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阳光温暖地洒在这个白族院落里,打开二楼的木窗,窗外红色的石榴压满了枝头。这是一家只有四间房的客栈,一家没有任何招牌的客栈。
坐西朝东的小院占地六分,穿过玻璃结构的阳光房,来到一个宽敞的院落。80年代的老房子保留着漂亮的石墙和瓦顶,框架结构的新建与之紧紧相联,并不显得突兀。
院子里有几棵果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形状。最大的那一棵苍老得皱皱巴巴,庞大的枝藤挣扎着往四方延伸。娇小一些的木瓜树,衬着新建筑的白墙木窗,妖娆地舒展着枝条。树下一张奇大的石桌,是个喝茶的好地方。
这个神秘的小院隐藏在苍山脚下的一条小巷里。走过热闹的三月街,转入一条刚能对开两辆车的石板路,满眼绿油油的菜地里粉蝶飞舞,沿着爬满了炮仗花的石墙步行两分钟,就来到了小院门口,没有招牌,没有标识,只有紫色的鼠尾草分外招摇,大门上几个隽秀的毛笔字写着“空气花园”。
院子的主人阿纬和阿翔是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妻,经营广告公司的他们三年前走进这个农家小院时,被眼前这栋有些年头的老房子和几棵果树迷住了。沧桑的枝干稳稳地扎入地面,弯曲的枝藤插向天空,片瓦垒脊的硬山式屋顶勾画出美丽的弧线。呼吸着干燥而又温暖的空气,阿纬和阿翔决定,搬进这里。
大理传统的白族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门楼多用木雕梁枋,青瓦的屋顶、厚重的石墙,豪放而又流畅。风雅之词用厚重的笔墨题写在院中,如王姓的“三槐及第”,李姓的“青莲遗风”,院落东题“紫气东来”,南书“彩云难现”。坐西朝东的民居背靠苍山,面朝洱海,错落有致。
阿纬和阿翔原先准备把这个农家院子设计翻新后自己居住,后来发现这个空间可以设计出几间客房与更多的人分享。改造老房子的过程很是艰辛,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由数百个木构件,用榫卯联结在起,修缮复杂。厚重的石墙体不易开凿,旧式的雕花窗户使得室内采光严重不足,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如何保持老房子的木结构特征,但在舒适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夫妻俩面对的最大挑战。
“改造老房子确实费劲,比建新房子麻烦很多。”阿翔感叹道,因为没有建筑经验,所有的知识只有自己恶补。之前经营广告公司的阿翔,在设计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和阿纬商量了很长时间之后决定把老房子改为三间结构各异的客房。在保持老房子架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使用空间和舒适度。
大理民居简洁的外表下是对一砖一瓦的挑剔。修房子对于世代农耕的白族人来说是毕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没有找到最好的木匠泥瓦匠师傅,没有买到上好的建筑材料,是不会动工修房子的。殷实人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极其繁复精细的雕门镂床;普通的家庭也会在白色的山墙及马头墙上抄写一些诗词名句并用粉墨彩画装饰,对家的修葺一点也不含糊。
在修缮外围墙的时候,考虑到和院内老房子的协调性,阿纬和阿翔选择了成本较高的石墙。之所以用石墙是因为大理常年有南偏西风,日夜温差较大,石墙坚固,且冬暖夏凉。石材能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吸收热量,然后在夜间慢慢散热。早年大理丰富的石料都取于苍山脚下的十八溪中,大理匠人对石料力学原理的理解和美学上的运用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中实属少见。
石墙虽美可是费时费力。两个石匠加一个工人,一天从早干到晚也就能砌两米长,院外这一面石墙就整整砌了半个月。阿纬介绍说,如果现在要再找砌石墙的师傅就不是很容易了。前些年村里的老石匠还是50岁上下,还干得动活儿,可是这个活计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学,石头结构的建筑恐怕只会越来越少。以前的建筑几千年来都出自匠人之手,讲究的是师徒传授,是多年经验之累积和文化精神之体现。
还有隔音和水电的问题。传统房屋的木地板不隔音,需要在原先的木地板上加上六公分的混凝土,这样踩上去既结实又不会打扰到楼下的居住者。石墙也给水电的布局造成了很大障碍。老房子的石墙黏合靠的是易松散的灰沙,水电走线走管要做到暗处的话,只有把石头大块大块地敲开,布好水电后,再慢慢修补。因为水泥沙浆吃不住,所以进度缓慢。开楼板,换承重墙,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人家一个礼拜可以干完的活,我们要干一个月。”阿翔只好每天耐心地和工人一起琢磨,说起那个过程,还俨如昨日。
