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岁末年初,本刊特约请了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学者,就2006年的国际政治、经济、反恐、政党以及多边合作、周边态势、大国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对新一年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展望。现刊登于下,以飨读者。
  
  2006年国际形势的五大特点
  李双伍/文
  
  2006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际形势仍然总体稳定,但在世界格局、大国关系、国际安全、世界经济和政党政治等领域也出现一些新的突出变化,呈现出五大特点。
  
  特点之一:世界力量对比向着均衡化方向继续发展,牵动国际局势的因素进一步多元化,国际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
  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力量对比有所消长,各大国的角色和作用有所变化。美在大中东作茧自缚,在伊拉克、阿富汗骑虎难下,防扩散努力遭遇朝鲜和伊朗的强力挑战。美国对外扩张进入战略疲劳期,因战线过长、精力分散而难以兼顾,软硬实力消耗很大。单极谋霸野心与实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上不得不更多借重其他大国和联合国,对外战略的进攻性有所削弱。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丧失国会主导权,新保守主义路线面临的掣肘因素增多,政策调整压力增大,不得不借助新老盟友的力量分散压力,以共同价值观和利益为基础增强对外凝聚力。但总体上看,美仍具有较强的战略塑造能力和超强的实力优势,其霸权扩张是综合性的,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进退而发生彻底逆转,仍是牵动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变量。
  同时也必须看到,俄罗斯实力有所恢复,对外大打“能源牌”。欧盟致力内部整合,运筹周边的力度加大。日本继续倚仗美国,加速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中国因素”对国际关系的牵动明显加强。印度等新兴大国战略地位上升。非洲、东亚国家增势明显,东盟影响扩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各方争取对象。
  此外,一些能源富集国“拥油自重”,苏丹、缅甸等“问题国家”牵动地区局势,委内瑞拉、古巴、玻利维亚、尼加拉瓜等拉美左翼力量上升,恐怖组织、宗教极端势力等对国际形势也构成一定影响。上述因素使国际关系的层次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
  
  特点之二:大国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均有所增强,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
  去年,由于三大热点问题交替升温、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恐怖主义沉渣泛起、疾病、环境污染等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一些新兴地区强国和“敏感国家”不断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主要大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增多,大国关系出现了难得的协调一致与合作磋商局面。主要大国不但在伊朗核问题、中东问题、朝鲜核问题等问题上密切磋商、对话协调,而且少有的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下一致通过了多项决议。希望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复杂敏感的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总体和平,成为大国间的共识。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国在加强合作的同时,背后的竞争与矛盾也在加大。美欧俄、中美欧等主要三角关系复杂性增强。美俄在人权民主、伊朗、哈马斯等问题上互相指责,频频出招,围绕中亚、外高加索、中东欧、中东等地区的地缘战略争夺加剧,在能源价格上互相叫板。美欧在对华政策上也加强了协调,频频利用人权民主、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对华施压。美印战略关系不断加强,签署了美印民用核能协议,有联手防范中国的意图。此外,大国围绕能源、资源、重要通道和“势力范围”的角逐增强,在大中东、大中亚、东北亚三大地缘战略板块的互动趋于复杂。尤其是在东亚,日本支持的东亚峰会、美国主导的亚太经合组织和香格里拉对话会、东盟倡导的东盟10 1、10 3和东盟地区论坛,各种地区合作机制交织重叠,各方争夺地区合作主导权的竞争加剧。
  
  特点之三:国际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但基础薄弱,乱象纷呈,蕴含深刻危机。
  大国协调与各种多边机制相互配合,使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维持可控局面。但与此同时,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均有所发展,国际安全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上升,国际安全威胁来源更加多样化。一是地区热点问题不断升温并呈扩散化态势,尤其是大中东地区形势更加复杂。伊拉克教派冲突不断,几乎处于内战边缘;巴以矛盾持续恶化并导致黎以战争;阿富汗安全局势再度动荡并波及巴基斯坦等邻国。二是核扩散成为国际社会的现实威胁,朝核、伊核问题持续升温,朝鲜公开进行核试验,日韩等国内的拥核力量也跃跃欲试,美印签署民用核能协定,美还进一步加强和扩大“防扩散倡议”机制建设,有“另起炉灶”之意,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固有弊端进一步凸显,核扩散对国际社会的安全构成重要威胁。三是恐怖主义越反越恐,塔利班死灰复燃,恐怖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拉克教派冲突及反美实力交织,对国际安全的威胁加剧。四是能源安全问题空前提升,各大国纷纷出台能源战略和政策,从长远战略角度确保能源输入和输出的安全,能源生产国和输入国间或“斗气”或“携手”,围绕石油天然气价格你争我夺,能源政治化倾向加强,一些国家以安全为由,限制和禁止别国收购本国石油公司。五是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停滞不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一些国家打着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旗帜推行军事变革,扩军修宪,暗中进行军备竞赛。
  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的国际安全局势主要是靠大国间的功利性合作实现,而不是依靠稳定的国际制度框架来维系的,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威胁国际安全的结构性矛盾,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表面相对平静的国际安全环境暗流涌动。
  
