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我与你美好的相识。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温暖澄澈。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试探地问道:“你好,我忘带课外书了,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我点了点头。你是位安静的读者,同我一样。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就会相视一笑。后来,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由此相识,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越来越难,有一次月考,我的成绩退步极大。随后,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走路不便,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没有光明,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我还是答应了。一路上,你我都未说话,你轻轻地搀着我,两手温暖有力,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到了操场,蓦地,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顿觉心旷神怡。太阳渐渐西斜,愈向前走,影子愈显瘦长,愈显昏暗,愈显混沌。
突然,你停了下来,看看地上的影子,又望望身后的太阳,淡淡地说:“看,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继而回过神来,转头一看,阳光仍是那么动人,那么惬意,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你的话淡淡的,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使我猛地振奋起来,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我感激地望着你,不知说什么好,你会心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文笔流畅,描写形象。同时,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但毫无疑问,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如果能多出现几次,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且要贯穿文章始终。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出现“眼神”,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当然,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其实,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一带而过。作为线索,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线索就是一根丝线,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但是,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学们,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我与你美好的相识。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温暖澄澈。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试探地问道:“你好,我忘带课外书了,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我点了点头。你是位安静的读者,同我一样。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就会相视一笑。后来,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由此相识,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越来越难,有一次月考,我的成绩退步极大。随后,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走路不便,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没有光明,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我还是答应了。一路上,你我都未说话,你轻轻地搀着我,两手温暖有力,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到了操场,蓦地,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顿觉心旷神怡。太阳渐渐西斜,愈向前走,影子愈显瘦长,愈显昏暗,愈显混沌。
突然,你停了下来,看看地上的影子,又望望身后的太阳,淡淡地说:“看,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继而回过神来,转头一看,阳光仍是那么动人,那么惬意,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你的话淡淡的,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使我猛地振奋起来,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我感激地望着你,不知说什么好,你会心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文笔流畅,描写形象。同时,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但毫无疑问,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如果能多出现几次,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且要贯穿文章始终。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出现“眼神”,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当然,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其实,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一带而过。作为线索,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线索就是一根丝线,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但是,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学们,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