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西藏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更加深知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除了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外,在班主任工作中更是花了一番心思,注重“身教重于言传”,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绩。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
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束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
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束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