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4月中旬,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的高层显得异常忙碌。
15日,计划投资191亿元的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在洛川县杨舒乡开工;16日,投资69.7亿元的油田伴生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延长县黑家堡镇周家湾开工;17日,规划投资18.5亿元、年产50万吨的油井管生产项目,规划投资3.19亿元、年产20万吨的驱油剂系列化工项目在安塞工业园开工;18日,总投资17.9亿元的全球首个煤油共炼工业化示范项目在靖边县开工;19日,首期投资17亿元的10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项目在神木县锦界工业园开工……
“短短数天内,同一企业的诸多重大项目在陕西省内如此密集开工,在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实属罕见。”陕西省一位企业界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此举对延长石油集团内部的不少工作人员来说,似乎并不陌生。“这些只是我们实施‘油气煤盐一体化’产业,谋求转型发展之路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区域城乡发展,改善当地民生的一系列动作之一。”
中国石油的鼻祖
记者在陕西采访,不少当地人习惯地称延长石油集团为“陕西工业经济的长子”。即便是普通市民,谈起这位“长子”,也流露出几分优越感。
从延长石油集团提供的公开资料上,记者了解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另外三家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陕西省属的最大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集团总资产1773亿元,从业人员10.6万人,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78位、效益200佳第46位、纳税总额居全国企业前20位。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企业,注册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延长石油集团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悠久历史。
记者从权威资料上查阅到,陕北延长一带有石油的记载,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延安时称高奴,隶属设置于今天榆林的上郡管辖。班固在他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就写到:“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到了北宋,出生于杭州的科学家沈括曾在此地沿着延河进行考察,发现水旁沙石中渗出一种黑色液体,可以点灯照明,就在他后来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写下:“境内有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这也是汉语里首次出现“石油”一词,那种黑色液体从此被称为“石油”,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是从石缝和水面上捞取一些石油,用来润滑车轴,点灯照明,治疗牲畜的疥癣。直到二十世纪初的1904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曹鸿勋才奏请清廷试办油矿。三年后的1907年9月6日,终于在延长县延河岸边一个叫七里村的地方,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并在这里办起第一个油厂,叫延长石油官厂。中国石油工业由此萌芽,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当这个油厂炼出的煤油送到省城西安后,用它作燃料的油灯特别明亮,曾轰动了西安城。
在今天延长县城西桥头石油希望小学操场内,有一口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油井,旁边的纪念碑上,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于1985年10月为其题写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这就是著名的“延一井”遗址,占地约200平方米。而延长石油官厂,则是延长石油集团的前身。沈括“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也在九百多年后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延一井”经历了清朝统治、军阀混战等几个历史时期,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建国后,延长石油于1958年从中央下划到陕西省,1966年又从陕西省下划到延安地区管理。期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玉门、克拉玛依、大庆、胜利、中原、长庆等油田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黄埔军校”。
和记者聊起延长石油的件件往事,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薛占祥颇感自豪,他说:“延长石油就是中国石油的鼻祖。”
冲刺世界500强
薛占祥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陕西省“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政策的扶持下,陕北石油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开发格局。1998年,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陜西省委、省政府对陕北石油工业进行了第一次重组,将隶属延安地区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和隶属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整合,组建成立了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重组,在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的基础上,对陕北14个县(区)钻采公司进行紧密型整合,组建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形成了勘探开发资质齐全、采炼销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2007年,延长石油成功跨入国家千万吨级大油田行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上缴各级财政达到358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和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2011年,延长石油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36亿元,实现利税费553亿元,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年4月初,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张积耀在与“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记者团座谈时,高调地告诉在场的记者:“2012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以上,利税费600亿元以上,冲刺世界企业500强。”
张积耀还介绍,延长石油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以上,原油产量1500万吨,天然气产能80-100亿立方米,年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年原煤产能4000万吨以上,各类化工产品总量1000万吨,子午线轮胎,2000万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等产业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
在采访期间,正巧延长石油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正式对外界公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税费147.3亿元,同比增长20.2%。集团内刊《延长石油报》4月13日的头版头条,这样描述:“继续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再创历史新高”。首季“开门红”似乎彰显了延长石油对冲刺世界企业500强的底气与自信。
不过,张积耀也坦陈,从质上看,延长石油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国际化程度都与世界500强企业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要把企业发展放到国际化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在持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加快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提供保障。”
油气煤盐一体化
陕西省北部,是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在陕北历史名城榆林南部郊外的一片开阔地上,远远就能看到延长石油集团榆横园区内高高耸立的煤化工装置。这些选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德士古技术建成的装置,吸引着不少过往行人的目光,成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大景观。
从创建到建成国家千万吨级的大油田,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延长石油的主营业务主要为原油生产和原油加工,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随着2007年石油主业的身量大到“过千万”,单一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
为此,“十一五”以来,董事长沈浩、总经理张积耀为做大做强延长石油,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利用”的产业战略,重点规划、开工建设了五大特色产业园区——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榆横煤化工园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化工园区、榆神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和延炼石油化工综合园区,开启了“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创新转型之路。