院子里随处都是别致的景色,古朴中渗透着设计的活力。在老房子的左边是与它平行的一栋小白屋,一层是现代的厨房,顶层是可以晒着太阳远观洱海的大露台。很多人问阿纬:“院子有足够大的空间,为什么新房不盖大一点,盖高一点?”阿纬说:“因为那棵木瓜树在那里,如果扩建的话,对那棵木瓜树会形成压迫,新房太高会抢了老房子的风头,本末倒置,也是一种压迫。盖高一层,可以多出一个房间,但看到的天就不一样了。”
说到院子里的果树,阿纬高兴地介绍说:“这棵李子树应该有几十年的树龄了,是我们的镇宅之宝,每到春天,满树的白花,开得可好了。”每年五六月份,树上结出黄色多汁的李子,11月时,树叶落尽,盘结的树枝有凄凌之美。新的一年伊始,树枝上又开始长出小小的花苞,一个充满期冀的过程。“如果新房建高了,挡住了阳光,那对这棵李子树肯定会有影响,也许一年两年看不出来,十年八年有一边就会枯萎掉。”
院子的东侧还有一棵桃树,当时在建阳光房时,阿纬和阿翔也没有把那棵树砍掉,而是把玻璃房的层面斜着盖,给桃树留出了生长的空间。院子里原有的石榴树、木瓜树,每一棵都留了下来。阿纬自己之后也尝试种了一些树,可是她说长得就是没有老树好。
站在新房的露台远观大理海东和下关,满眼的钢筋水泥房,许多都还在建设中,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阿纬解释说,除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外,现在大部分的老乡也选择把院子里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三的地方用来建房,他们觉得房子才有经济效益。原来的田园生活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阿翔回忆道:“原来人民路上段有一个很特别的老院子,租给了一个外地人做客栈,可是租金不是很高,因为原来传统的院子只有四分之一用于建房。于是房东把院子收了回来,把老房子拆了,盖了一排三层高的临街铺面,租金翻了很多倍。每次他们讲起那个老房子,都觉得很可惜。”
这个趋势是游客的需求决定的,还有房主和大众的审美。阿翔呷下一口杯中的咖啡缓缓说道:“老房子肯定不是主流,很小众,能保留下来就不错了。”而他们选择在这样一个能看到大片天空、冬暖夏凉的老院子里诗意地栖居。
坐西朝东的小院占地六分,穿过玻璃结构的阳光房,来到一个宽敞的院落。80年代的老房子保留着漂亮的石墙和瓦顶,框架结构的新建与之紧紧相联,并不显得突兀。
院子里有几棵果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形状。最大的那一棵苍老得皱皱巴巴,庞大的枝藤挣扎着往四方延伸。娇小一些的木瓜树,衬着新建筑的白墙木窗,妖娆地舒展着枝条。树下一张奇大的石桌,是个喝茶的好地方。
这个神秘的小院隐藏在苍山脚下的一条小巷里。走过热闹的三月街,转入一条刚能对开两辆车的石板路,满眼绿油油的菜地里粉蝶飞舞,沿着爬满了炮仗花的石墙步行两分钟,就来到了小院门口,没有招牌,没有标识,只有紫色的鼠尾草分外招摇,大门上几个隽秀的毛笔字写着“空气花园”。
院子的主人阿纬和阿翔是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妻,经营广告公司的他们三年前走进这个农家小院时,被眼前这栋有些年头的老房子和几棵果树迷住了。沧桑的枝干稳稳地扎入地面,弯曲的枝藤插向天空,片瓦垒脊的硬山式屋顶勾画出美丽的弧线。呼吸着干燥而又温暖的空气,阿纬和阿翔决定,搬进这里。
大理传统的白族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门楼多用木雕梁枋,青瓦的屋顶、厚重的石墙,豪放而又流畅。风雅之词用厚重的笔墨题写在院中,如王姓的“三槐及第”,李姓的“青莲遗风”,院落东题“紫气东来”,南书“彩云难现”。坐西朝东的民居背靠苍山,面朝洱海,错落有致。
阿纬和阿翔原先准备把这个农家院子设计翻新后自己居住,后来发现这个空间可以设计出几间客房与更多的人分享。改造老房子的过程很是艰辛,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由数百个木构件,用榫卯联结在起,修缮复杂。厚重的石墙体不易开凿,旧式的雕花窗户使得室内采光严重不足,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如何保持老房子的木结构特征,但在舒适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夫妻俩面对的最大挑战。
