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做好导入,调动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三、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四、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五、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姜跃生.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6).[2] 张冬华.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学语文,2010(21).
[3] 罗永刚.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境与兴趣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1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做好导入,调动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三、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四、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五、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姜跃生.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6).[2] 张冬华.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学语文,2010(21).
[3] 罗永刚.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境与兴趣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