  特点之四: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弹性增强,但全球经济格局生变,风险上升,国际经济环境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经济虽然经历了油价高位震荡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但总体上延续了去年良好的增长态势,弹性明显增强。综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资金组织等机构的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接近5%,连续4年保持高增长,处于近30多年来较好的时期。美国经济增速下降,但总体活力不减。欧洲经济缓慢增长,日本经济持续复苏,亚洲经济增势强劲,俄罗斯、拉美、非洲也都呈现明显增势。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和各国提高利率对全球经济未造成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增势强劲,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亚洲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中国——东盟自贸区继欧洲和北美后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自贸区。新兴经济体已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3%,能源消耗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并持有世界外汇储备70%,从多个方面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同时,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估计已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全球经济借助新兴经济体的助力在高度失衡状态下维持高速增长,深层矛盾逐步积累,其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在巨额双赤字下,美元强势难以为继,预计明年美国经济可能明显减速,带动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局面。
  
  特点之五:政党政治日益活跃,政党格局变化加快,社会政治思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加深。
  2006年世界上有50来个国家举行各类选举,各政党竞争激烈。总体上看,全球政党格局仍维持“右强左弱”的基本态势。但左翼力量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有所回升,欧洲社会党、美国民主党影响力上升,拉美左翼力量增强。哈马斯、真主党等宗教性政党崛起,在中东地区影响进一步扩大。在非洲各国,多党派联合执政成为新的趋势,轮流坐庄的“民主体制”渐趋成熟,执政模式趋于多元化。世界各国的主流政党都在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提高执政能力,希望借推动改革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围绕改革与执政安全这一核心问题,各种政治势力、社会思潮交织互动,对各国的内政外交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英法美俄等主要大国都将进入领导人换届的过渡期,势将影响国际政治的议程设置。
  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相互激荡。新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两大思潮继续较量,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在全球化压力下出现“不适应症”,社会矛盾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民族排外主义上升。受“漫画事件”和“教皇言论”等影响,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相互敌意加深。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世界经济:势头良好但风险上升
  鲍红/文
  