15日,计划投资191亿元的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在洛川县杨舒乡开工;16日,投资69.7亿元的油田伴生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延长县黑家堡镇周家湾开工;17日,规划投资18.5亿元、年产50万吨的油井管生产项目,规划投资3.19亿元、年产20万吨的驱油剂系列化工项目在安塞工业园开工;18日,总投资17.9亿元的全球首个煤油共炼工业化示范项目在靖边县开工;19日,首期投资17亿元的10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项目在神木县锦界工业园开工……
“短短数天内,同一企业的诸多重大项目在陕西省内如此密集开工,在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实属罕见。”陕西省一位企业界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但是,此举对延长石油集团内部的不少工作人员来说,似乎并不陌生。“这些只是我们实施‘油气煤盐一体化’产业,谋求转型发展之路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区域城乡发展,改善当地民生的一系列动作之一。”
中国石油的鼻祖
记者在陕西采访,不少当地人习惯地称延长石油集团为“陕西工业经济的长子”。即便是普通市民,谈起这位“长子”,也流露出几分优越感。
从延长石油集团提供的公开资料上,记者了解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另外三家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陕西省属的最大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集团总资产1773亿元,从业人员10.6万人,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78位、效益200佳第46位、纳税总额居全国企业前20位。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石油工业企业,注册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延长石油集团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悠久历史。
记者从权威资料上查阅到,陕北延长一带有石油的记载,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延安时称高奴,隶属设置于今天榆林的上郡管辖。班固在他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就写到:“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到了北宋,出生于杭州的科学家沈括曾在此地沿着延河进行考察,发现水旁沙石中渗出一种黑色液体,可以点灯照明,就在他后来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写下:“境内有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这也是汉语里首次出现“石油”一词,那种黑色液体从此被称为“石油”,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是从石缝和水面上捞取一些石油,用来润滑车轴,点灯照明,治疗牲畜的疥癣。直到二十世纪初的1904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曹鸿勋才奏请清廷试办油矿。三年后的1907年9月6日,终于在延长县延河岸边一个叫七里村的地方,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并在这里办起第一个油厂,叫延长石油官厂。中国石油工业由此萌芽,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当这个油厂炼出的煤油送到省城西安后,用它作燃料的油灯特别明亮,曾轰动了西安城。
在今天延长县城西桥头石油希望小学操场内,有一口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油井,旁边的纪念碑上,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于1985年10月为其题写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这就是著名的“延一井”遗址,占地约200平方米。而延长石油官厂,则是延长石油集团的前身。沈括“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也在九百多年后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延一井”经历了清朝统治、军阀混战等几个历史时期,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建国后,延长石油于1958年从中央下划到陕西省,1966年又从陕西省下划到延安地区管理。期间,延长石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玉门、克拉玛依、大庆、胜利、中原、长庆等油田输送了千余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黄埔军校”。
和记者聊起延长石油的件件往事,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薛占祥颇感自豪,他说:“延长石油就是中国石油的鼻祖。”
冲刺世界500强
薛占祥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陕西省“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政策的扶持下,陕北石油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开发格局。1998年,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陜西省委、省政府对陕北石油工业进行了第一次重组,将隶属延安地区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和隶属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整合,组建成立了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重组,在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的基础上,对陕北14个县(区)钻采公司进行紧密型整合,组建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形成了勘探开发资质齐全、采炼销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2007年,延长石油成功跨入国家千万吨级大油田行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上缴各级财政达到358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和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2011年,延长石油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36亿元,实现利税费553亿元,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年4月初,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张积耀在与“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记者团座谈时,高调地告诉在场的记者:“2012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以上,利税费600亿元以上,冲刺世界企业500强。”
张积耀还介绍,延长石油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以上,原油产量1500万吨,天然气产能80-100亿立方米,年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年原煤产能4000万吨以上,各类化工产品总量1000万吨,子午线轮胎,2000万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等产业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
在采访期间,正巧延长石油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正式对外界公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税费147.3亿元,同比增长20.2%。集团内刊《延长石油报》4月13日的头版头条,这样描述:“继续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再创历史新高”。首季“开门红”似乎彰显了延长石油对冲刺世界企业500强的底气与自信。
不过,张积耀也坦陈,从质上看,延长石油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国际化程度都与世界500强企业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要把企业发展放到国际化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在持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加快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提供保障。”
油气煤盐一体化
陕西省北部,是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在陕北历史名城榆林南部郊外的一片开阔地上,远远就能看到延长石油集团榆横园区内高高耸立的煤化工装置。这些选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德士古技术建成的装置,吸引着不少过往行人的目光,成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大景观。
从创建到建成国家千万吨级的大油田,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延长石油的主营业务主要为原油生产和原油加工,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随着2007年石油主业的身量大到“过千万”,单一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
为此,“十一五”以来,董事长沈浩、总经理张积耀为做大做强延长石油,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利用”的产业战略,重点规划、开工建设了五大特色产业园区——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榆横煤化工园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化工园区、榆神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和延炼石油化工综合园区,开启了“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创新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