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将产生很大的分化,后进生增多、优生减少.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上进心减弱;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淡漠;不良风气的滋长影响更多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于转化学困生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志薄弱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由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容易产生两种心理:好奇心理和惧怕心理.好奇心理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会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而惧怕心理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学好新知识.
要让学生不掉队的关键在于克服他们的惧怕心理,尤其使后进生克服“以前没学好,现在就学不好”的心理.
2.在各章节入门前做知识补缺,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新旧知识虽然有许多不一样,由于初中数学的特点,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许多旧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学期是学代数,下学期又增设几何,都是新科目.对学生来说,出于好奇很想一下子知道它们是研究什么,是否难学,所以引言课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讲几何的第一册“引言”时,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画国旗上的五角星?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何测量学校旁边河流的宽度?通过这些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和保护.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要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时,提出问题:在一段笔直的河流同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居民用水,政府决定在这条河边建一个水泵站,然后分别用两条水管将水送到A、B两个村庄,问这个水泵站应修在何处,才能使所使用的水管最短?
通过学生的探索,他们会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无法完成,必须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尝试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股激励学生上进的强在精神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困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甜头.如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使优生高有所攀,学困生有望进步.在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内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让学困生不感到吃力,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答错了,也尽力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过来,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志薄弱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由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容易产生两种心理:好奇心理和惧怕心理.好奇心理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会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而惧怕心理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学好新知识.
要让学生不掉队的关键在于克服他们的惧怕心理,尤其使后进生克服“以前没学好,现在就学不好”的心理.
2.在各章节入门前做知识补缺,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新旧知识虽然有许多不一样,由于初中数学的特点,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许多旧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学期是学代数,下学期又增设几何,都是新科目.对学生来说,出于好奇很想一下子知道它们是研究什么,是否难学,所以引言课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讲几何的第一册“引言”时,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画国旗上的五角星?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何测量学校旁边河流的宽度?通过这些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和保护.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要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时,提出问题:在一段笔直的河流同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居民用水,政府决定在这条河边建一个水泵站,然后分别用两条水管将水送到A、B两个村庄,问这个水泵站应修在何处,才能使所使用的水管最短?
通过学生的探索,他们会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无法完成,必须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尝试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股激励学生上进的强在精神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困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甜头.如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使优生高有所攀,学困生有望进步.在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内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让学困生不感到吃力,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答错了,也尽力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过来,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