  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几大特点
  (一)各经济体此消彼长,主要工业国由美“一枝独秀”变成“多点开花”。由于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但经济活力不减,2006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为5.6%、2.6%和1.6%。欧洲经济稳健增长,第一、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2.2%和2.7%,欧盟25国GDP同比增长2.4%和2.9%。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内需和企业投资增幅较大,并有望结束多年的通缩状况,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1%和1%。亚洲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年增长率为8.3%,但投资不足和出口依赖问题仍存。俄罗斯、拉美以及非洲经济增速分别有望达到6.5%、4.8%和5.4%。
  (二)油价高位振荡后回落,成为经济需求和地缘政治利益的集中反应。2006年1—8月,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至78.4美元/桶,创近23年新高,此后迅速回落至60美元/桶。本轮油价涨跌并非供求因素所决定,却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及国际关系调整密切相关。美国利用高油价打压欧元,但石油美元却大量用于对欧洲产品的采购。美国经济放缓后,美被迫联合主要石油消费国平抑油价。美、日、欧、俄、OPEC以及非洲、拉美等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利益博弈日趋激烈。加上对冲基金的炒作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预计国际油价仍将在50—80美元的高位运行。
  (三)全球6年来首次同步升息,通胀尚无抬头趋势,各主要股市表现良好。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各大央行着手调高利率、紧缩货币环境。2006年年末,美联储加息已基本到位,欧洲央行开始稳步加息至3.5%,日本央行6年来首次将零利率升至0.2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紧缩银根。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均较去年持平或略低。由于加息预期的影响,2006年年初以来,全球主要股市经历了十分明显的“上涨-下跌-反弹”过程,在年中出现大幅下挫。但由于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乐观,下半年主要股市继续维持盘整向上的态势。
  (四)国际贸易增势强劲,全球并购规模创纪录,FDI流入量继续攀升。2006年全球贸易额可能同比增长8.9%,大大高于2005年1.5%,其中矿产品增幅最为显著。但是,国际贸易失衡状况并未缓解,WTO多哈回合谈判再陷僵局,而区域贸易协定正以平均每月一个的速度递增。截至3月,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超过340个。由于企业利润增加和股市复苏,跨国并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1—9月,全球跨国并购总金额达2.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跨国并购是FDI的主要驱动因素,预计全球FDI流入量将实现2004—2006连续3年高增长。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生变、风险上升
  (一)新兴经济体改变全球经济。首先,新兴经济体从供需两方面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亚洲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中国—东盟自贸区也将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自贸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达到43%,能源消耗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并持有世界外汇储备的70%。其次,新兴经济体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后,改变了世界经济价格体系,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回报率,从而引起全球收入分配的再调整。此外,来自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快速增长, 新的全球性和区域性投资体正在出现,这对于建立新型的“南南合作”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全球经济失衡调整构成风险。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有关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出路的讨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多边国际组织。6月,IMF正式提名美、欧、日与中国、沙特五方参加首次“多边磋商”,但尚未找到明确出路。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使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三)美国经济软着陆存在隐忧。为缓冲房地产降温带来的压力,美国正重新制造股市泡沫并打压油价,加上就业状况良好、个人收入增加等因素,美国经济活力不减。但是,依靠股市泡沫制造财富效应难以持久,油价下跌对个人消费开支的刺激作用也有限。9月,美国新屋价格中值同比下降9.7%,为1970年以来最大跌幅,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的耐用品消费将切实下降。因此,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明显减慢。同时,房地产市场降温也将给美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巨额双赤字”使美元一直不能真正脱离弱势,随着欧日等其他主要经济体进入升息周期,美元强势能否继续维持难以预料。
  (四)全球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去年年初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活跃,价格进入过度波动期。第三季度,许多商品期货价格在长期上涨后出现大幅下跌,这是过去3年里大量资本涌入、形成商品市场泡沫的必然结果。尽管大宗商品市场的熊市并未到来,但积累的风险已越来越大。近年来,以FDI形式进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远低于一些波动较大的资金流。2006年,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波动幅度明显放大,脆弱性暴露无疑。5-6月,由于美联储加息,投资者从新兴市场大规模撤出资金,许多国家出现近两年来最大的资本流出,印度、巴西、俄罗斯的股市均遭重挫。预计亚洲股市的吸引力将有所下降。
  (五)“经济民族主义”抬头。2006年年初以来,在美、欧、拉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以保护传统产业、反对外国并购、国有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民族主义”正不断凝聚,成为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的新形式。与以往“民间主导型”不同的是,各国政府高层成为“经济民族主义”的倡导者,把“国家经济安全”等政治因素明确纳入对外经济决策,在贸易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等领域进行直接干预。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经济民族主义”可能诱发连锁反应,恶化贸易和投资环境,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反恐:成效有限 困难不断
  杨鸿玺/文
  
