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不但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更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发展要求,对幼儿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科学组织,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幼儿普遍存在自理能力较低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文章从三个层面提出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一是满足幼儿好奇心与想象力,重视幼儿独立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开展信心教育,培养幼儿成就感与自豪感;三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一、引言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顾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就叫作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自理能力属于最基础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也就是能够独立生活、独立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发展幼儿其他各项能力,提高幼儿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意识,使其在今后的生活更好地認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育应当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促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二、幼儿自理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
造成幼儿自理能力较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幼儿不具备自理方法。幼儿年龄小,对世界认知程度不足,不具备基础的生活技能。因此幼儿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家长通常直接帮孩子解决,不注意教给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因而幼儿自理能力很难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二是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当前许多家庭将孩子视作掌上明珠,通常几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幼儿保护过度。此外,家长比较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不重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幼儿园内一个班级孩子很多,教师却只有几个,因此教师很难时时刻刻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导致幼儿容易因落差心理而产生不良情绪,自理能力教育的展开难度较大。即便在幼儿园中老师教会了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等,但是一旦回家,家长又会包办所有事物,导致孩子事事依靠父母,自理能力很差。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满足幼儿好奇心与想象力,重视幼儿独立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独生子女存在懒惰的问题,在幼儿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导致幼儿长时间习惯于家长安排,在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不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尝试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发展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既要培养幼儿独立做事、自主动手的行为习惯,又要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通常来说,倾向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往往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和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特质,千万不可嘲笑孩子们“幼稚”的问题,防止对幼儿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许多家长开始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机会。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发明家、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幼儿对新知识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其更加独立地探索这个世界。
(二)开展激励教育,培养幼儿成就感与自豪感
幼儿喜欢被人夸奖,因此教师应注重鼓励孩子,培养孩子信心。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任务完成情况,采取一定的奖励手段,如小红花、小玩具、奖励贴纸等,目的在于对幼儿的成就感进行强化,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采取榜样示范法进行激励,例如:某位小朋友可以自己独立吃饭并且吃得很好,此时教师可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并引导其他小朋友们向他学习。这位小朋友获得教师的奖励后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与自信心,在今后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努力,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位小朋友受到奖励,会产生羡慕心里,潜意识要与这位小朋友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其他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班级全体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学校只有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形成自理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举办家长讲座、开展经验交流会、进行墙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走出幼儿教育误区,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能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与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当前科技的发展也为双方交流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家长联系手册等等。教师可通过这些方式将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告知给家长,便于家长对幼儿情况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有安静午睡、吃饭快、帮助小朋友、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等良好表现,教师可给予幼儿相应的奖励,如拥抱、张贴小红花等等,对幼儿良好的自理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幼儿园 湖北】
一、引言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顾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就叫作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自理能力属于最基础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也就是能够独立生活、独立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发展幼儿其他各项能力,提高幼儿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意识,使其在今后的生活更好地認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育应当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促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二、幼儿自理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
造成幼儿自理能力较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幼儿不具备自理方法。幼儿年龄小,对世界认知程度不足,不具备基础的生活技能。因此幼儿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家长通常直接帮孩子解决,不注意教给孩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因而幼儿自理能力很难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二是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当前许多家庭将孩子视作掌上明珠,通常几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幼儿保护过度。此外,家长比较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不重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幼儿园内一个班级孩子很多,教师却只有几个,因此教师很难时时刻刻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导致幼儿容易因落差心理而产生不良情绪,自理能力教育的展开难度较大。即便在幼儿园中老师教会了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等,但是一旦回家,家长又会包办所有事物,导致孩子事事依靠父母,自理能力很差。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满足幼儿好奇心与想象力,重视幼儿独立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独生子女存在懒惰的问题,在幼儿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导致幼儿长时间习惯于家长安排,在依赖心理的影响下,不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尝试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发展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既要培养幼儿独立做事、自主动手的行为习惯,又要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通常来说,倾向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往往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和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特质,千万不可嘲笑孩子们“幼稚”的问题,防止对幼儿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许多家长开始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机会。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发明家、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幼儿对新知识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其更加独立地探索这个世界。
(二)开展激励教育,培养幼儿成就感与自豪感
幼儿喜欢被人夸奖,因此教师应注重鼓励孩子,培养孩子信心。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任务完成情况,采取一定的奖励手段,如小红花、小玩具、奖励贴纸等,目的在于对幼儿的成就感进行强化,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采取榜样示范法进行激励,例如:某位小朋友可以自己独立吃饭并且吃得很好,此时教师可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并引导其他小朋友们向他学习。这位小朋友获得教师的奖励后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与自信心,在今后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努力,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位小朋友受到奖励,会产生羡慕心里,潜意识要与这位小朋友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其他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班级全体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学校只有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形成自理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举办家长讲座、开展经验交流会、进行墙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走出幼儿教育误区,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能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与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当前科技的发展也为双方交流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家长联系手册等等。教师可通过这些方式将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告知给家长,便于家长对幼儿情况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有安静午睡、吃饭快、帮助小朋友、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等良好表现,教师可给予幼儿相应的奖励,如拥抱、张贴小红花等等,对幼儿良好的自理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幼儿园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