是如此。
  从珠三角票房占比来看,《速度与激情8》在东、西翼和山区市场反响大,票房贡献几乎与珠三角地区差不多。而《摔跤吧!爸爸》《寻梦环游记》这类不以视觉效果见长,注重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影片,票房主要依靠珠三角地区。
  2.香港电影市场
  根据香港影业协会和香港影院协会下属的香港票房公司的统计,2017年在香港上映的电影数量,从2016年的349部下降到331部,下降幅度达到了5.2%。香港本土电影的数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从2016年的62部下降到53部,减少了14.5%。香港的电影票房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降。2017年,香港票房的总收入为2.37亿美元,这比2016年的2.5亿美元下滑了4.8%,这也刷新了香港票房近10年的最低纪录。
  从表三看,票房前20名,只有一部港产片《春娇救志明》,其他19部均为外语片,其中18部为好莱坞商业片,一部为印度电影《我和我的冠军女儿》。在内地市场受欢迎的几部港产片:《西游·伏妖篇》的香港票房为2397万元港币,排在第22名;《拆弹专家》票房2222万元港币,排在第25名;《追龙》票房1858万元港币,第29名。内地票房冠军《战狼2》在香港地区的票房是725万元港币,虽然破了内地电影在香港市场的纪录,但这个数字与港产片、好莱坞商业片的票房数据比较,相去甚远。


  2018年的上半年,根据香港影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首轮上映的电影总数为186部,香港电影占27部,非香港电影则有159部,中西票房总收入为982447113元港币,与去年同期收入976358254元港币比较,有轻微上升,幅度约为0.62%。”
  从表四、表五看,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场非港片票房前10名清一色为外语片,这10部电影,除了《与神同行》是韩国片,其余9部均为好莱坞商业片。港产片票房前10名的总和只有外语片前10名合计票房的五分之一,甚至不如《复仇者联盟3》单片票房。在内地取得36亿元票房的《红海行动》在香港上映的时候,没有删减任何画面,完全保留了整部电影内容,由于电影中掺杂了血肉模糊、断胳膊少腿的画面,被香港影业定为“三级片”,不允许未成年人观看;香港观众对于《红海行动》也没有多少期待,至少市场预测如此,在香港上映之初,排片少得可怜,场次远远低于好莱坞大片《红雀特工》和漫威巨制《黑豹》,差距在100场左右。统计数据显示《红海行动》在香港的票房为871万元港币,虽打破《战狼2》的纪录,但国产片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巨大票房的差异仍显而易见。




  从上述市场分析可知,进口片在珠三角和香港都有着不错的市场,而国产片的市场主要仍然是在内地;香港观众对影片选择的认可度是进口片>港产片>内地国产片。就进口片而言,像《摔跤吧!爸爸》这种现实主义教育题材电影,在香港受欢迎程度也远不如珠三角(内地),说明影片所反映的问题在香港不像内地那么突出而令观众感同身受;此外,从市场反响来看,香港观众更愿意选择娱乐商业片。澳门市场的情况,根据坊间调查,与香港有着类似之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进口片在引进之前已经通过筛检、在品质和市场接受度上有一定优势的原因,但也不能否认国产片在港澳地区的水土不服,国产片对于港澳观众,在文化认同、审美认同等方面尚存在非常大的努力空间。
  二、大湾区电影制作及其市场反响
  大湾区电影制作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香港。制作出品《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海外赤子》《乡情》《雅马哈鱼档》《孙中山》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少年犯》《花季雨季》的深圳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缔造了广东电影的辉煌;香港,作为“东方好莱坞”,曾是华语电影制作的中坚重镇。2017年两地的电影制作情况如下:
  1.珠三角电影制作
  广东省的电影制作基本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影视企业。在广东申报立项并获得批准,拍摄完成后在广东审查通过并取得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共有37部在2017年上映,其中故事片28部,动画片9部。广东公司参与制作出品的影片,在2017年上映的有43部。这些影片的广东出品公司基本上都在珠三角地区,而且以广州、深圳居多。






  從表六来看,广东立项、出品的影片票房过亿元的有两部,分别是《熊出没·奇幻空间》和《拆弹·专家》,其中《拆弹·专家》实际上属于合拍片。从表七来看,广东公司参与出品的影片,全国票房过亿元的有《西游·伏妖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嫌疑人X的献身》《机器之血》《记忆大师》《京城81号2》《追捕》《七十七天》《游戏规则》《绝世高手》《冈仁波齐》等11部,票房最高的是《西游·伏妖篇》,计16.52亿元。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生产电影总计970部,其中电影故事片798部,动画电影32部,科教电影68部,纪录电影44部,特种电影28部;376部国产片贡献了约54%的票房,49部票房过亿元,13部过5亿元,6部过10亿元,2部过20亿元,1部过50亿元。将全国数据与广东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广东的电影制作方面的成绩与全国票房第一大省地位不匹配,这种状况已经延续很多年,2017年仍未有明显的改观。本土立项的影片中,属于本土原创作品,能做到不亏本有收益的只有几部动画片,其余的几乎都是小成本电影,基本上都处于亏本状况;参与出品的影片中虽有市场效益比较好的,但广东的公司属于“跟投”性质,即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分享利润,这说明投资人有生意头脑,跟电影制作关系并不大。   