  2006年,在美国的不当政策刺激下,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继续成为影响地区和世界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越反越恐的国际反恐困局愈加严重,反恐进入持久较量的相持阶段。恐怖活动日益出现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反恐继续牵制美国的内外政策。 2007年,反恐将依然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可能因此而继续制造包袱。
  国际反恐总体形势没有改观,越反越恐的困局继续呈现。2006年,美国继续推动最初由其发起的国际反恐进程,但受到诸多因素掣肘而顾此失彼;美国反恐调门虽高,但反恐力度有所减弱,似有虎头蛇尾之势。国际反恐进程停滞不前,恐怖主义却有新的发展。据统计,2006年,世界发生恐怖事件527起,6800多人受伤。目前,从中东到欧洲、南亚、东南亚,严重的恐怖事件依然不断发生,西方国家挫败多起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恐怖未遂事件。反恐日益对美英等国本身造成严重影响,反恐措施涉及到公民权利与隐私,影响民众生活,冲击民主、自由等西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并加重了社会发展成本。宗教极端势力继续向巴基斯以及中亚国家渗透,地区局势潜在不确定的因素继续增加。
  恐怖主义在欧洲和美国呈现本土化等新趋势。目前,国际反恐形势处于高位间歇平台期,恶性恐怖事件仍有可能随时发生。美英经历了大规模“反恐”战争后,暂时无力发动新的“反恐”军事行动。在此阶段,由于某些地区存在利于恐怖活动的特定土壤和群众基础,极端分子或恐怖分子难以被鉴别和打击。恐怖主义的情报搜集和递送能力、袭击计划严密程度都继续提高,突显灵活性、隐蔽性和威慑性。欧美国家还面临恐怖分子本土化的棘手难题,伦敦的恐怖未遂事件表明,欧美国的广大穆斯林能否与当地社会成功融合、不被排斥和歧视仍是一大隐忧。
  国际形势发展也表明,反恐对全球大势和美国对外战略的影响有限。回顾过去5年,反恐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要远低于预期,当前的国际总体形势、总体格局和发展趋势并未因恐怖主义和国际反恐而发生根本改变。国际社会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上升,但不足以改变传统安全发展态势和国际大局。在美国高调反恐和国际社会虚多实少的配合进程中,国际政治、经济、安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从美国方面看,反恐本身严重掣肘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使其愈加被动,但美国仍一边打着反恐旗号谋取单边霸权,同时并未放松对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关切,努力在推进“民主自由”、反恐谋霸、防扩散等各领域保持战略协调和平衡,力求兼顾其在中东、中亚、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利益。
   “文明冲突”正在成为西方世界的集体潜意识,严重恶化着国际反恐的软环境。2006年9月前后,布什政府抛弃了此前的一些缓和言辞和表态,鼓吹“文明之战”,改称要坚定推进反恐、保卫国家安全,坚决反对和打击“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美国政府正有意将反恐问题意识形态化、宗教化,将反恐定性为“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同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决战。布什、赖斯、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人均在此问题上持强硬观点。从2006年初丹麦报纸登载亵渎穆罕默德的漫画事件,到下半年罗马教皇公开指责伊斯兰教的讲话,以及西方许多公众对此类言行的支持和呼应,表明西方世界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明冲突论”付诸实践,而人为制造“文明冲突”假象将为恐怖组织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土壤。美国的错误政策,加之在中东的严重偏袒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对立情绪,使本已恶劣的国际反恐软环境雪上加霜。
  导致当前反恐困局的内外因素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国际反恐合作形式大于实质,存在诸多局限。几年来,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的反恐合作取得一些进展,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反恐合作虚多实少,世界性反恐合作远未实现。尽管2006年联合国通过全球反恐战略,但反恐战略仍然是框架性的,恐怖主义定义依然没有统一,全球反恐怖公约难以通过。美英一味强调技术和军事手段反恐,依然远离导致恐怖主义的根源性问题。美国一方面高调反恐,一面却拒绝向中国引渡羁押的“东突”分子。外报有报道,美国的对车臣分裂势力以及中亚的一些极端势力态度暧昧。这都表明美国并未从当年培养本·拉登、萨达姆等地区势力并最终受害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某种程度上看,美国的反恐战争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发起的“定点清除”具有一定的国家恐怖主义特征。但布什政府对此尚未予以重视或纠正。
  美国中期选举表明,布什政府的政治生命正越来越受到反恐的冲击。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面临的困境直接影响其全球战略运筹余地和手段,美国军事力量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经无力在伊朗、朝鲜核问题上把握主动。伊朗、委内瑞拉、白俄罗斯、苏丹等国也正抓住时机不断刺激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伊战被证明师出无名,反恐带来的诸多问题使美国民众难以忍受,公众质疑和反对迭起。美国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也因反恐而继续受到严重削弱。民主党抓住机会展开攻击,共和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刻意与布什保持距离,卡特、布热津斯基以及不少退役将军等重要人物不断抨击政府的反恐政策。布什的威信继续受挫,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10月民调显示,53%认为民主党将赢得国会多数,67%认为布什将国家带往了错误方向。
  2007年,反恐仍将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之一,继续牵制美国的内外政策并影响国际时局。反恐曾是布什政府的执政强项,最终却成为导致共和党政府在中期选举中落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布什政府仍有可能在该问题上面临强大压力和国会的有限制约,或将对其反恐政策进行微调,但反恐总体方向难以改变。美国仍有可能通过强化反恐战略来制造新的“危机”,借以挽回民意、巩固执政地位。如,美国2007年度的军事预算达到创记录的4480亿美元,国会最终通过的数字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目,2006年下半年到中期选举前后,布什本人和国务卿赖斯均表示要继续推进反恐。短期内,反恐仍将是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从中长期看,美国将逐步改变在反恐问题上的单边主义和黩武政策,重新回归多边合作。2008年大选之后,反恐很可能将作为影响国际局势的因素之一而存在,但反恐问题绝不可能成为美国政府的长期主线。
  (本文责任编辑:肖雪晴)
  
