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经常使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沟通教与学的信息,是协调师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因而可以说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下面谈谈历史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⒈适时而问,激活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提问时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问,以激活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导入新课时可采用引言式提问,讲授内容时可用悬念式提问,小结课文时可用评析式提问。如在教学《秦汉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课前提此问题,势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又如,讲述北宋时期的历史,教师可提问:“同学们熟悉杨家将的故事吗?哪些同学能讲述其中的故事内容?”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年败绩,割地求和’这一对联说明了什么?”等,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可见,适时的提问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
⒉设疑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现实生活中,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应讲求适当的新颖性,切忌问题提得过于简单,老调重弹。只有讲求新意,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 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⒊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 连串问题:①“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②“经过如何?”③“重庆谈判取得了哪些成果?”④“这次谈判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样,经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⒋迂回设问,退中求进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 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并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朝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吴 侃)
下面谈谈历史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⒈适时而问,激活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提问时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问,以激活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导入新课时可采用引言式提问,讲授内容时可用悬念式提问,小结课文时可用评析式提问。如在教学《秦汉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课前提此问题,势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又如,讲述北宋时期的历史,教师可提问:“同学们熟悉杨家将的故事吗?哪些同学能讲述其中的故事内容?”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年败绩,割地求和’这一对联说明了什么?”等,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可见,适时的提问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
⒉设疑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现实生活中,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应讲求适当的新颖性,切忌问题提得过于简单,老调重弹。只有讲求新意,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 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⒊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 连串问题:①“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②“经过如何?”③“重庆谈判取得了哪些成果?”④“这次谈判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样,经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⒋迂回设问,退中求进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 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并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朝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吴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