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临近,大包小包、拥挤的人流,将我扯拽进了县城车站的候车厅。熙攘的人群让我心难平静,只是那悬挂于四周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倒让我感到无限的欢喜。
说要来车站接我的哥哥还没到。百无聊赖的我,只好寻着靠墙边的一张椅子坐下,观赏充满浓浓年味的灯笼,合计着过年的安排。
我发现身边坐着母子三人,母亲抱着个小女孩,还有一个大点的男孩靠着几个包正高兴地啃着蛋糕。忽然觉得有点不大对劲,扭过头确认之后,这才发现自己手提袋里的蛋糕已被打开,敞着口儿,而小男孩嘴里吃着,手里还拿一块。方才的欢喜劲儿,被这个“意外发现”搞得荡然无存。
我气不打一处来,冲着那个女人甩出一句斥责:“你怎么看孩子的,你家孩子偷我东西,你也不管!”女人激灵一下,像是刚回过神来,充满疑惑地“嗯”了一声,低头瞅那男孩。当明白过来后,一个劲地向我点头致歉。紧接着扯过小男孩在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巴掌。小男孩被这突如其来的教训吓懵了,愣了片刻,继而哇哇大哭起来。嚼碎的蛋糕渣掉了一胸脯,嘴里含着蛋糕哭个不停。
行进的人流一时间也被这刺耳的哭声凝固了,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我们这里。我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心想这回该如何收场呀!周围的人也参与进来。有人说:“不就是块蛋糕吗,值得大呼小叫吗?”也有人说:“小孩子偷东西就得管,不管怎么得了!”……一时间,我们四个人成了偌大一个候车厅的焦点。我只好一边和那女人互相说着“抱歉”,一边哄着小男孩。孩子可能一下子被这阵势惊住了,停止了哭声,默默地抽噎着。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了,汇入不息的人流中。
平静下来,我扭头细细端详着这陌生的母子三人。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虽还年轻,可皱纹已然明显,目光中透着忧郁,粗糙皴裂的手指捏着一张崭新的车票;小女孩看上去两三岁吧,被旧羽绒服包裹着,头低在母亲肩上,羞怯地瞅着我,不敢吱声;小男孩大概有五六岁,黑红的小脸,破旧的衣服,打补丁的棉鞋,让人看了心疼。我不禁后悔刚才的冲动,觉得不该对他们那样。
她也略显得局促不安起来,脸涨得通红,嘴唇微微抽动着。为了消除尴尬,我便主动搭起话来。聊天中才知道,这母子三人是要去北京看望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孩子们想父亲,这位母亲只能带孩子来北京过年了。
“他以前每年都寄些钱回来,可今年却寄了很少。村里人老说孩子他爸在北京有了相好的,钱都给了那个女人。可我不信!”大嫂的眼里明显露着自信与不屑。当看到我质疑的眼光,她接着说,“过去每次我过生日,他都亲自给我做长寿面,还会学着城里人送我戒指,虽然是假的,可他总是亲手给我戴上,这就够了。”一种由衷的欣慰不协调地腾起在她的脸上,像在满足地回味着。“他在北京打工一定很苦,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今年寄钱少了,很可能是没等到工资;没有回家,很可能是又给人家看工地了。可他总是不和我说这些,怕我挂念,只说明年再多寄点钱,过年没买到车票。他在外打工不容易呀!”虽说是“可能”,但她说得很肯定。
大嫂要上车走了,我把一包蛋糕塞给了孩子。她背着包裹,抱着、牵着孩子,麻利地上了车。临上车,大嫂说,“我就想一家人在一起过个年。一家四口在哪,哪就是家呀!”我心里满是感动。
说要来车站接我的哥哥还没到。百无聊赖的我,只好寻着靠墙边的一张椅子坐下,观赏充满浓浓年味的灯笼,合计着过年的安排。
我发现身边坐着母子三人,母亲抱着个小女孩,还有一个大点的男孩靠着几个包正高兴地啃着蛋糕。忽然觉得有点不大对劲,扭过头确认之后,这才发现自己手提袋里的蛋糕已被打开,敞着口儿,而小男孩嘴里吃着,手里还拿一块。方才的欢喜劲儿,被这个“意外发现”搞得荡然无存。
我气不打一处来,冲着那个女人甩出一句斥责:“你怎么看孩子的,你家孩子偷我东西,你也不管!”女人激灵一下,像是刚回过神来,充满疑惑地“嗯”了一声,低头瞅那男孩。当明白过来后,一个劲地向我点头致歉。紧接着扯过小男孩在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巴掌。小男孩被这突如其来的教训吓懵了,愣了片刻,继而哇哇大哭起来。嚼碎的蛋糕渣掉了一胸脯,嘴里含着蛋糕哭个不停。
行进的人流一时间也被这刺耳的哭声凝固了,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我们这里。我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心想这回该如何收场呀!周围的人也参与进来。有人说:“不就是块蛋糕吗,值得大呼小叫吗?”也有人说:“小孩子偷东西就得管,不管怎么得了!”……一时间,我们四个人成了偌大一个候车厅的焦点。我只好一边和那女人互相说着“抱歉”,一边哄着小男孩。孩子可能一下子被这阵势惊住了,停止了哭声,默默地抽噎着。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了,汇入不息的人流中。
平静下来,我扭头细细端详着这陌生的母子三人。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虽还年轻,可皱纹已然明显,目光中透着忧郁,粗糙皴裂的手指捏着一张崭新的车票;小女孩看上去两三岁吧,被旧羽绒服包裹着,头低在母亲肩上,羞怯地瞅着我,不敢吱声;小男孩大概有五六岁,黑红的小脸,破旧的衣服,打补丁的棉鞋,让人看了心疼。我不禁后悔刚才的冲动,觉得不该对他们那样。
她也略显得局促不安起来,脸涨得通红,嘴唇微微抽动着。为了消除尴尬,我便主动搭起话来。聊天中才知道,这母子三人是要去北京看望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孩子们想父亲,这位母亲只能带孩子来北京过年了。
“他以前每年都寄些钱回来,可今年却寄了很少。村里人老说孩子他爸在北京有了相好的,钱都给了那个女人。可我不信!”大嫂的眼里明显露着自信与不屑。当看到我质疑的眼光,她接着说,“过去每次我过生日,他都亲自给我做长寿面,还会学着城里人送我戒指,虽然是假的,可他总是亲手给我戴上,这就够了。”一种由衷的欣慰不协调地腾起在她的脸上,像在满足地回味着。“他在北京打工一定很苦,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今年寄钱少了,很可能是没等到工资;没有回家,很可能是又给人家看工地了。可他总是不和我说这些,怕我挂念,只说明年再多寄点钱,过年没买到车票。他在外打工不容易呀!”虽说是“可能”,但她说得很肯定。
大嫂要上车走了,我把一包蛋糕塞给了孩子。她背着包裹,抱着、牵着孩子,麻利地上了车。临上车,大嫂说,“我就想一家人在一起过个年。一家四口在哪,哪就是家呀!”我心里满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