  政党政治:稳中有变 新潮暗涌
  魏伟/文
  
  世界政党形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2006年,世界政党政治趋于活跃,政党格局变化加快,政党形势总体上稳定,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多国大选的选情胶着,引发政局动荡。2006年世界上约有50多个国家举行了总统或议会选举。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白俄罗斯总统、委内瑞拉总统、哥伦比亚总统等少数政党和领导人以压倒性优势蝉联执政。巴西、智利、芬兰等国经两轮投票决出胜负。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选举结果极其接近,墨左翼民主革命党候选人洛佩斯·奥夫拉多尔拒不认输,甚至成立“影子政府”与当选的右翼政府对峙。加拿大、以色列、斯洛伐克等国的新政府均面临“朝小野大”局面。伊拉克、乌克兰、以色列等国政党围绕组阁争执不下,新政府一度难产。伊拉克、巴勒斯坦、墨西哥的选举甚至引发大规模骚乱。
  (二)左翼力量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影响上升,但没有改变全球范围内右翼占优的政治格局。在欧洲国家,左翼力量的影响有所上升,增强了与右翼抗衡的实力。意大利左翼政党在议会、总统和地方选举中连连取胜,政坛全面“左转”。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左翼政党也赢得大选。俄罗斯“生活党”、“祖国党”和“退休者党”走向联合,组建亲总统,并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中左政党。拉美地区左翼力量的影响明显上升。巴西、智利、委内瑞拉、尼加拉瓜、海地和厄瓜多尔的左翼政党或人士均赢得大选。秘鲁、哥伦比亚的左翼政党也有不俗表现。但从全球范围看,右翼力量的影响仍相对强于左翼。日本、荷兰、哥伦比亚、墨西哥等一些国家的右翼执政党继续把持政权。加拿大保守党、瑞典右翼联盟、捷克公民党等右翼政党分别上台执政。
  (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着力加强政权建设、维护执政安全。越南、老挝两党成功召开十大和八大,顺利实现高层权力交接。越共继续扩大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增加政治透明度。老党改革中央领导体制,恢复中央书记处。朝鲜劳动党力图通过经济调改和宣称拥核内求稳定,外保安全。古巴共产党逐步向集体领导体制过渡。卡斯特罗病后,以劳尔为首的新领导班子沉着应对,没有给美国提供干涉的借口。
  (四)周边部分国家政坛出现较大变动,但未引发大规模内乱。2006年,蒙古、菲律宾、尼泊尔、泰国等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政党斗争激烈,政局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荡。蒙古人民革命党发动倒阁,夺回总理职位。菲律宾连续发生爆炸和军人哗变事件,阿罗约政权压力增大。尼泊尔国王被迫交权,政党上升为政坛的主导力量,七党联盟与反对派达成和解,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泰国军方发动不流血政变,他信政府倒台,原宪法及政党体制遭废弃。
  (五)中东伊斯兰激进势力走上政治前台,地区形势扑朔迷离。继2005年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通过选举扩张势力,获得实质合法身份后。巴勒斯坦哈马斯以绝对优势击败法塔赫,获得组阁权。目前,法塔赫、哈马斯围绕组建联合政府的谈判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时停、时进,一波三折,牵动中东形势的敏感神经。黎巴嫩真主党在黎以战争中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进一步坐大,要求黎政府给予更大的政治参与权。黎国内亲叙利亚和亲西方两股政治力量争夺激烈,使黎成为有关力量在该地区开展战略角逐的新平台。
  (六)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利益的政党加强交流与合作。2006年1月,社会党国际召开理事会会议,推举泛希社运主席帕潘德里欧为新主席,呼吁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加强对话,共同维护世界和平。7月,世界上50多个共产党出席委内瑞拉举办的“科学社会主义”研讨会,试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政治和理论上的探索。9月,第四届亚洲国际政党会议成功召开,会议通过的《首尔宣言》呼吁各国政党为推动建立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新亚洲而努力。11月,63个共产党和工人党聚会葡萄牙,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的前景等问题,谋求扩大共产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2006年世界政党形势发展变化的几点看法
  (一)全球化严重冲击一国的国内政党政治,也给国际关系带来复杂变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不仅给一些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一些国家长期积聚的各种矛盾激化,传统执政党受制于国情和自身能力应对无方,影响力和掌控能力下降。许多新的政治力量,甚至一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跃上政治舞台,改变有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发达国家执政党为应对全球化挑战,不得不改革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但改革遭到广大民众的抵制,引发大规模社会风潮和政局动荡,直接导致一些国家执政党下台。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执政党为迎合国内政治需要,推行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种族排外主义政策,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内的争夺和磨擦,引发国际关系波动,损害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二)政党政治成为各种国际政治思潮竞争、不同文化与文明争夺的重要舞台。政党政治变化折射出不同社会思潮、发展模式和宗教文明之间的争夺,反映着当今国际关系变化的深层动因。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标志着美国新保守主义发展受挫。新保守主义者迫于压力,开始将国内政策向现实主义微调,对外扩张势头也有所收敛。社会民主主义加紧与新自由主义较量,以图实现复兴。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正式将“主权民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回应西方的“民主攻势”和“颜色革命”挑战。拉美一些左翼政党高举民众主义旗帜,强烈批判新自由主义政策,大胆探索符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自主倾向获得发展。“漫画事件”、“教皇讲话”以及布什关于“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言论,进一步加大了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裂痕,深刻地反映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两种思维模式及发展理念的对立与差异。
  (三)政党政治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依然突出,并牵动国际关系发生变化。美国等西方大国在对外政策中进一步突出意识形态因素,继续打着“自由、民主”旗号,在中东推进民主化计划,在独联体地区发动“颜色革命”,在亚洲干预蒙古、缅甸、尼泊尔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内政,图谋建立亲美政权。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化”战略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和反弹。这些国家的执政当局纷纷加强防范措施和公民教育,严防西方势力插手内部事务。一些反美国家当权者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形成联动态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以联合国大会为舞台,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一国的内政与外交界限日益模糊,两者联动加强。伊拉克乱局成为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惨败、意大利中右政府下台、英国工党政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朝鲜试导、试核使韩国开放国民党政府面临新压力。日本安倍首相接掌政权为中日关系转圜带来契机。泰国的军事政变动摇其在东盟中的大国地位。乌克兰国内选举、亚努科维奇出任总理为乌俄关系带来新变化。拉美左翼力量上升既是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抵制,也推动拉美国家和美国的矛盾进一步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其“后院”的影响力。上述事实说明,国内、外两个大局的联动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一国国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直接,一国国内政党政治的演进对地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同步上升
  苏祖辉/文
  
