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庸思想的和谐意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内容,经常被人们曲解为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它积极有益的和谐品质却常被人们忽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更不易被人察觉。因此,解析中国儒学的精神内涵,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体会中庸思想的和谐意蕴,有助于现代人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品质,从而推动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 中庸思想 理解 品质 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产生过重要影响,从而造就了我们崇尚道德情操的民族特性。中庸思想以“人道”为核心思想,揭示了个体人格的修养方法和德行的实施途径,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中庸思想有着诸多的误解。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中庸的,直接的反应就是认为此人是墙头草,走中间路线,是两面派,缺乏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魄力。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中庸与软弱、猥琐、贬义相关。显然,这种观点忽略了中庸思想中积极有益的品质,忽视了中庸思想中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气度,更是看待事物态度过激、武断的表现。清楚了解中庸思想,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我们民族文化优秀品质的必修内容,更是公民素质的体现。我们与时俱进地将中庸思想精髓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会有益于历练人的品行、扩展人的心胸,为治愈“现代病”提供很多的教育启示。
  
  一、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
  
  “中庸”最早出自《论语》,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提出执行中而权,反对执一。秦汉之际儒家写成《礼记》一书,列专题讨论中庸。宋代程朱把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礼记·中庸》被抽出注释,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元、明、清时把“四书”列为科举的必考科目,极大地普及了中庸的传播。中庸思想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1]
  孔子对于作为“至德”的“中庸”,虽然没有展开理论阐述,却是以自己的践履来体认的。孔子常常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公冶长》),是他对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宪问》)是他做事的中庸。可见,孔子的中庸是一种动态概念,不是僵死原则。他的原则可以随时间、条件的变化灵活处理。
  最早给出关于中庸解释的是《说文》:“中,正也。”“正”是恰当、妥当、合乎客观实际的意思。“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更事”亦即经历事物,与“经事”同义。中庸也就是妥当、正确地处理事物,是处理事物正确而不能变易的总的法则。孔子之学,正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以贯之”之道便是“仁”。而由“仁”的初露端倪到仁的极致的“圣”,孔子所遵循的是一条中庸的道路。《中庸》说:“子程子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关于中庸,朱子这样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中”就是克服了片面性,不走极端,行为适度;“庸”就是指在复杂多变的日常生活中比较稳定的那些原则,是“中”与“不中”的标准。中庸思想所提供的适度原则和无过无不及的方法论意义在我们认识事物时都是大有裨益的启示。
  在现实中中庸思想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国粹京戏的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温不火;优秀歌手热情演唱要情真而又把握有度;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要掌握分寸;与人比武要点到为止……通俗地讲,这些事都要求做到“恰到好处”,实际上,它们又何尝不是讲求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小到处理日常事务,大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处理国家路线方针,中庸思想都无处不在地渗入中国人的意识深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庸,着眼于其积极的方面,把中庸、反对过与不及看成是进行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毛泽东的发挥”。[2]再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在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上,借鉴有益经验发展经济,是在坚持国情的前提下搞发展,也正体现中庸中“时中”、“权中”的精神,坚持原则而又灵活应变。
  可见,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国人的灵魂。正因如此,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二、中庸思想的品质
  