“改造老房子确实费劲,比建新房子麻烦很多。”阿翔感叹道,因为没有建筑经验,所有的知识只有自己恶补。之前经营广告公司的阿翔,在设计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和阿纬商量了很长时间之后决定把老房子改为三间结构各异的客房。在保持老房子架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使用空间和舒适度。
大理民居简洁的外表下是对一砖一瓦的挑剔。修房子对于世代农耕的白族人来说是毕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没有找到最好的木匠泥瓦匠师傅,没有买到上好的建筑材料,是不会动工修房子的。殷实人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极其繁复精细的雕门镂床;普通的家庭也会在白色的山墙及马头墙上抄写一些诗词名句并用粉墨彩画装饰,对家的修葺一点也不含糊。
在修缮外围墙的时候,考虑到和院内老房子的协调性,阿纬和阿翔选择了成本较高的石墙。之所以用石墙是因为大理常年有南偏西风,日夜温差较大,石墙坚固,且冬暖夏凉。石材能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吸收热量,然后在夜间慢慢散热。早年大理丰富的石料都取于苍山脚下的十八溪中,大理匠人对石料力学原理的理解和美学上的运用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中实属少见。
石墙虽美可是费时费力。两个石匠加一个工人,一天从早干到晚也就能砌两米长,院外这一面石墙就整整砌了半个月。阿纬介绍说,如果现在要再找砌石墙的师傅就不是很容易了。前些年村里的老石匠还是50岁上下,还干得动活儿,可是这个活计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学,石头结构的建筑恐怕只会越来越少。以前的建筑几千年来都出自匠人之手,讲究的是师徒传授,是多年经验之累积和文化精神之体现。
还有隔音和水电的问题。传统房屋的木地板不隔音,需要在原先的木地板上加上六公分的混凝土,这样踩上去既结实又不会打扰到楼下的居住者。石墙也给水电的布局造成了很大障碍。老房子的石墙黏合靠的是易松散的灰沙,水电走线走管要做到暗处的话,只有把石头大块大块地敲开,布好水电后,再慢慢修补。因为水泥沙浆吃不住,所以进度缓慢。开楼板,换承重墙,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人家一个礼拜可以干完的活,我们要干一个月。”阿翔只好每天耐心地和工人一起琢磨,说起那个过程,还俨如昨日。
院子里随处都是别致的景色,古朴中渗透着设计的活力。在老房子的左边是与它平行的一栋小白屋,一层是现代的厨房,顶层是可以晒着太阳远观洱海的大露台。很多人问阿纬:“院子有足够大的空间,为什么新房不盖大一点,盖高一点?”阿纬说:“因为那棵木瓜树在那里,如果扩建的话,对那棵木瓜树会形成压迫,新房太高会抢了老房子的风头,本末倒置,也是一种压迫。盖高一层,可以多出一个房间,但看到的天就不一样了。”
说到院子里的果树,阿纬高兴地介绍说:“这棵李子树应该有几十年的树龄了,是我们的镇宅之宝,每到春天,满树的白花,开得可好了。”每年五六月份,树上结出黄色多汁的李子,11月时,树叶落尽,盘结的树枝有凄凌之美。新的一年伊始,树枝上又开始长出小小的花苞,一个充满期冀的过程。“如果新房建高了,挡住了阳光,那对这棵李子树肯定会有影响,也许一年两年看不出来,十年八年有一边就会枯萎掉。”
院子的东侧还有一棵桃树,当时在建阳光房时,阿纬和阿翔也没有把那棵树砍掉,而是把玻璃房的层面斜着盖,给桃树留出了生长的空间。院子里原有的石榴树、木瓜树,每一棵都留了下来。阿纬自己之后也尝试种了一些树,可是她说长得就是没有老树好。
站在新房的露台远观大理海东和下关,满眼的钢筋水泥房,许多都还在建设中,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阿纬解释说,除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外,现在大部分的老乡也选择把院子里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三的地方用来建房,他们觉得房子才有经济效益。原来的田园生活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阿翔回忆道:“原来人民路上段有一个很特别的老院子,租给了一个外地人做客栈,可是租金不是很高,因为原来传统的院子只有四分之一用于建房。于是房东把院子收了回来,把老房子拆了,盖了一排三层高的临街铺面,租金翻了很多倍。每次他们讲起那个老房子,都觉得很可惜。”
这个趋势是游客的需求决定的,还有房主和大众的审美。阿翔呷下一口杯中的咖啡缓缓说道:“老房子肯定不是主流,很小众,能保留下来就不错了。”而他们选择在这样一个能看到大片天空、冬暖夏凉的老院子里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