  2006年,大国关系总体上呈现良性互动,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美国对外战略有所收缩,大国力量对比格局继续向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大国着眼于谋势,围绕能源和地缘展开激烈的争夺。新兴大国和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上升,成为各大国关注的新焦点。
  
  美国战略收缩,
  大国格局继续均衡化
  2006年,继续倚仗超强的综合实力谋取全球霸权仍然是美国一贯的战略目标。但今年美国不仅没有能够顺利走出大中东的泥潭,相反却再度陷入东北亚地区的朝核困局。小布什将恐怖主义定义为“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在进一步上升,“文明冲突”的迹象日益明显。在朝核问题上,美国继续坚持强硬政策,导致朝鲜的超强硬回应,朝鲜进行核试验,跨入“核门槛”。内忧外困使小布什政府被迫继续进行外交策略的调整。大国协调与合作和价值观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美国再度祭起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大旗,作为改善和巩固与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的关系的纽带,拉拢印度等新兴大国的黏合剂,同时也是打击潜在对手和一些异己力量的借口。
  美欧关系进一步回暖,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仍然充当着美国“马前卒”的角色,在前台与伊朗周旋。日美军事一体化的步伐继续加快,美国还首次将美日同盟提升至全球性地位,使其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美国继续在其潜在对手俄罗斯和中国的的周边地区布棋设子,围堵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但其他大国的力量也在继续上升。欧盟内部仍面临批准宪法、消化扩大等问题,并且在短期内难以出现突破性的进展,但欧盟对外战略的进取性突出,在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以及阿富汗问题等的介入力度和主动性都在增强,其影响力不容忽视。2006年尤其明显的是俄罗斯的外交进攻性加强。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转守为攻,并在伊朗核问题和巴以问题上彰显独立性,大国作用和影响继续得到提升。日本继续紧傍美国,加快宪法修改和军事大国建设进程,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所增强。
  
