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过程,它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正推动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升级,尤其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互联网+”无疑带来了一场观念和技术革命,为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学习行为优化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
大学生培养追求全面发展,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评价值和总值构成的分值情况,可以实现自我优化,从而自我调整下一个评价周期内的个体行为,从而提高评价结果。不以一个周期的评价结果判定学生状态。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形成一个时间序列的信用评价动态曲线,同时也可以求其样本某段时期内的平均值作为整体信用评价值,还可以作为未来信用行为的趋势预测。
其优势主要有五点:第一,剔除了一次性取值作为信用评价依据造成结果失误的可能,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多频次的分析评价,使最终的结果相对稳定,作为参考依据真实可信;第二,周期性评定,实时公布反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修正相应低分值指标行为,即使某种特殊情况发生,产生特殊数据,形成一次较低的评价分值,但对于一条稳定的长期信用评价曲线影响较小;第三,形成的周期性信用评价结果,可以用来检测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事务,形成事务行为与评价值的良性交互;第四,在就业中面向用人单位提供信用评价记录,用人单位会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选取人才,脱离那种只看成绩和证书的人才选取机制,促进不同特色的学生适应相应的用人岗位;第五,学生涉及金融机构业务时,信用评价记录可以完整诠释一个学生的信用状况,再次成为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单一的等级信用评价结果更具参考性。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并分别借用相关成熟的量表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假设一,信用评价正向预测课堂学习行为;假设二,一般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课堂学习行为;假设三,信用评价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对象与实施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X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近几年该大学正在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改革探索,类似于基于Moodel平台的网络课程等“互联网+”课程越来越普及,且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本研究采用信用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课堂学习行为问卷,对该校参与这类课程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共发放5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65份(有效率为72.5%)。
(二)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心理学家班杜拉(BaBl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包括对完成既定目标所需的组织和行为能力的判断。心理学家施瓦泽(Schwarzer)教授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新情境或处理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都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是行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本研究采用施瓦泽和张建新等人建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进行测量,共含l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82。
2.信用评价的测量
信用评价是指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按照动力源一般分为内生(或内源性)动机和外生(或外源性)动机。内生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需要外部诱因、惩罚性因素的参与;外生动机是指学习者受学习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动机满足仅仅指向外部诱因或惩罚性等因素。本研究对信用评价的测量采用池丽萍、辛自强修订Amable等人编制的信用评价量表。该量表含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分量表(其中内生动机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外生动机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共含3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系数为0.823。
3.课堂学习行为的测量
课堂学习行为包含很多要素,根据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主体性、知识性、探索性等主要特点及关键要素,本研究对课堂学习行为的测量采用的是Heidi Ardrad和程宏宇建构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具体分为课堂活动参与、提出问题、显示理解、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这5个维度,共25题,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6。
本研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Sobel检验三种统计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改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内生动机
根据内生动机的心理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的动机,因此,要激发学生内生动机就必须要赋予学习活动本身足够的吸引力,而足够的吸引力只有通过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方能达成。课程内容如何丰富和完善?第一,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便捷条件,整合专业或学科领域最核心最经典的知识体系以及最前沿的信息动态。第二,打破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呈现的环状固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封闭格局(保守非跨学科),代之以开放的系统,为启发和创新预设空间。第三,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专业水平,在兼顾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知识结构与模块的铺陈进展,保证学生能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第四,赋予知识更多的趣味,让学习活动本身彰显更多的意义。教学手段如何创新?第一,通过平台技术优化升级以及互联网和云处理技术的合理利用,使网络环境支持系统更加人性化,教学管理支持系统更加智能化,为人机交互、主体参与、资源共享提供便捷。第二,通过智能化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即时和延时评价相结合成为可能,为学生课堂参与以及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管理创造条件。第三,做好课堂情境设计,重视学情信息反馈,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 (二)激发学生外生动机
