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课题名称的界定
  天津市卓群中学成立于2012年6月,毗邻天津市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气息,2012年9月学校迎来了建校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作为新建校,各方面的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
  “上下同欲者胜”,一所学校特别是新建校想干成事、干好事的重要前提是团队内部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共识、用团队的核心理念凝聚人心、明确方向、开展工作。学校在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和谐治校、真爱施教、博雅育人”的办学理念。
  所谓“和谐治校”是指尊重个体差异,客观认识每个人的经历、原有的工作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和谐”包容差异、尊重个性、化解矛盾、凝聚力量,要用文明理性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治校,唤醒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所谓“真爱施教”,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要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化作具体的行动,正如在教师的成长手册中校长寄语写到的那样:“希望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卓群中学的腾飞而努力拼搏!”如果说“和谐治校”是我们的管理理念、“真爱施教”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博雅育人”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在此基础上加以梳理、概括,我们学校形成了以“立志、尚德、博识、求真”为核心的校训,要求卓群的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追求本真的博雅之士。
  校名“卓群”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以“卓群”为我校定名,就是希望学校能培育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培养出德才兼备,个性鲜明,卓尔不群的学生。依据校名和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将其抽象为“博”与“雅”两个字。 并将其转化为“做博雅教师、育博雅学生、建博雅校园”的奋斗目标,将“博雅”作为学校核心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博雅”为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做博雅教师,“博”就是要求老师要做博学的教师、做博识的教师、做博爱的教师、做博采的教师,“雅”就是要做雅正的教师、做雅气的教师、做雅兴的教师。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博雅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博雅育人的前提,是构建博雅校园的基础。
  育博雅学生,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明理通范、志存高远、勤奋笃学、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意志坚定;具有健康身体、良好心理品质和高雅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公民。建博雅校园就是要将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博雅”为核心理念,以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为载体,以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为行为准则,营建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追求的博雅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博雅校园文化的形成,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博雅校园的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为行动而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动态中研究行动。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方式,将课题扎实开展,并将课题研究过程作为指引学校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实现立足高起点、落实精细化的高位发展。
  二、研究背景
  (一)文献综述
  1.国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之一,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伴随着教育文化学的发展二受到研究和重视的。“学校文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勒(Waller)于1932年在其《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中使用的,他指出:学校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就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其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是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后者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文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Suhomlinski)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注重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的培育,他确立了一系列培养学校集体的原则,考察了集体对个人教育影响的形成,探讨了教师人格、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还坚信学校文化建设应达到四种崇拜: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的时候,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还有许多专家对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很多有用的著作和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人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2.国内相关的研究动态
  我国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沈辉发表第一篇讨论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随后又发表了《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从而引起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兴趣。
  我国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成果丰富,如高占祥主编的《论校园文化》,史华楠等主编的《校园文化学》,王邦虎主编的《校园文化论》,俞国梁主编的《校园文化新论》孙鹤娟的《学校文化管理》、赵中建主编的《学校文化》、季苹著的《学校文化自我诊断》;2055年出版了杨全印、孙稼麟著的《学校文化研究》,侯岩《学校文化研究概论》、《学校文化新论》《变革的取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等等。
  众多学者对于研究和指导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如谢燕玫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现代中学教育倡导的是“和谐教育”,追求的是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文化环境的构建,力求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整体上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3.本课题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体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着眼于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必须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学校园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通过参加“中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活动,使我有幸与来自各所学校的老师交流、探讨,同时也感受了先进的企业文化,6个月的时间悄然流逝,可是留给我的确是人生中一笔永恒的财富。他使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教学艺术与多种教学方法。  目前,会计教学仍存在弊端,普遍学生对会计产生厌学心理,认为会计知识死板、枯燥无味、难于理解,从而形成上课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等现
期刊
《纲要》总则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互动对话的师幼关系,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建立这种良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由原来的一人准备,全班等侯;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成为全班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教学,走上讲台的形式。课前做好准备,选好素材,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教学改革也是社会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当前教学改革已经取得
期刊
摘 要: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应当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情育人,与学生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共同营造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格和情感的陶冶。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 情感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存在一个盲点,就是教与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教的内容十分硬性,有着一定的约束性;学生的学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恰当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自觉应用数学,主动探究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标志的班班通给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促使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去实践和思考。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利用班班通优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班班通 优化 英语教学  利用班班通把各种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包括多媒体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
期刊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故意捣乱,不听话。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
期刊
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魄与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不断渗透,传统文化遭轻视。  在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应重视当地民族,民间,社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翻开2012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你会发现民间艺术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作为一
期刊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安全教育更是非常重要。今天,老师领着我们看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影片。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谈谈我观后的感受吧!  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影片。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有很多很多,不过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可怕的病毒了。病毒是一种可怕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咳嗽、共用生活用品等接触方式传播。病毒一旦传播到人身上,我们就会不舒服。不过,各种病毒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只要做到饭前便后勤
期刊
在当今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课堂改革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老师、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搞一刀切。我认为理想的历史课堂应该妙趣横生,满足求知欲,又能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人的素质和对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我谈谈我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一、我的理想历史课堂应该师生共鸣,融入到课堂之中  作为老师我们有时经常抱怨,在课堂上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