2017年上映的电影中,广东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只有《熊出没·奇幻空间》。这是广东自产IP动画《熊出没》所改编的电影。《熊出没》是深圳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全三维动作笑剧动画片,该片用夸张的卡通形式讲述森林熊兄弟与毁坏森林、采伐原木、占地创业的光头强之间的对抗。系列动画片于2012年1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播,先后推出《熊出没》《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熊出没之丛林总动员》《熊出没之春日对对碰》《熊出没之夏日连连看》《熊出没之秋日团团转》《熊出没之冬日乐翻天》等七部动画片。经过几年的努力,《熊出没》成功收获大量追捧者,并通过衍生品的授权开发实现了IP精神价值的传递,形成广泛的影响力。2014年第一部3D《熊出没》动画电影的上映,得力于其合家欢风格,受众面进一步扩大。2017年的《熊出没·奇幻空间》(丁亮、林永长、林汇达导演),在制作中加入真人实拍的明星角色,分为现实和动画两个可穿越的世界,新角色和剧情摆脱以往国产动画的简单设置,多维接地气,暖心而感人;此外,3D特效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场景的色彩、光影和层次,给观众带来非常“真实”的观影体验。影片在故事情节、人物、画面和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进步,市场反响大,取得票房超过5亿元的佳绩。
  2017年珠三角影视公司出品(或参与出品)的影片中,另外一部品质较好的则是深圳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参与出品的、没有大规模公映的《村戏》(郑大圣导演)。影片讲述了20世紀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前夕,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村民们为了久盼的“分地”而排演老戏所引发的故事,于2017年6月16日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首映。《村戏》通过特定年代中主人公以牺牲自我成全集体过后又被遗忘的故事,反思历史、批判人性,在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上有着探索、开拓的意义。这部电影获得了第3届德国中国电影节最佳导演、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大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等奖项。
  2018年上映电影的制作情况,资料尚未统计出来,但从已经上映的影片来看,以珠三角地区为主力的广东电影作品有几部亮眼之作:
  (1)《熊出没·变形记》(导演:丁亮、林汇达)
  为《熊出没》系列第五部大电影。相较于前几部《熊出没》系列电影,这一部在内容、画面、声音等艺术手段上有明显进步,尤其是在主要人物情感塑造方面更是进行了较大升级,突出描写父子情深,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该片全国票房突破6亿元,成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部票房超6亿元的动画片。
  (2)《柳毅奇缘》(邓原、潘均导演)
  由广州中投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粤剧院出品的戏曲电影《柳毅奇缘》,取材于唐代神话故事《柳毅传》,讲述书生柳毅为受恶夫虐待的龙女传送求救家书的故事。原作是柳毅科举落第后偶遇龙女,传书之后接受龙王酬谢。电影《柳毅奇缘》改为柳毅赴考途中遇龙女,为救龙女放弃功名,且施恩不图报。这两部戏曲片的改编比较贴近现代人的心理,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引起当代观众的感情共鸣与思考。在制作上,《柳毅奇缘》利用大型LED和特效烘托戏曲表演,把在粤剧舞台上不能呈现的效果重现银幕,如水晶龙宫奇幻仙境、神仙魔怪大战、北国雪野、南方湖光山色等,3D效果逼真、唯美,富有视觉冲击力,呈现出影片所应有的诗情画意和神话色彩。2018年《柳毅奇缘》获得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戏曲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在戏曲片“电影化”的创新道路上,广东戏曲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破。
  (3)《爸,我一定行的》(导演:蓝鸿春)
  由深圳市盗梦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铁树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万二之首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讲述一对传统潮汕父子从冲突对立到互相支持和解的故事。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以潮汕人生活为主角的作品,片中两代人之间真挚感人的父子情打动观众,而片中所展现的各种上千年积淀的潮汕区域特色文化、潮汕元素令潮汕人倍感亲切,得到潮汕人的力挺。该片在制作成本不足500万元,全国排片量不足2%的情况下,票房达到4667万元,成为2018年8月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2.香港电影制作
