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根本变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困惑,并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以往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就不免浮躁冒进了。因为有些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且热闹非凡的课堂学习活动,其实既无视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又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逐步提高能力的过程。
因而,我们应当认清新课程下探究式学习的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去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只有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师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程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以往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就不免浮躁冒进了。因为有些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且热闹非凡的课堂学习活动,其实既无视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又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逐步提高能力的过程。
因而,我们应当认清新课程下探究式学习的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去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只有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师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程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