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7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复发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98例复发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0例,女8例;年龄为(62±16)岁,年龄范围为18~84岁。根据患者既往手术入路方式及对腹膜前间隙的干扰程度,复发疝缺损大小,复发疝分型及手术医师对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技术掌握程度,选择复发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复发腹股沟疝情况。(2)再次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网站APP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疝情况和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

(1)复发腹股沟疝情况:98例患者腹股沟疝复发时间为1.5年(0.5年,4.0年),复发时间范围为术后1 d至40.0年;5例术后多次复发(≥3次);Campanelli复发疝分型R1型47例、R2型21例、R3型30例。98例患者中,75例既往手术采用前入路方式,其中Bassini修补术26例、Lichenstein修补术16例、Shouldice修补术11例、McVay修补术9例、Rutkow修补术5例、单纯高位结扎4例、Millikan修补术4例,术后复发时间为3.0年(0.7年,10.0年);23例既往手术采用后入路方式,其中联合前入路加强腹膜前间隙Kugel修补术2例、Gilbert修补术1例、Stoppa修补术1例,术后复发时间为(3.2±1.6)年,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 11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 8例,术后复发时间为(1.5±0.9)年。(2)再次手术情况:75例既往手术采用前入路方式患者,再次手术方式为TAPP 62例、Kugel修补术9例、TEP 4例;其手术时间分别为(66±25)min、(61±19)min、(70±26)min;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1例(行Kugel修补术),全身麻醉74例。23例既往手术采用后入路疝修补方式患者,再次手术方式为Lichtenstein修补术13例(复发疝疝环直径<2 cm),改良网塞-平片法修补术10例(复发疝疝环直径≥2 cm);其手术时间分别为(53±14)min、(58±14)min;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1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局部麻醉2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1例、改良网塞-平片法修补术1例),全身麻醉20例。(3)随访情况:9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疝再次复发。98例患者随访期间,再次手术后早期疼痛31例(TAPP 11例、TEP 1例、Kugel修补术5例、Lichtenstein修补术7例、改良网塞-平片法修补术7例),长期慢性疼痛5例(TAPP 1例、Kugel修补术1例、Lichtenstein修补术1例、改良网塞-平片法修补术2例),血肿2例(TAPP 1例、Lichtenstein修补术1例),血清肿3例(TAPP 3例)。36例发生并发症患者经观察随访、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

根据既往手术对肌耻骨孔的覆盖或干扰程度,复发疝缺损大小和分型,术者腹腔镜疝修补技术水平,选择复发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1例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4个疗程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化疗后,出现关节炎、皮疹等表现,再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关节炎进一步加重,最终诊断为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给予激素治疗,并停用利妥昔单抗,未再出现关节症状。结论对于有利妥昔单抗输注史,出
目的探讨山东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 886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国外研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4~90岁),男女比为1.57∶1。全组中B细胞NHL(B-NHL)1 925例(66.7%),T细胞NHL(T-NHL)788例(27.3%)。常
目的评估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T-ALL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相比较。治疗方法以柏林法兰克福蒙斯特(BFM)-ALL方案为基础联合化疗,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及感染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导致化疗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甚至化疗终止,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目前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等的应用。共识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在肿瘤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基础上,提出了淋巴瘤CI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旨在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
随着对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各种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基因易位、突变外,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基于二代测序技术衍生的多种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使得人们可以更全面地检测和研究淋巴瘤中存在的表观遗传(DNA、组蛋白、微RNA等)修饰异常。研究成果显示,表观遗传学修饰广泛影响淋巴瘤的发病、复发进展、耐药等,最终可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文章结合第61届
近年来,由于细胞靶向治疗的进展及大量新药的涌现,使得很多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有所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淋巴瘤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很多淋巴瘤患者得到治愈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了ASCT在高危侵袭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通过联合本妥昔单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治疗,可提高ASCT
滤泡淋巴瘤(FL)是较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复发和疾病进展。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SYK/JAK抑制剂cerdulatinib、抗CD3-CD20双抗mosunetuzumab和REGN979、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纳武单抗等新药及来那度胺联合抗CD20单抗、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预后差,一线治疗后复发率高。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PTCL的治疗进展,尤其是针对复发难治患者,包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法尼基转移酶(FT)抑制剂、SYK/JAK信号通路双重抑制剂、PI3K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抗CD38单抗、EZH1/2双重抑制剂。新的方案及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阳性(Ph+)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ALL)的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诊断为Ph+ G-ALL 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骨髓涂片中含颗粒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中的23%,免疫表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阳性,骨髓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获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新型BTK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减少了脱靶效应。阿卡替尼联合其他药物疗法总有效率(ORR)超过90%,并且外周血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很高。对我国研制的新型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进行的多中心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的O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