  香港是世界电影工业基地、电影出口地之一,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辉煌时期。香港电影一度作为一个类型概念,在世界电影圈有着知名度。美国影评人大卫·波德威尔曾经在《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一书中说到20世纪90年代的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香港电影业的繁荣可见一斑。在20世纪90年代,除了1997年、1998年因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电影年产量未过百部,其他年份年产量在120部以上,最多的年份1993年,达到234部。进入21世纪后,香港电影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之后至今,没有一年达到100部,2005—2015年的10年间,每年的产量为四五十部,2013年最低,只有42部,不到20世纪90年代年产量的三分之一。2016年是港产片10年来第一次产量创新高,拍摄了68部影片,是10年来的最高纪录。2017年的产量为60部,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见表八)。


  2017年港产片票房前10名(表九)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全年港产片在香港市场的表现。通过对比上文的表三,可以看到,港产片没有一部进入香港年度票房前10名,港片中票房最高的《春娇救志明》在年度票房榜中排在第18名,是唯一进入年度前20名的港片。从整体上看,香港观众对国产片(包括港产片)的热情度远远不如他们对好莱坞商业片的喜爱,要改变这种“偏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国内电影人(尤其香港电影人)任重道远。

  综合表九和前文的表四进行分析,香港电影的制作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以合拍片的形式完成的。在合拍片中,除了《捉妖记2》这种香港方面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香港电影的作品,其他香港方面作为制作“主心骨”的合拍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西游·伏妖篇》《红海行动》《明月幾时有》等为代表的“大导演+大制作+内地班底”的合作模式,主创(比如导演)为香港电影人,其余成员为内地电影人的“大融合”合拍。这类也包括香港投资的合拍影片《追龙》《杀破狼·贪狼》《拆弹·专家》等,而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港味”更浓。另一种则是以《春娇救志明》《一念无明》《黄金花》《点五步》《栋笃特工》等为代表的香港本土电影,有着鲜明的“纯港血液”。这种类型的电影,几乎专注于本地市场,香港新锐电影人也诞生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比如《一念无明》的导演黄进、编剧陈楚珩,《点五步》的导演陈志发。这些影片更为贴近香港人的生活和情感,比如《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通过多个住在劏房的住客,细说各自的故事,在笑料中折射近年香港境况,人们从有情有义变得功利在前,一种“港味”的反思;再如《栋笃特工》能成为近两年票房最高的港产片,进入香港中文电影票房排行榜前20位,与观众对主演黄子华的情感分不开,黄子华的栋笃笑是香港一绝,近三十年积累的人气和观众缘促成了这一部质量并非上乘的电影的票房高潮。
  2017年上映的香港电影中,品质比较高的影片有:
  (1)《一念无明》(导演:黄进)
  影片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繁忙拥挤的香港,似乎找不到一个让人喘息的空间,《一念无明》诉说的正是这种现实境况,情绪与环境,个人与家庭,在琐碎的生活中,透过种种细节传达对整个社会的人文思考,真实而沉重,引人反思,叫好又叫座。影片荣获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导演,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2)《明月几时有》(导演:许鞍华)
  影片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影片将普通香港市民之间真挚的亲情和友情,纯洁而又无奈的爱情,都转换成炙热的爱国之情,平凡而伟大,但叙事的冗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故事的感染力。该片荣获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美术指导等奖项。
  (3)《追龙》(导演:关智耀、王晶)
  该片讲述了能打敢拼的伍世豪偷渡来到香港后,为了长久生存之道,他与心思缜密的探长雷洛联手制霸香港的故事。这部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拍出了纯正的“港味”,高还原度的布景,泛黄色调的长镜头,复古的音乐旋律,潮州方言的对话,全方位再现了老香港的风貌;形式上为经典的港式动作片,精神上也是香港式的兄弟恩仇,真正回归了“香港气质”。影片荣获了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奖。
  (4)《春娇救志明》(导演:彭浩翔)
  这是“志明春娇系列”电影第三部。该片讲述了余春娇和张志明在一起5年之后,对两个人的未来产生疑惑,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并且经过分手后最终又决定结婚在一起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胜在“情怀”与“港式幽默”,在内地和香港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2017年大湾区合作的电影代表作为《拆弹专家》,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香港红磡隧道里的一次炸弹袭击事件。虽为合拍片,其内核仍是“港片”。这部影片在内地票房为4亿元人民币,香港票房为2550万元港币,对于1.6亿的投资来说,成绩一般。
  在2018年已上映的“纯粹”港片中,值得一提的是《黄金花》(陈大利导演)和《无双》 (庄文强导演)。《黄金花》以自闭症青年的家庭为题材,细腻地刻画了片中人物的亲情。该片荣获第58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等奖项。《无双》以精妙的构思、灵活的叙事及演员精彩的演绎,打造了一部洋溢着浓郁港片情怀的纯正香港电影,该片凭借口碑逆袭成为2018年“十一”国庆档票房冠军,至10月底票房已超过12亿元,是10月电影市场上的黑马。
  三、大湾区电影的发展
