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的后半期是中国诗坛风起云涌的时代,八十年代开始朦胧诗派以其有别于以往诗歌流派的艺术特点与独特魅力而成为诗坛中璀璨夺目的明星。而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童话诗人”的顾城更是用其天才般的笔触构建了一个诗歌的童话王国,令读者惊叹。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涵义丰富、特色鲜明的意象成为其创作特色的写照。顾城用童真般的心灵与哲人般的审视描写了大量关于儿童、自然、爱情的意象,同时也将笔触伸向了死亡与政治,运用象征隐喻、夸张变形、意象重组等手法使得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的审美性体察与哲学性思考从而熠熠生辉。本文将从顾城诗歌的意象特征及其表达魅力方面来探讨其诗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关键词:顾城;意象特征;艺术魅力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零件,涵义丰富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有审美性,“意象体现了人与世界的本然的关系。意象就是事物显现在意识活动中的本然状态,其实就是‘现象’。根据现象学,我们知道,这种意象涵义,就是意向对象。它不是实在对象、观念对象,而是‘意义’;不是预先就存在的客观自在之物,而是在意识活动中由意识构成的‘对象’。”[1]通过考察顾城诗歌中的意象特征,我们能进一步分析诗人独特的意识活动与其和世界的关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内涵,品味其艺术魅力。
一、丰富而鲜明的意象
(一)孤独而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童年生活对其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故乡月亮的清辉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洒在每一个游子的身上。顾城的童年正处于那动荡的十年文革时期,他跟随父亲四处漂泊,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精神诉求被搁置与遗忘。童年时期的顾城孤僻而敏感,却喜欢用那一双敏锐的目光观察大自然的一切。他“常常凝视,凝视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2]然而这双渴望探求新鲜事物与神秘的眼睛却被时代蒙上了灰色的阴翳,在文革期间,善良的人遭受到了莫须有的打压和迫害,顾城亲眼目睹了社会黑暗残忍的一面,那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影响了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后来顾城随父被下放去农场喂猪,在那儿12岁的顾城开始写诗,他的诗歌里有稚嫩的儿童与甜美的梦幻,浪漫而纯真,但也充满了孤独的气息,从此顾城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
(二)富于生机的大自然
由于親近自然的童年生活的影响,顾城诗歌中特征最为鲜明的便是那些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意象。大自然的一切在年幼的顾城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他迫不及待地想去探求那其中的奥秘。也许是由于时常喜欢仰望夜空,那皎洁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便引起了顾城的兴趣,他便开始思考那星月的来历,大人们也许曾告诉过顾城,但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在于其对一切现成知识的怀疑与天才般的想象和创造。于是在诗歌《星月的来由》中,顾城用简简单单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树枝”“天空”“窟窿”“月亮”“星星”便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景图,运思极为巧妙,诗人的想象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地认为“月亮”与“星星”是“树枝”戳破“天空”得来的,将毫无联系的事物关联在了一起;又如《无名的小花》中出现的“野花”“纽扣”“秋菊”“金发”“牡丹”“容颜”“春天”“风雨”等大自然意象,都是诗人对自然敏锐而独到的观察的产物;在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顾城以其充满童真的心灵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呼告,他渴望童年曾出现过的景象,希望画出那些美好如同童话般的事物,其中有玻璃有羽毛有蓝天还有他心爱的姑娘。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万物皆有灵的景象,每个物体中似乎都包孕着生命的灵魂,人物总是置身于大自然的背景之中,这与卢梭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殊途同归,自然是最适宜儿童成长的地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而他则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自然乐园,诗人则是其中的孩子王。
(三)任性而富有希望的孩子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3],这是顾城内心的真实写照,从始至终,他不过是一个任性而纯粹的孩子,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打扰。正因为如此,他的笔触才能如此纯粹天真,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用诗歌的镜子悉数映射出来。