根据外生动机的心理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外生动机的动力源并非学习活动本身,而是学习以外的积极诱因或惩罚性等因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外生动机,教师就必须清醒意识并高度关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诸多外部动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复归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大学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和学生课后记诵教学讲义模式侵犯了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地位,与“互联网+”课堂教学倡导的开放式、参与式、主体性教学理念严重背离。复归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设计和自主学习管理,并通过多管道的讨论和意见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与学习的主人。第二,重视专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学程管理,使学生理解和了解专业动态和自身的专业发展预期。就课程与教学层面来讲,专业发展规划引导主要指向课程所依存的专业属性、专业伦理、专业愿景等,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执着的专业精神,树立稳定的专业志向。重视学程管理则要求教师必须清晰地设计和表述课程学习的路径,说明所学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转化为学习动力。第三,合理运用激励和惩罚措施,駕驭课堂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因为受人机交互及现场教学情境的限制,教师无法掌控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地通过跟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辅助教学。此外,激励和惩罚措施也要纳入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课程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根据研究结论,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无疑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第一,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前所述,大学“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网络教学的限制,为课堂氛围营造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两重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积极的情绪影响、清晰的引导和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使课堂充满活力。鉴于大学“互联网+”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讲授课堂之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师生交互渠道的差异,大学“互联网+”课堂更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否则“互联网+”课堂与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教学模式并无二致,其优势便无法凸显。第二,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的积极体验。具体包括学生对自身认知负载的自信、对求知的乐趣、对探索的热衷等,这些方面如果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会增加学生对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心理预期。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言语规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正确看待课程学习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树立信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积极的言语规劝和学生成功的过程体验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成功心理暗示。教师言语规劝的内容很多,如成功学习的案例、课程学习的愿景、课程学习的方法、课堂管理纪律等,这些看似并非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有必要向学生清晰地展示。
参考文献:
[1]韩泱泱.不同强度动机的负性情绪对注意分布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7.
[2]周 杰.会展志愿者角色特征对服务绩效的影响——基于非功利性服务动机调节效应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7(8):20-26.
[3]卢正文,刘春林.基于动机认知视角的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7(9):33-40.
[4]辛梦维,沈 蕾.培训系统因素对培训效果的研究——基于培训动机的中介[J].人力资源管理,2017(1):99-100.
大学生培养追求全面发展,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评价值和总值构成的分值情况,可以实现自我优化,从而自我调整下一个评价周期内的个体行为,从而提高评价结果。不以一个周期的评价结果判定学生状态。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形成一个时间序列的信用评价动态曲线,同时也可以求其样本某段时期内的平均值作为整体信用评价值,还可以作为未来信用行为的趋势预测。
其优势主要有五点:第一,剔除了一次性取值作为信用评价依据造成结果失误的可能,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多频次的分析评价,使最终的结果相对稳定,作为参考依据真实可信;第二,周期性评定,实时公布反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修正相应低分值指标行为,即使某种特殊情况发生,产生特殊数据,形成一次较低的评价分值,但对于一条稳定的长期信用评价曲线影响较小;第三,形成的周期性信用评价结果,可以用来检测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事务,形成事务行为与评价值的良性交互;第四,在就业中面向用人单位提供信用评价记录,用人单位会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选取人才,脱离那种只看成绩和证书的人才选取机制,促进不同特色的学生适应相应的用人岗位;第五,学生涉及金融机构业务时,信用评价记录可以完整诠释一个学生的信用状况,再次成为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单一的等级信用评价结果更具参考性。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并分别借用相关成熟的量表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假设一,信用评价正向预测课堂学习行为;假设二,一般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课堂学习行为;假设三,信用评价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对象与实施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X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近几年该大学正在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改革探索,类似于基于Moodel平台的网络课程等“互联网+”课程越来越普及,且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本研究采用信用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课堂学习行为问卷,对该校参与这类课程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共发放5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65份(有效率为72.5%)。
(二)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心理学家班杜拉(BaBl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包括对完成既定目标所需的组织和行为能力的判断。心理学家施瓦泽(Schwarzer)教授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新情境或处理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都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是行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本研究采用施瓦泽和张建新等人建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进行测量,共含l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82。
2.信用评价的测量