  (一)发展的机遇
  1.区域的发展机遇
  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实力不俗,已经是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是东京湾区的3/4,与纽约湾区不相上下,是旧金山湾区的1.8倍,增长潜力最大。GDP占全国比例为10.8%,高于纽约和旧金山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四大湾区中列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见表十)。
  综合各种数据分析,可以预测,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的提升,开放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效型资源配置体系的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强大的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强劲的对外开放功能和全覆盖、发达的国际网络,在全球经济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将不逊于世界一流湾区,将是全球空间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将成为引领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电影产业的发展机遇


  自2002年中国掀起电影产业改革浪潮以来,电影国产市场年平均发展速度在30%左右。2007年至2017十年间,中国电影总票房由33.27亿狂飙到559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以202亿元,超过北美同期的183亿元,创下了全球单一国家季度票房最高纪录,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官方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影视行业市场需求强劲。   从国家整体发展来看,经济进入转型期,传统实体经济急需产业升级。2018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布《2018年中国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提出在泛娱乐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潮中,IP将与制造业、服务业进一步结合,成为实体经济升级、文化升级的新风口。就大湾区的发展而言,受世界经济影响,港澳经济持续下行,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充足的资源能够为振兴港澳经济提供助力。粤港澳电影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带动文化业、旅游业、“互联网+”等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受不同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内地与香港在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粤港澳文化产业广泛深入的融合发展,不仅能成为中国及港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入推进“一国两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大湾区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青睐之地。过去五年,资本市场仅对广东文化产业的累计投资已超过5200亿元,增长速度为2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资本力量对文化产业看好,投资活跃,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着充裕的资金池。
  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圈,在地理、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十分接近,广东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人文环境、紧邻港澳的开放性地理位置,为三地的电影产业合作提供充足的经济和物质基础。香港是国际性贸易和经济中心,拥有发展了将近一百年的电影产业,形成一套成熟的影视生产机制,能给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影视行业专业人才稀缺的当下,香港影视行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这是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澳门有其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优势,与广东在地理、语言和文化上有相近优势,能够在中国电影“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中发挥平台作用。相较于内地、台湾、香港都已有各自的电影奖,而澳门在这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17年4月华鼎奖确定将中国运营总部落户澳门。华鼎奖选择落户澳门,填补了澳门影视领域的空白,也为澳门打开了通向世界电影的大门。
  在政府层面,关于影视产业的发展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进一步开放外资、扩大市场准入,推动文化影视产业整体发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政策之一。近几年,大湾区城市群为推动文化影视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见表十一),这些政策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将为大湾区影视产业的发展迎来巨大机遇。


