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在石头城内的百余户村民,大都是纳西老人。他们继承了祖先留下的屋舍,日复一日地使用着石凿的各种器具,行走在千年来人踩马踏的石阶上。
宝山石头城三面都是绝壁深谷,唯有西南方向有一条羊肠险道通往外面的世界。天设之险的自然优势,使得石头城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峻城墙,但是为了保险,纳西族先民还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石头城南边的绝壁边,建有厚约0.5米、高2米的夯土城墙,墙上开有瞭望窗。城东,用岩石砌有长近400米、高3米的城墙,城墙下开凿的城门,被当地人称为“东城门”;城西下临深渊,筑有用独木桥相连的烽火台和炮台,监视并守护下方那条进城的要道和不远处的西城门;城中,还曾经筑有一座三层炮楼。
据当地的几位老人介绍:石头城立城近千年,除了1253年秋迎降南征的蒙古大军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外族侵略者踏进城内一步。他们记忆犹新的是:1949年,一大股来自东南亚边境的强盗到此烧杀抢掠,烽火台上烽烟升起,石头城周边的山民纷纷躲到城里。在緊闭的西城门下,荷枪实弹的劫匪被城墙上扔下来的石头打死,被箭射死……无可奈何之下,这群强盗只好将城外山民的家园捣毁了出气。
石筑千米梯田纳西人的民俗韵味
烽火台是宝山石头城的制高点。
站在这里极目环顾,一幅滇西北大气磅礴的画卷徐徐展开:北面是一列青灰色的山峰,草木不生、直插云天,那是当年忽必烈率领数万蒙军革囊渡江、南征大理的太子关;东面是一堵状若万仞高墙的黄褐色山冈,陡峭的山腰上,零星地点缀着几户人家;西面是逶迤的高山牦牛岭,三千米的海拔将来自高原雪域的部落威胁悄然化解;南面临金沙江的缓坡上,筑有千亩梯田,那是纳西先祖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
按理说来,石头城所倚仗的蘑菇岩石,周边均是天险,土地贫瘠,并无良田。那么,如今5月麦熟、10月稻香,一年两季金浪翻滚的景象到底从何而来?
大约在隋末唐初,纳西先民一方面将家园建筑在天险巨石之上,另一方面将赖以生存的田地耕作延伸到了石头城之外。他们就地取材,不畏艰险,用石头将宝山石头城周围所有的山坡,全部辟为特有的石级梯田,并且设计了一套独有的灌溉系统:每个石级下面修有暗渠,形成了一条由暗渠和灌田水口相互合作的浇灌网络。这样一来,便不会产生梯田常见的夺肥现象,充分显示了纳西先民的智慧。 从此,宝山石头城的居民,退可守据天险,与世隔绝;进有千亩良田,丰衣足食。尽管天高路远,交通不便,但石头城内家家户户的基本生活物资都能够自给自足,千年如一日。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便可闻到淡淡的酒香。石头城没有不酿酒的人家,用自产的高粱所酿的粮食酒,香气浸透了石头城的每一个角落。自饮之外,多出来的酒可到邻近村落售卖,十分受人欢迎。
有了酒,怎能沒有肉呢?宝山猪肉远近闻名。这里的猪以猪草、南瓜、玉米、蚕豆叶为饲料,所产猪肉紧实,肉香四溢。一盘用“宝山猪”猪肉自制的火腿,色如玫瑰、香咸略甜、入口化渣,引得全国老饕趋之若鹜。一顿纯正的纳西菜,主食一定是“纳西粑粑”。它的做法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四川人爱做的软面饼,只不过石头城的纳西粑粑用小麦粉和糯米粉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嚼在嘴里韧劲足、口感好。一大碗石头城周边高山上采撷的野生菌炒猪里脊,唇齿留香、山味十足;一大盆自种的时令蔬菜汤,散发着原野的芬芳。
石头城的饮食固然是典型的纳西族味道,但有一道“豆腐炒肉”的菜肴,却是独有的。这道菜肴源于南宋末年。当年,忽必烈率蒙军在宝山石头城至奉科的金沙江段革囊渡江后,当地纳西首领麦良在石头城大摆宴席迎接蒙军。由于当时食物匮乏,肉食紧缺,为使菜肴看起来更丰盛,麦良命人在炒肉中加一些豆腐,配上辣椒、葱头、蒜苗合炒。蒙军将士吃了之后无不叫好,于是这道菜便在石头城流传至今,成为佳节吉日的必吃之菜。
渡河工具:革囊忽必烈怎样率军渡江
清代大儒孙髯翁所撰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以“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十六字,勾勒出从汉朝到元代的1400多年中,对滇地历史走向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的“元跨革囊”,据史学家考证并确认,就是指1253年秋,忽必烈亲率南征大理的中路军,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宝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横渡的壮举,渡江后忽必烈驻扎军队的地点就在石头城。
究其历史背景,“元跨革囊”是当时元朝当权者征服大理国,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局面,完成元代统一必须要渡过的难关。成吉思汗在世之时,蒙军已初步形成“欲借路云南,图我南鄙(南宋)”的“斡腹之谋”,意思是:蒙军打算先征服西南诸番,再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围攻南宋。这是一场事关成吉思汗描绘的宏图大业能否实现的豪赌,忽必烈当仁不让,被委以南征的重任。
是年,忽必烈统率十万大军,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后集结于甘肃南部临洮,然后进军川西北的忒剌(今松潘西北)。在这里,忽必烈为增加取胜的概率,将大军分为东、西、中三道兵,以图对大理国形成钳形攻势。而后忽必烈亲率中道兵经过今天的四川木里、云南永宁直抵金沙江。忽必烈率领中道兵急行军的“山谷二千余里”,是一条古代兵家未曾涉足的高寒地区,雪山连绵、峡谷崎岖、渺无人烟,翻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眼前风大浪急、险滩无数的金沙江,忽必烈没有贸然行军,而是在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修整后,采用了北方人惯用的渡河工具——革囊,渡过了金沙江天险。
所谓“革囊”,也就是羊皮做的气囊,制作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后,将羊皮完整地剥落下来,并将头部、四肢和肛门的孔洞扎紧。取用的时候,船工向皮囊充气,羊皮膨胀为鼓起的革囊。若是一人过河,将鼓起的革囊绑在身上;若是多人过河,便用绳索将它连排绑起,用以承载木筏,再行漂浮过河。《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渡江后,忽必烈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
遥想当年,千军万马在此决绝地扑入金沙江,江面上囊筏如蚁,江风里呐喊如雷,江水为之变色,群山为之低头,是何等的惊心动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