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数程序和内容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会循着教师的思路理解课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会有学生提出或嘀咕一些教师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意外“问题,有时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很多教师无法合理应对,往往给自己带来尴尬,语文课堂教学便会因此逊色不少。
那是一节全县的公开课。为了上好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节课,笔者煞费苦心,几乎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背过。没想到,如此精心准备的课,在实施时还是出现了意外。当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时,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么?”这位同学坐下后,班级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还有些同学表示赞同。
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因为他的回答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一时间不知怎么应对,无奈之下,只好含糊其词,不了了之。
这次教学尴尬难道不是一次“意外”?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课堂上一旦思维被打开就什么都想说。“意外”问题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路径探究知识的结果,也是课堂教学情境发展变化的自然产物。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充满学生灵感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取舍和巧妙利用,发挥它们的特殊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机智应对呢?
教师面对意外,要在短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 必须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首先需要教师 “厚积薄发”。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扎实,尤其要注重有关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领及前沿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甚至从与本专业无直接联系的一些领域中汲取营养,充实讲授内容,才能为自己教育机智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智能背景和有力的翅膀。
课堂教学机智还需要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教学中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扬民主作风,容许学生表现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化“尴尬”为精彩。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需要掌握以下教育的技巧。
第一,顺势“转身”,创生难以预约的精彩。有些“意外”问题表面上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实际上与教材和教师讲述的内容“形异神似”,教师如果认识到他们的教学价值,不妨顺势“转身”,引导学生探讨“意外”问题,这样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殊途同归地完成教学目标。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更加自然、流畅、充分。
第二,故作“糊涂”,创设启发性、激励性教学情景。有些“意外”问题在惯常思维中可能不需要学生掌握,但它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如果认为正面讲解可能不能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教师不妨故做“糊涂”,借“意外”问题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使部分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激起他们强烈的挑战意识,再以明知故问的方式开启学生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形成顿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第三,借题发挥,引发多元的探究活动。有些“意外”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紧密相连,有探究性和争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人生观价值。此时,教师不妨引发争议,组织学生围绕“意外”问题展开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第四,坦言“不懂”,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有些“意外”问题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并告诉他们随着自己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理解的。坦诚是一种可贵的品德,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还会培养学生诚实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邵立霞,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那是一节全县的公开课。为了上好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节课,笔者煞费苦心,几乎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背过。没想到,如此精心准备的课,在实施时还是出现了意外。当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时,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么?”这位同学坐下后,班级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还有些同学表示赞同。
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因为他的回答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一时间不知怎么应对,无奈之下,只好含糊其词,不了了之。
这次教学尴尬难道不是一次“意外”?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课堂上一旦思维被打开就什么都想说。“意外”问题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路径探究知识的结果,也是课堂教学情境发展变化的自然产物。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充满学生灵感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取舍和巧妙利用,发挥它们的特殊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机智应对呢?
教师面对意外,要在短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 必须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首先需要教师 “厚积薄发”。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扎实,尤其要注重有关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领及前沿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甚至从与本专业无直接联系的一些领域中汲取营养,充实讲授内容,才能为自己教育机智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智能背景和有力的翅膀。
课堂教学机智还需要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教学中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扬民主作风,容许学生表现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化“尴尬”为精彩。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需要掌握以下教育的技巧。
第一,顺势“转身”,创生难以预约的精彩。有些“意外”问题表面上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实际上与教材和教师讲述的内容“形异神似”,教师如果认识到他们的教学价值,不妨顺势“转身”,引导学生探讨“意外”问题,这样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殊途同归地完成教学目标。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更加自然、流畅、充分。
第二,故作“糊涂”,创设启发性、激励性教学情景。有些“意外”问题在惯常思维中可能不需要学生掌握,但它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如果认为正面讲解可能不能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教师不妨故做“糊涂”,借“意外”问题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使部分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激起他们强烈的挑战意识,再以明知故问的方式开启学生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形成顿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第三,借题发挥,引发多元的探究活动。有些“意外”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紧密相连,有探究性和争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人生观价值。此时,教师不妨引发争议,组织学生围绕“意外”问题展开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第四,坦言“不懂”,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有些“意外”问题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并告诉他们随着自己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理解的。坦诚是一种可贵的品德,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还会培养学生诚实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邵立霞,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