  (三)发展建议
  近两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大框架下电影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将可观的发展前景转变为丰满的现实成为业内探讨的重点。2017年7月在澳门举办的“2017粤港澳电影创作投资交流会”,为三地电影业界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促成中、小型电影项目的媒合、投资、开展拍摄及发展机遇;2017年11月9日,广州大学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北京、香港、澳门、广州等多地的电影专家、学者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的战略性发展出谋划策;2018年3月,广东佛山召开了2018广东电影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峰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联合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协会、企业共同筹组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共同宣言》,并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中心项目;2018年8月24日在深圳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论坛,集聚业内专家探讨影视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这些交流和讨论,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制订立足粤港澳面向东南亚的战略发展目标;整合三地的创作、制片、发行等电影人才;探索电影衍生品尤其是电影主题乐园的发展思路;建立电影的音乐版权和网络版权的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大湾区各城市的影视基地;出台有利于大湾区电影合作发展的扶持政策;举办大湾区电影盛会并打造成为国际名片,吸引世界各地的电影同仁参加;通过高校专业院系的建设、教育培训的优化,以及大湾区影视公司的合作,吸引粤港澳高校人才;继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扩大灣区电影的影响力。
  上述建议,简而言之,发展大湾区电影产业主要是抓住三个关键词:资金、人才、平台。具体来说,第一,拓宽融资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对电影产业予以政策引导,积极扶持三地电影合作项目,除了设立专项影视发展基金保障政府投入外,还制定了相应政策开拓海内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电影版权、广告等方面的税收。除了政府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外,还利用大湾区的利好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向电影投资方贷款、鼓励股权融资、网络融资,引进国际化基金与风险投资等,优化电影融资结构。第二,打造大湾区影视中心,培养人才。因地制宜引导扶持,打造集融资、策划、导演/编剧/演员培训、策划、后期制作为一体的电影制作产业链,发挥影视基地的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三,构筑产业平台,促进深化互利合作。在合拍片的制作上,要突破联合摄制、取景等较为浅层的合作,推动创作、制作上的深度合作。利用港澳的国际优势,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电影节,在原有的香港、澳门国际电影节基础上,推出“电影要素交易平台”“项目创投交易平台”等,有效融合多方资金,打造粤港澳影视品牌,促进华语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创建“互联网+”平台,寻找热门IP,结合观众观影大数据,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市场盈利;打造线上电影发行平台,提高版权、广告等收入;利用互联网为宣传平台,降低营销成本。
  任何产业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说”,重要的是“为”。以电影产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信息、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之路。国产电影真正崛起之时,就是港澳观众将不再“唯好莱坞马首是瞻”之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发展应以此为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艺研究所)
其他文献
徐中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永存,作为徐先生亲炙弟子和门外弟子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86级研究生,今天在美丽的雪峰山,认真总结徐先生的思想遗产,研讨先生在当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有异乎寻常的意义。我虽然不在徐先生门下,但受先生的恩泽不少,今天是带着感情纪念徐先生的。饮水思源,我是在一定程度上喝徐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乳汁成长的,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一  2019
期刊