  大国寻求共赢,美欧俄三角互动复杂化
  大国之间在维护现存国际秩序稳定上存在共同利益,而且在很多问题上面临共同的挑战,这导致大国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热点问题虽然不时出现波动,但总体上并未失控,大国在热点问题上形成的合作机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多边磋商机制对局势的影响力在增强。在朝核问题上,六方会谈仍然是各方借助的主要机制。在伊朗核问题上,六方磋商机制日渐成熟。在中东问题上,四方协调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联合国在大国合作和协调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在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国之间的矛盾也在进一步深化,去年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美欧俄战略三角互动的变化,美欧联手制俄的态势在进一步增强。美俄关系恶化,矛盾上升。双方围绕民主、自由、能源、地缘等问题明争暗斗,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尤其是美国多次指责俄罗斯“民主倒退”、“限制自由”,招致俄罗斯的强硬反应。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趋于冷淡,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别日益明显,导致政治互信下降。而且欧俄双方在经贸等问题上的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反却不断蒙上新的阴影。俄罗斯通过“断气”惩罚乌克兰的做法导致欧盟的警惕和疑虑,而欧盟中东欧新成员国又对俄罗斯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波兰等国在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问题上的态度并不积极。美俄关系的恶化和欧俄关系的趋冷使美欧在遏制俄罗斯上虽找到了共同语言,但总体而言,美欧之间在对俄政策上仍存在分歧。目前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占其进口总量的44%,在较长时期内很难摆脱对俄能源依赖,且俄是欧盟保持大周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欧俄关系的恶化并非欧盟所愿,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欧盟在对俄政策上将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大国加强能源博弈,地缘角逐进一步加剧
  大国围绕能源问题的对话和协调在加强,在八国集团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欧俄峰会等期间,能源合作问题都是关注焦点。但大国围绕能源问题的争夺也在加剧。能源来源多元化成为各大国维护能源安全的出发点,能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因而成为大国争夺的重点。中东地区一直都是各大国能源争夺的重中之重,但这一地区的持续动荡使大国将眼光投向其他更多的能源富集地。中亚地区拥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仅次于中东地区,是举世公认21世纪全球最具有开发潜力的能源宝库,成为大国能源争夺的新热点。非洲在能源、资源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拉美在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能源已成为一些大国斗争的筹码。俄罗斯利用其能源大国的优势,大打“能源牌”,不断拿油气价格、能源管道做文章,惩戒格鲁吉亚、乌克兰等亲美力量,并试图取得“杀鸡儆猴”的效果。而美国和欧盟则通过支持独联体国家建设绕俄而行的油气管道,大挖俄罗斯的墙角。继去年“巴库—杰伊汗”管道正式通油使中亚石油有了不经过俄罗斯而能抵达西方国家的管道后,今年美国正试图推动建立绕过俄罗斯、将伊朗排除在外的新油气走廊,以进一步削弱俄在欧洲天然气供应问题上日渐增强的控制权。
  大国地缘战略角逐也在不断加强。大中东、大中亚、东北亚这三大地缘战略板块成为大国角逐的重点。大中东地区兼具能源富集地和地缘战略要地的双重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美、欧、俄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俄罗斯的进取性在进一步突出。被西方列为“恐怖主义组织”的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大选中上台后,俄罗斯随即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以掌握主动,引起了美欧的强烈不满。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也与美欧唱对台戏,极力反对制裁伊朗,彰显其独特影响力。大中亚地区在大国争夺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美国推出所谓“大中亚计划”,试图将中亚和南亚联为一体,掌控欧亚大陆结合部的主导权。而俄罗斯则针锋相对,利用能源大棒和传统优势加大了对独联体的经营力度。俄罗斯对亲美力量挥舞能源大棒,严加惩戒,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与俄罗斯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中亚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也在明显提升,“中亚+日本”对话模式进一步发展,日本前首相小泉首次访问中亚。日本加紧对中亚渗透,意在借此牵制中俄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取能源利益。东北亚是惟一具有冷战遗留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成为大国角逐的新热点。大国围绕朝核问题加强博弈,而地区国家关系也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该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凸显。
  
  新兴大国成新宠,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印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成为各大国争相拉拢的新宠。美国对印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不断提升美印战略关系,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其亚太战略的新支点。2006年3月,小布什入主白宫后首次访问印度,就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的实施问题达成协定,实际承认印度“核国家”地位。美国还同意向印度出口用于探月计划的精密设备以及先进战斗机。目前,美国参众两院已批准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日本和印度在国际秩序建设上的共同利益在增多。为实现政治大国梦想,双方都极力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印加强相互借重,结盟“争常”。日本还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援力度,意在借此牵制中国。日本已经宣布将在2007年3月前向印提供13亿美元的经援,从而使印成为接受日援最多的国家。俄罗斯继续强化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力度,并积极推动中、俄、印三方在经贸和能源问题上的合作。
  发展中国家区域集团的在大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各大国明显加大了对地区组织的投入。随着近年来实力的提升和地位的上升,东盟成为各大国竞相发展关系的重点对象。美国全方位拓展与东盟的整体关系,提升双方在经贸、海上安全、反恐等领域的合作。日本则以经济援助手段,加大了实质性投入。日本与东盟正式签署“日本——东盟统合基金协议”,日将为此出资75亿日元(约6250万美元)以加强同东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欧盟也在努力提升与东盟合作水平,加大欧盟——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研究力度,并力求尽早启动谈判。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上升,大国对非洲的经营力度也在加大,但各自的利益着眼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主要着眼于反恐和能源安全。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非期间就试图在北非地区建立美军“前沿作战基地”和进行反恐联合军演,美还有意建立非洲司令部。在日本、印度谋求政治大国的道路上,非洲“票仓”的分量在加重,且非洲能源也是日、印觊觎的重点。日本以经援为手段,加大了对非洲的外交攻势,小泉继森喜朗后再度访问撒哈拉以南非洲。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多边合作:深入发展但进程不一
  隋晓玮/文
  