顾城诗歌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儿童,诗人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表达,描写了儿童般简单纯粹的心灵,富于生机。最为突出的一首《感觉》便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诗人写“灰色的天”、“灰色的雨”、“灰色的楼”,而孩子则是鲜红和淡绿的,走在一片灰色的背景之中,这里运用了一系列颜色意象,将“灰色”“鲜红”“淡绿”的等色彩进行对比,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效果,意在说明儿童是希望的象征。又如《泡影》中写诗人渴望像孩子那样抓住将要化为泡影的事物并将其拖拽到陆地上来,这是一种倔强的反抗。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这个意象看似任性实则充满了无限的童真,和成人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简单而快乐。同样他们也看似倔强却实则坚毅,是抵抗一切现实阻力的理想的化身。
(四)纯真美好的爱情
自古以来,吟诵爱情的诗歌便不绝如缕,从爱情诗歌的源头《诗经》到富有浪漫神秘气息的《楚辞》再到古典的唐诗宋词,一系列古典而意蕴丰富意象的运用将爱情刻画得深入骨髓,令人动容。同样,顾城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描写爱情的意象,而与其他诗歌不同的是,顾城用的是孩子般纯洁无瑕的视角与口吻去描写心目中的神圣的爱情,因此他笔下的爱情更加纯粹美好,脱离了世俗的羁绊。
在《我是一座小城》中,诗人将自己的心比喻成“一座最小的城”,那里面没有“喧闹的市场,没有杂乱的居民”,“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地掩藏着——儿时的深情”[4],这里运用了“小城”这个独特而鲜明的意象,再将“市场”“居民”与“落叶”“花丛”两组意象进行对照,突出了诗人那如圣地纯洁的心灵,是供奉爱情这个神物的圣殿。诗歌《门前》更加突出了诗人那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简单生活的向往。在草长莺飞的季节,万物都是那么的宁静和谐,诗人处于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之中,主客体融为了一体,“门前”代表着超越世俗的简单生活,是作者内心一直所期盼的桃花源。而真正的爱情发生的时候,可能如同“明亮的太阳”般令人感到温暖,抑或又如“草结种子”“风摇叶子”般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在心间蔓延开来。 (五)隐喻黑暗的死亡
虽然顾城的诗歌大都关于儿童般的纯真梦幻,但经历过那一个特殊的年代,便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顾城的某些诗歌里也氤氲着死亡与黑暗的气息,诗人运用自己的哲理性思索与对时代的冷静客观的审视与考察,抽丝剥茧般地写出了人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在最广为人知的《一代人》中,诗人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挖掘背后的深意,抽象出“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等意象,变形组合在一起,起到了极为震撼的艺术效果,显然“黑夜”隐喻着那個黑暗的文革时代,而备受社会摧残的虽然是“黑色”的“眼睛”,但是却将孜孜不倦地探求光明所在,表达了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心理诉求。又如在《牺牲者﹒希望者》中,诗人写“风暴”对“脆弱的帆”的摧残,极力渲染了悲惨壮烈的气氛,象征着恶势力对反抗者的压迫,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牺牲者的赞扬与光明未来的盼望。作为文革的见证者,朦脓诗派与其他“归来者”诗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审视与理性反思,而少了一些简单而感性的批判。而我们可以看见,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体现了其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哲理性思索与人类命运走向的关怀。
二、意象表达的魅力
“诗歌的意象是主体情思与客体物象的统合,是‘心’与‘物’的互映投射。象,包括客观存在着的具象、物象、事象。意,关涉到主体的主观意识、潜意识、意念、臆想、理念、思想、情操、乃至精神。它们在符号学结构中,前者体现为表层结构(能指),后者体现为深层结构(所指),两者有机结合成就意象型构。”[5]那些取之于生活再经由诗人头脑淬炼加工的意象,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判断,关乎到其深层次的心理结构,起到了缩龙成寸,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
朦胧诗以其意象含混丰富而得名,顾城笔下的意象大都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无论是有关自然、儿童、爱情的,还是有关死亡、政治的意象,它们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已逝,而诗人以孩子般纯洁无瑕的笔触为世人建造的童话世界依旧闪闪发光,等待着人们前去探寻。
参考文献
[1]王子铭.现象学与美学反思[M].版次1.济南:齐鲁书社,2005:53
