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动脑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让学生从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知识中跳出来,教师充分考虑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运用,可以有目的、有意识、科学、巧妙、机智的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軌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牢固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关键,培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途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而现在五彩缤纷的信息技术不能不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诱因。教学中要尽量追踪新技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有了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帮助,老师可以方便的进行Internet的应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实用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巩固性课堂任务设置中,注意要尽量综合学生已学的多方面知识。例如:用“Photoshop”进行美术创作,用WPS2000或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搭建小型局域网并进行及时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教育是能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最优化的教育环境,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要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能够获得广泛基础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迅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学习终身化的态度。
四、培养质疑能力
对学生进行质疑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加工的完善,从而更进一步的明确知识的应用方向和完善应用过程。质疑,不仅仅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具有“這样作对不对”的看法,还要有“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是“除了这一方向的应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应用方向了?”等等。所以,另一方面,质疑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的探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示范型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如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的质疑,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等,再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或制作作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要求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教师加以辅助。当这个习惯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问题的补充和应用范围、方向的展望等等。例如,在讲解Flash程序发布之前,教师向自己和学生提出疑问:“我们给别人看我们制作的动画作品是不是只能把我们现在这个文件给别人看呢,如果对方没有安装Flash程序我们是不是要附带上Flash安装程序呢,这样做似乎有点麻烦,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思考和相互讨论或者允许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一段时间后再发出疑问,也许这时会有些学生提出swf格式文件或者网页动画之类的解决办法,这是值得表扬的,要对学生的积极寻找答案的成果给予肯定,培养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习惯。
五、培养求异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我在上面吧,那样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必须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到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个性发展,又要着眼于实际。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金州实验小学)
一、营造创新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軌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牢固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关键,培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途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而现在五彩缤纷的信息技术不能不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诱因。教学中要尽量追踪新技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有了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帮助,老师可以方便的进行Internet的应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实用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巩固性课堂任务设置中,注意要尽量综合学生已学的多方面知识。例如:用“Photoshop”进行美术创作,用WPS2000或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搭建小型局域网并进行及时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教育是能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最优化的教育环境,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要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能够获得广泛基础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迅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学习终身化的态度。
四、培养质疑能力
对学生进行质疑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加工的完善,从而更进一步的明确知识的应用方向和完善应用过程。质疑,不仅仅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具有“這样作对不对”的看法,还要有“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是“除了这一方向的应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应用方向了?”等等。所以,另一方面,质疑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的探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示范型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如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的质疑,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等,再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或制作作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要求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教师加以辅助。当这个习惯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问题的补充和应用范围、方向的展望等等。例如,在讲解Flash程序发布之前,教师向自己和学生提出疑问:“我们给别人看我们制作的动画作品是不是只能把我们现在这个文件给别人看呢,如果对方没有安装Flash程序我们是不是要附带上Flash安装程序呢,这样做似乎有点麻烦,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思考和相互讨论或者允许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一段时间后再发出疑问,也许这时会有些学生提出swf格式文件或者网页动画之类的解决办法,这是值得表扬的,要对学生的积极寻找答案的成果给予肯定,培养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习惯。
五、培养求异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我在上面吧,那样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必须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到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个性发展,又要着眼于实际。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金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