信用评价是指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按照动力源一般分为内生(或内源性)动机和外生(或外源性)动机。内生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需要外部诱因、惩罚性因素的参与;外生动机是指学习者受学习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动机满足仅仅指向外部诱因或惩罚性等因素。本研究对信用评价的测量采用池丽萍、辛自强修订Amable等人编制的信用评价量表。该量表含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分量表(其中内生动机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外生动机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共含3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系数为0.823。
3.课堂学习行为的测量
课堂学习行为包含很多要素,根据大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主体性、知识性、探索性等主要特点及关键要素,本研究对课堂学习行为的测量采用的是Heidi Ardrad和程宏宇建构的课堂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具体分为课堂活动参与、提出问题、显示理解、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这5个维度,共25题,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6。
本研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Sobel检验三种统计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改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内生动机
根据内生动机的心理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的动机,因此,要激发学生内生动机就必须要赋予学习活动本身足够的吸引力,而足够的吸引力只有通过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方能达成。课程内容如何丰富和完善?第一,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便捷条件,整合专业或学科领域最核心最经典的知识体系以及最前沿的信息动态。第二,打破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呈现的环状固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封闭格局(保守非跨学科),代之以开放的系统,为启发和创新预设空间。第三,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专业水平,在兼顾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知识结构与模块的铺陈进展,保证学生能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第四,赋予知识更多的趣味,让学习活动本身彰显更多的意义。教学手段如何创新?第一,通过平台技术优化升级以及互联网和云处理技术的合理利用,使网络环境支持系统更加人性化,教学管理支持系统更加智能化,为人机交互、主体参与、资源共享提供便捷。第二,通过智能化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即时和延时评价相结合成为可能,为学生课堂参与以及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管理创造条件。第三,做好课堂情境设计,重视学情信息反馈,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 (二)激发学生外生动机
根据外生动机的心理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外生动机的动力源并非学习活动本身,而是学习以外的积极诱因或惩罚性等因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外生动机,教师就必须清醒意识并高度关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诸多外部动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复归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大学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和学生课后记诵教学讲义模式侵犯了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地位,与“互联网+”课堂教学倡导的开放式、参与式、主体性教学理念严重背离。复归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身份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设计和自主学习管理,并通过多管道的讨论和意见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与学习的主人。第二,重视专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学程管理,使学生理解和了解专业动态和自身的专业发展预期。就课程与教学层面来讲,专业发展规划引导主要指向课程所依存的专业属性、专业伦理、专业愿景等,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执着的专业精神,树立稳定的专业志向。重视学程管理则要求教师必须清晰地设计和表述课程学习的路径,说明所学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转化为学习动力。第三,合理运用激励和惩罚措施,駕驭课堂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因为受人机交互及现场教学情境的限制,教师无法掌控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地通过跟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辅助教学。此外,激励和惩罚措施也要纳入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课程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根据研究结论,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无疑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第一,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前所述,大学“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网络教学的限制,为课堂氛围营造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两重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积极的情绪影响、清晰的引导和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使课堂充满活力。鉴于大学“互联网+”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讲授课堂之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师生交互渠道的差异,大学“互联网+”课堂更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否则“互联网+”课堂与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教学模式并无二致,其优势便无法凸显。第二,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的积极体验。具体包括学生对自身认知负载的自信、对求知的乐趣、对探索的热衷等,这些方面如果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会增加学生对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心理预期。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言语规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正确看待课程学习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树立信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积极的言语规劝和学生成功的过程体验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成功心理暗示。教师言语规劝的内容很多,如成功学习的案例、课程学习的愿景、课程学习的方法、课堂管理纪律等,这些看似并非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有必要向学生清晰地展示。
参考文献:
[1]韩泱泱.不同强度动机的负性情绪对注意分布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7.
[2]周 杰.会展志愿者角色特征对服务绩效的影响——基于非功利性服务动机调节效应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7(8):20-26.
[3]卢正文,刘春林.基于动机认知视角的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7(9):33-40.
[4]辛梦维,沈 蕾.培训系统因素对培训效果的研究——基于培训动机的中介[J].人力资源管理,2017(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