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大刘的孩子乐乐过两周岁生日,邀我去他家参加庆生宴。席间,同事大刘陪一干朋友吃饭,乐乐就由刘妻带着在其他房间里玩。
  我们正与大刘碰杯时,就听刘妻喊了一声:“刘,配合一下。”
  配合一下?什么事需要配合?我正心生疑惑,大刘放下了酒杯,冲在门外向屋内探出小脑袋的乐乐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嘿”了一声。
  我看明白了,乐乐在门外探脑袋,歪头向屋里瞅,是与爸爸捉迷藏呢!刘妻所说的“配合一下”,就是让正跟同事们碰杯的大刘回头与乐乐互动一下。
  同事大刘真是有童心,不断地配合乐乐,先做鬼脸,再喊一声“嘿”。得到配合的乐乐高兴得咯咯大笑,不断将小脑袋缩回去、探出来,跟爸爸捉迷藏。
  看着父子俩欢快逗乐的情景,我忽然发现,让孩子快乐起来很容易,只需“配合一下”即可。
  可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有“配合”一下孩子的耐心。我曾经就是一个不愿意配合孩子取乐的爸爸。
  周末,儿子在家玩积木。他不是将积木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拼成一座小房子,而是把一块一块的积木摞起来,看看能摞到多高。
  儿子将积木摞到30厘米高的时候,喊:“爸爸,快看,快来看,看我能把积木摞这么高!能得吉尼斯纪录吗?”
  儿子就是想在我面前展现一下他摞积木的本领有多高超,要我去见证他的能耐。按照同事大刘的做法,我应该配合一下,走到儿子摞的积木前惊叫一声:“哎呀,能摞这么高,真是好厉害!”如果儿子得到了我这种很赏识的“配合”,一定会收获很多快乐。
  可我那时并没有“配合一下”的耐心,对儿子请我过去看一下的呼喊无动于衷,并以略带反感的语气回应他:“得得得,你自己玩吧,爸爸有爸爸的事呢!”
  与同事大刘相比,我拒绝儿子“配合一下”的请求,得让儿子白白损失掉多少快乐呀!父母如果没有配合一下的耐心,除了不能让孩子的快乐翻倍,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仍以我儿子摞积木的事为例。


  儿子把积木摞到30厘米高的时候,让我配合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吉尼斯纪录,我没理他。儿子倒是很有自娱自乐的精神,继续摞积木。
  又过了一会儿,儿子又喊:“爸爸,来帮帮我。”
  我抬眼看看儿子,他已经把积木摞到50厘米高的样子,积木“高塔”已经失去稳定性,儿子用双手扶着“塔尖”,才让“高塔”保持稳定没有倒下去。
  我说:“不是跟你说了嘛,自己玩自己的,别老喊我。”
  儿子充满企求地再一次喊:“爸爸,我摞的积木要倒了,我得用手扶着,你帮我递一块积木吧!”
  又是让我配合一下他的小儿科游戏。积木倒就倒了,何苦用手扶着,让我帮你拿一块积木给摞上去?
  我懒得跟儿子一起玩小儿科,照样很不耐烦地说:“你自己玩吧,别老是喊我。”
  儿子见我铁了心不配合他,或许感到绝望了,不再喊我了。可是很快,他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我跑过去一看,原来儿子想一手扶积木高塔,一手去捡积木,结果积木没捡到,高塔却因为没有扶稳倒掉了。前功尽弃,心血白费,儿子伤心不已,大哭起来。
  看着儿子伤心欲绝的样子,我忍不住心中暗笑,挖苦的话也脱口而出:“至于嘛,积木倒了还能哭一场!重新摞起来不就得了。”结果,儿子哭得更加伤心。
  当时,我并没有觉得不配合是一种伤害,现在看了同事大刘配合孩子捉迷藏的快乐场景,我才知道不配合真真是一种伤害:举手之劳,配合一下,帮儿子捡一块积木摞起来,儿子就能收获满满的快乐;坚决不配合,结果儿子本来能享有的游戏快乐顷刻之间化为悲伤。
  我感觉对不住儿子,决定向同事大刘学习“配合一下”的精神。
  回到家,儿子正拿着水彩笔涂鸦,随口问我:“爸爸,你看我画的小鸟好看吗?”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让他“自己玩”,而是蹲在儿子的画作前认真欣赏后说:“小鸟画得好,小树画得也好。”
  儿子一听高兴不已,递给我一支水彩笔说:“跟我一起把太阳画上吧!”
  我欣然同意,接过水彩笔,跟儿子一起画了太阳。儿子不但给太阳画了笑眯眯的眼睛,还画了乐呵呵的嘴巴。我知道,就因为我的简单配合,他的心已经变成快乐的小太阳。
  童年需要陪伴,而配合就是最好的陪伴——别让孩子孤单地玩,你用一个眼神、一个鬼脸、一句话、一支笔,再花一点点时间,就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从四岁起,女儿小年就在附近的医学院体育馆学羽毛球。   我家通往体育馆的那条路,先就是普通小路,后来变成一条敞亮的六车道大路。人行道上铺了砖,还在零星地挖坑种树植草坪。而小年,已经九岁了。   我说:“小年,路好了,以后打球不要妈妈送了。”   小年很惊骇,嚷:“不行不行不行。”   来回扯锯,最后商定好了,我送她到医学院门口。学院内车辆甚少,行人都是大学生哥哥姐姐,安全得很。她下课后,我
清末武汉公民社会及慈善事业的态势与美国十八、九世纪时期的起源和发展完全类似,而且呈现出国退民进、民办官助、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发展态势  近年来,读一些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史志类书籍,让我们从外国人的视角来反观中国的历史,读这些与我们中国历史书籍叙事方式完全不一样的文本,让人有了更多的阅读快感,并不时有新的发现:原来那段历史是这样的啊!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罗威廉教授是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读了他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