摘要:施莱格尔试图通过古希腊研究反思现代诗的弊病。在他看来,“自然”和“人为”是古代诗与现代诗的基本区别,这种人为特性使现代诗具有无限可完美的潜能。但当下现代诗仍是混乱和缺乏个性的,由此,施莱格尔力图把“新神话”作为现代诗发展的中心和基点。新神话的提出建筑于其对现代艺术向内转的倾向的把握,他借此探寻表达美学与民族文学的个性。而这对个性和中心的呼唤也是对理性主义下虚无的抵抗。施莱格尔以神话与诗相统一
期刊
1967年,香港首家无线电视台(也被称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TVB)的启播标志着香港本土电视产业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多家电视台和频道的开播,香港电视行业出现相互竞争的局面,诞生出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优质影视剧。2019年7月15日,讲述香港本土灵异都市传说的影视剧《十二传说》在TVB的粤语频道翡翠台首播,22日在内地优酷网络平台播出开始,该剧连续一周登上猫眼全网热度影视剧排行榜。[1]  作为重
期刊
摘要:郑小琼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中的一个独特写作者,一个最具时代特色叙事写作与疼痛抒情的典型诗人。郑小琼区别于大多数同龄诗人的是,她始终以时代为媒,煅写她满含悲悯的心灵史诗。所谓心灵史诗,对于郑小琼来说,也就是她以自己的心灵成长来印证时代、印证历史的诗歌。她的心灵成长史,也是她个人的经历史,情感史,只不过她的经历史,情感史,早已与时代和现实捆绑在一起,是她对时代对现实思考的一种诗性呈现。郑小琼写打工阶
期刊
几年前,電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时曾经引起观众的质疑,因为里面出现了一个主人公孙少平与外星人对话的场景,而且这个场景并不是出自编剧的再创造,而是出自原作者路遥之手。显然,这样的手法并不是作家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别出心裁制造的噱头,而是精心思考之后设计出来的。那么,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为什么会描写这样近乎荒诞的情节?这还是现实主义吗?  实际上,这触及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
期刊
本世纪初,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先生提出了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的主张,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热议。音乐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发表看法,对中国音乐未来百年的发展投以世纪性的深情目光。赵宋光认为,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新旧世纪转接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自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的不断延伸,是奔向新世纪、展现新面貌的需要,也是世界多
期刊
所谓潮州文化,是指自唐宋开始的中原移民不断南迁进入潮州过程中,伴随着儒家文化不断乡土化[1],至明清基本成熟、定型下来的一种中华民系文化。其中的“潮州”从区域上说,以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为主体范围;从文化上说,已质变为一种文化标签与称谓。潮州文化有着儒家文化的本质,又有着移民文化的特征,还有着民系文化的内部建构表现。在潮汕地区这个潮州文化区域中,祠堂星罗棋布,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祠堂,少则一座,多至
期刊
姚玳玫教授一直关注文学艺术中的女性形象。2004年其博士论文《想象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1892-1949)》讨论的是海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此著在200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此后陆续发表《女性自画像——张爱玲的小说插图》《描摹女性——张爱玲的文学插图》《演绎与建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人文性》《如花美眷 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图像》《从吴友如到张爱玲:19世纪90年代到2
期刊
摘要:隋唐时期的多部乐是当时宫廷繁盛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从隋初制度化定型的七部乐到隋炀帝时的九部乐,再到贞观年间的九/十部乐,直至中唐以后的渐趋衰落,其发展伴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不断深入,并与政治生态紧密相关,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观念。本文即对隋唐多部乐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在讨论具体问题的同时观照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属性。  关键词:隋唐多部乐 七/九/十部乐  隋唐时期的多部乐是当时宫廷
期刊
智能影像指综合运用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化新模式的一种新影像形态,是视听影像在5G技术加持下的新形态、新属性。从技术视角来看,智能影像以5G为基础,以用户为核心,以算法为驱动,能在增强用户实时互动与沉浸体验的同时,提供基于场景的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和服务。在5G赋能之下,智能技术已深入到影像内容生产、传播链路、互动场景、用户体验等各环节,并使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