[2]顾工.顾城和诗[M].版次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
[3] [4]顾城.《顾城的诗》[M].版次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35、144
[5]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版次1.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34-135
关键词:顾城;意象特征;艺术魅力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零件,涵义丰富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有审美性,“意象体现了人与世界的本然的关系。意象就是事物显现在意识活动中的本然状态,其实就是‘现象’。根据现象学,我们知道,这种意象涵义,就是意向对象。它不是实在对象、观念对象,而是‘意义’;不是预先就存在的客观自在之物,而是在意识活动中由意识构成的‘对象’。”[1]通过考察顾城诗歌中的意象特征,我们能进一步分析诗人独特的意识活动与其和世界的关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内涵,品味其艺术魅力。
一、丰富而鲜明的意象
(一)孤独而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童年生活对其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故乡月亮的清辉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洒在每一个游子的身上。顾城的童年正处于那动荡的十年文革时期,他跟随父亲四处漂泊,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精神诉求被搁置与遗忘。童年时期的顾城孤僻而敏感,却喜欢用那一双敏锐的目光观察大自然的一切。他“常常凝视,凝视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蚂蚁;在护城河里游动的蝌蚪和鱼苗:在屋檐下筑窝的燕子。”[2]然而这双渴望探求新鲜事物与神秘的眼睛却被时代蒙上了灰色的阴翳,在文革期间,善良的人遭受到了莫须有的打压和迫害,顾城亲眼目睹了社会黑暗残忍的一面,那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影响了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后来顾城随父被下放去农场喂猪,在那儿12岁的顾城开始写诗,他的诗歌里有稚嫩的儿童与甜美的梦幻,浪漫而纯真,但也充满了孤独的气息,从此顾城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
(二)富于生机的大自然
由于親近自然的童年生活的影响,顾城诗歌中特征最为鲜明的便是那些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意象。大自然的一切在年幼的顾城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他迫不及待地想去探求那其中的奥秘。也许是由于时常喜欢仰望夜空,那皎洁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便引起了顾城的兴趣,他便开始思考那星月的来历,大人们也许曾告诉过顾城,但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在于其对一切现成知识的怀疑与天才般的想象和创造。于是在诗歌《星月的来由》中,顾城用简简单单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树枝”“天空”“窟窿”“月亮”“星星”便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景图,运思极为巧妙,诗人的想象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地认为“月亮”与“星星”是“树枝”戳破“天空”得来的,将毫无联系的事物关联在了一起;又如《无名的小花》中出现的“野花”“纽扣”“秋菊”“金发”“牡丹”“容颜”“春天”“风雨”等大自然意象,都是诗人对自然敏锐而独到的观察的产物;在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顾城以其充满童真的心灵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呼告,他渴望童年曾出现过的景象,希望画出那些美好如同童话般的事物,其中有玻璃有羽毛有蓝天还有他心爱的姑娘。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万物皆有灵的景象,每个物体中似乎都包孕着生命的灵魂,人物总是置身于大自然的背景之中,这与卢梭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殊途同归,自然是最适宜儿童成长的地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而他则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自然乐园,诗人则是其中的孩子王。
(三)任性而富有希望的孩子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3],这是顾城内心的真实写照,从始至终,他不过是一个任性而纯粹的孩子,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打扰。正因为如此,他的笔触才能如此纯粹天真,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用诗歌的镜子悉数映射出来。