  中国文化传统源于华夏文化,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积累,春秋战国的丰富、充实,汉代的成熟,以及此后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它的演进与传承过程是相对平稳的,正是这种相对平稳使得它能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与它同时代的古老文化如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不是湮灭了,就是转移了,而中国文化传承却如涓涓细流般汇成滔滔江河,浩浩荡荡地推动着中国历史巨轮不断地向前。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传承,是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在维系;从思想意识角度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有赖于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贵和尚中”思维特质——中庸思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即是在诸种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的方法。中庸的最基本核心,就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过是超过了正确,不及是达不到正确。中庸对两者都加以排斥,主张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执两用中。《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陷入思想认识的困境与误区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方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即使具备丰富的知识,也并非就能事事通达,只有运用中庸的方法论,扣其两端,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然后执两用中,确定事物的量与质,这样便可通达事物,实现主客观的一致。孔子将这种思维方法贯彻于诸方面:政事、治学、教育等。
  在中庸思想的熏陶下,“时中”“权中”成为中国人一贯倡导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一种最高的生活态度和原则。同时,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最好、最高的品德和处世原则。孔子的“中庸”思想或许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所体现出的人的身心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一思想的恒常性对于当代社会和谐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将这一思想品质继承并发扬,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三、中庸思想关于“人”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样一个人似乎可以主宰一切的世纪里,人如何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又如何处理好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现实意义上看,中庸思想中提倡的中和、时中和执中精神就会为我们解决这一课题提供诸多的有益借鉴。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人类似乎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现代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几乎完全“人化”了的社会生活环境。水泥钢筋之类的东西把人包围了起来,隔离了人与土地的联系,也隔离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交往;人把自己关在装备有空调暖气的高楼大厦内,大大地减小了气候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人们给自己制定了种类繁多的法则和规范,却不再重视自然的生存法则;人们借助于大自然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却反过来把这种力量强加给大自然,任意地“改造”自然,自然的意志不再被人尊重。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地丧失自己的自然本质,企图代替“上帝”或“神”的角色,为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不惜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将大地母亲的躯体伤害得千疮百孔,结果使得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中庸作为一种认识论,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致中和,天地顺,万物育焉。”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法则。中庸思想重视道德价值,要求人们建立道德操守,规范自己的言行,终身奉行而不逾越。我们强调发展,却不能以放纵恣睢、逞能显志、急功近利为目的,而要应天、顺天,与生态保持协调平衡状态,以满足人类长期需要为前提。我们要讲究情理和谐,针砭人欲横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精神。
  根据中庸的精神,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都应讲究平衡和谐。从物质层面看,人类在地球上生活,通过呼吸、饮水、进食,反复调节身体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使人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从精神层面看,人应当做到心情宁静安详、和平恬淡、心灵和乐愉悦,如果人能保持自己的心情长期处于平静,不临风伤怀、落花流泪,做到静观处变,来者顺之,去者去矣,就不仅仅是一种“天人合一”,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主张人们再倒退到穴居野处、与动物为伍的野蛮时代,而是追求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并行不悖,人在与自然进行能量、物质、价值的交换中,应建立一种道德的、审美的、和谐融合的关系,优化人安身立命的自然环境。
  2.人与人的关系
  人总是有私欲的,而现代人的私欲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旺盛,现代人对于名利、权位、声色、安逸、享受的追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这种追求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杠杆,具有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如果任其自由地发展而没有约束,就势必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际冲突,造成人们精神的颓废。不仅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人对于欲望满足的追求过于旺盛时,就必然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并对未来的人的生存条件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恶化。这或许就需要中庸之道缓解现代人欲望过度膨胀的心理矛盾。
  孔子看作“至德”的中庸是人们品德修养的最美好境界,它要求人们:在人生修养上要中正坚贞,不走极端,自信而不傲慢,勇敢而不鲁莽,正直而不失温和,宽厚而不失威严,大度而不失谨慎,坚持原则而不失灵活。在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事情与不同的时空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出适当的行为。中庸对人的道德要求可以总结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人类若能对这种道德境界孜孜以求,就会少一些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同时可以催人发奋学习进取,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来成就幸福和成功。与此同时,在追求此理想境界的目标推动下,又可以不断历练人的品行,扩展人的心胸,激励人以宽厚的品德帮助人、成就人、团结人,造福身边人,服务社会,从而成就伟大事业。
  3.人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人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人文目标,失去自己的价值标准。放眼世界,为了追求个人欲望的极大满足,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的所谓“现代病”,诸如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世态炎凉、黑金政治、暴力行为等。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有一种能够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具有凝聚力的价值目标和德行标准,否则社会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最终将导致社会的崩溃。人类应当有一个从长远利益出发的德行目标。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认识法则,提出用“礼”把个人与社会直接协调起来,把个人的具体言行纳入统一的观念规范。“礼”使中庸之道获得了具体的规定性,但中庸之道并不就是礼,它的内涵要比“礼”更深刻、更丰富、更广泛,也更有利于在不同层次上对其内涵加以把握。当然,古代“礼”反映的宗法伦理精神,违背了现代民主精神,不能为我们接受。现代社会若能在“以礼至和”思想的指引下,赋予“礼”以时代意义,那么在社会种种矛盾冲突中寻求更具普遍性,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会道德目标方面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中庸思想之妙旨在常用常新。英国人李约瑟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道德上的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伟大传统道德精神中取得解答,中国人民中的特殊天才可以在这方面影响整个人类世界。[4]中国人“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有助于西方世界从它所陷入的机械唯物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深渊中摆脱出来。由此可见,在世界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庸之道的和谐品质能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当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提供启示,有助于现代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和精神世界,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广西,王延涛.简论中庸思想的发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9):12-14.
  [2]燕连福.从方法论看毛泽东论重用思想[J].争鸣与探讨,2004,(6):322-323.
  [3]姚申建,袁红,姚峰.中庸之道与人际关系处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58-59.
  [4]郭跃群.中庸之道与可持续发展之路.[J]求索,2001,(1):82-83.
其他文献
在控制结晶工艺合成LixCo0.8Ni0.2O2的基础上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xCo0.8Ni0.2O2。能量散射谱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材料中Co、Ni元素分布均匀。由于在控制结晶合成的前驱体
2005年1月1日,中国纺织业迎来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后配额时代,但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以及与主要进口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向中国纺织业提出了严峻的挑
摘 要: 信息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抓住网络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良好机遇,勇于面对,大胆创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飞速
利用球磨纳米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得到的粉末压制成磁粉芯,研究其磁性。结果表明,在测量的频率范围内(1kHz-100kHz),该粉芯的磁导率几乎不随频率变化的而变化;粉芯的品质因数Q随的增加而增加,在较高频率时有着
摘 要: 校长负责制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使得我国中小学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凸显出其优越性,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校长的权责问题。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并合理分配校长的权与责,是确保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能够切实发挥其优越性,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中有关校长权责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不同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由于它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很低,被认为是可取代硅电池的新型太阳电池。自从这一成果发表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
文章从学校德育教育、学生未来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角度,阐述了中学阶段实施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挖掘资源、注重实践(开展课堂活动、列举典型事例、注重实践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