顾城诗歌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儿童,诗人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表达,描写了儿童般简单纯粹的心灵,富于生机。最为突出的一首《感觉》便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诗人写“灰色的天”、“灰色的雨”、“灰色的楼”,而孩子则是鲜红和淡绿的,走在一片灰色的背景之中,这里运用了一系列颜色意象,将“灰色”“鲜红”“淡绿”的等色彩进行对比,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效果,意在说明儿童是希望的象征。又如《泡影》中写诗人渴望像孩子那样抓住将要化为泡影的事物并将其拖拽到陆地上来,这是一种倔强的反抗。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这个意象看似任性实则充满了无限的童真,和成人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简单而快乐。同样他们也看似倔强却实则坚毅,是抵抗一切现实阻力的理想的化身。
(四)纯真美好的爱情
自古以来,吟诵爱情的诗歌便不绝如缕,从爱情诗歌的源头《诗经》到富有浪漫神秘气息的《楚辞》再到古典的唐诗宋词,一系列古典而意蕴丰富意象的运用将爱情刻画得深入骨髓,令人动容。同样,顾城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描写爱情的意象,而与其他诗歌不同的是,顾城用的是孩子般纯洁无瑕的视角与口吻去描写心目中的神圣的爱情,因此他笔下的爱情更加纯粹美好,脱离了世俗的羁绊。
在《我是一座小城》中,诗人将自己的心比喻成“一座最小的城”,那里面没有“喧闹的市场,没有杂乱的居民”,“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地掩藏着——儿时的深情”[4],这里运用了“小城”这个独特而鲜明的意象,再将“市场”“居民”与“落叶”“花丛”两组意象进行对照,突出了诗人那如圣地纯洁的心灵,是供奉爱情这个神物的圣殿。诗歌《门前》更加突出了诗人那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简单生活的向往。在草长莺飞的季节,万物都是那么的宁静和谐,诗人处于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之中,主客体融为了一体,“门前”代表着超越世俗的简单生活,是作者内心一直所期盼的桃花源。而真正的爱情发生的时候,可能如同“明亮的太阳”般令人感到温暖,抑或又如“草结种子”“风摇叶子”般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在心间蔓延开来。 (五)隐喻黑暗的死亡
虽然顾城的诗歌大都关于儿童般的纯真梦幻,但经历过那一个特殊的年代,便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顾城的某些诗歌里也氤氲着死亡与黑暗的气息,诗人运用自己的哲理性思索与对时代的冷静客观的审视与考察,抽丝剥茧般地写出了人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在最广为人知的《一代人》中,诗人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挖掘背后的深意,抽象出“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等意象,变形组合在一起,起到了极为震撼的艺术效果,显然“黑夜”隐喻着那個黑暗的文革时代,而备受社会摧残的虽然是“黑色”的“眼睛”,但是却将孜孜不倦地探求光明所在,表达了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心理诉求。又如在《牺牲者﹒希望者》中,诗人写“风暴”对“脆弱的帆”的摧残,极力渲染了悲惨壮烈的气氛,象征着恶势力对反抗者的压迫,体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牺牲者的赞扬与光明未来的盼望。作为文革的见证者,朦脓诗派与其他“归来者”诗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审视与理性反思,而少了一些简单而感性的批判。而我们可以看见,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体现了其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哲理性思索与人类命运走向的关怀。
二、意象表达的魅力
“诗歌的意象是主体情思与客体物象的统合,是‘心’与‘物’的互映投射。象,包括客观存在着的具象、物象、事象。意,关涉到主体的主观意识、潜意识、意念、臆想、理念、思想、情操、乃至精神。它们在符号学结构中,前者体现为表层结构(能指),后者体现为深层结构(所指),两者有机结合成就意象型构。”[5]那些取之于生活再经由诗人头脑淬炼加工的意象,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判断,关乎到其深层次的心理结构,起到了缩龙成寸,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
朦胧诗以其意象含混丰富而得名,顾城笔下的意象大都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无论是有关自然、儿童、爱情的,还是有关死亡、政治的意象,它们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已逝,而诗人以孩子般纯洁无瑕的笔触为世人建造的童话世界依旧闪闪发光,等待着人们前去探寻。
参考文献
[1]王子铭.现象学与美学反思[M].版次1.济南:齐鲁书社,2005:53
[2]顾工.顾城和诗[M].版次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
[3] [4]顾城.《顾城的诗》[M].版次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35、144
[5]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版次1.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