  2006年,多边外交继续深入发展,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及斡旋的焦点,同时在联合国改革、国际秩序建设、多边贸易谈判、反恐等问题上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仍激烈异常,美开始进行战略调整,更注重多边手段的运用。多边领域中的反美倾向也日趋明显,发展中国家间团结增强。
  一、全球性多边机制改革和调整进度放缓,各种形式的多边合作虽很丰富,但“虚多实少”,收效有限。2006年联合国改革速度明显放缓,安南提交联合国整改意见报告,却因联合国预算及联合国秘书长权限问题备受争议,联大最终接受77国集团草案,暂缓改革进程。多哈回合谈判各方在最关键的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僵持不下,立场分歧巨大且难以妥协,不得不使已持续近5年的多哈回合谈判进入“休眠”状态。
  多边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保护环境、预防疾病、交通安全、妇女权利等国际会议广泛开展。“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首次会议,讨论了以环保和节能技术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禽流感防控多次提及,亚洲地区预防禽流感会议,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等提出确保对新兴禽流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遏制或减缓新型病毒的传播。首次国际交通安全会议,主要议题是在陆路、海运、航空等国际交通安全领域加强打击恐怖主义的合作。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讨论了加强地方和国际合作以减少与水有关的各种灾害。各种问题虽都有讨论涉及,但多数停留在口头上,较少深入实际并贯彻执行,这使得各种形式的多边合作“说多做少,虚多实少”,缺乏实质性内容。
  二、区域和次区域合作进程总体加速,但各区域发展进展不一,部分发展遭遇障碍。一些区域组织进一步摆脱其属性束缚,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步伐加快。北约“全球化”步伐加快。北约的目标是首先控制欧洲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其次加强与周边地区——地中海国家、海湾六国的合作,直至涉足非洲与亚太,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力图在全球安全问题上发挥影响。这一系列行动表明,北约在其“全球化”路途上正迈出关键步伐。区域和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扩大。
  各个板块活动频繁,同时联动效应增强。欧盟以推行“有效多边主义”理念为主旨,以重点经营“大周边”为基础,积极介入国际热点问题,力争在国际上更多“用一个声音说话”,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由美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取得进展,美相继与拉美7国签署或即将签署双边自贸协定。中美洲六国召开特别首脑会议,开始中美洲一体化体系与加勒比国家联盟之间的自由贸易谈判。南亚区域合作有所进展,南盟开放度显著扩大。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对话、深化了地区合作。
  一些区域组织发展遭遇障碍。委内瑞拉决定退出安第斯共同体,使该一体化组织面临成立37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委内瑞拉的退出使安共体有可能解体,南美洲一体化进程将更趋复杂。在东欧地区“古阿姆”成为区域组织,独联体面临解体危机。“古阿姆”召开峰会,决定把“古阿姆集团”从国家论坛性质改造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组织。随后,格鲁吉亚提出退出独联体,乌克兰也表示有可能退出,虽从目前该组织成员国的立场来看,独联体暂时不会解体,但其瓦解趋势难以扭转。
  三、地区热点频发,如何应对地区热点问题成为多边领域的重要话题和大国互动的焦点,多边合作解决危机机制得以加强。朝核、伊核、中东三大热点问题交织联动,牵动国际形势发展。朝鲜核问题仅仅是一系列全球安全问题与危机的缩影,伊朗核问题不仅与朝核问题存在互动,而且会影响到中东地区的大局,对全球防止核扩散机制也是一个重大考验。由于黎以停火相当脆弱,联黎部队的加强和重新部署尚未完成,巴以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中东和平进程仍然停滞不前。如何维持目前暂时平静的局面,推动黎以、巴以、叙以谈判,重启中东和平进程,是国际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此外,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也亟待解决。大国在共同挑战面前相互借重增强,合作面上升。出于控制局势的需要,大国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及地区层面展开频繁的磋商与协调,例如六方会谈、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为讨论伊核问题召开的多次会议,在第61届联大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裁军、“反恐”方面的议题多达51个。这就充分说明,维护和平与安全,仍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四、多边领域中的反美倾向日趋明显,发展中国家注重利用多边外交增强自身实力,影响上升。区域政治格局微调。美在伊拉克身陷困境,硬实力消耗,软实力受损,不得不更多借重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加上中期选举后国内政治压力增大,促使布什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和调整单边主义路线。在三大热点问题上,欧、俄、中等大国在与美合作的同时,更加强调各自立场,对美牵制增强。同时,一些国家也开始公开与美对抗。2006年4月,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三国领导人会晤并签署《人民贸易协定》,旨在与美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相抗衡,标志着三国结为“反美联盟”。由于古是西半球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委、玻是由激进左翼掌权,因而三国签署上述文件被普遍认为标志着三国正式结成“反美联盟”,这在美“后院”尚属首次。第六届世界社会论坛拉美区会议在委内瑞拉举行,会议以反美示威游行的特殊形式拉开了序幕。
  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舞台上力量不断壮大,不断冲击单极化格局,在联合国、不结盟运动等多边场合发挥影响力。亚非国家作用不断增大,至今为止,联合国秘书长、世卫总干事等职务多是亚洲人担当。除印度、巴西外,南非也开始重视多边外交。2006年3月,召开南非、印度、巴西的对话论坛,并发表部长公报,确定于9月召开三方峰会,期待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在61届联大上,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对美国进行了严厉批判。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谴责美国成为主音,坚决反对美“邪恶轴心”说法。本次会议成为各成员国联手重塑不结盟运动、迎接新挑战的契机。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周边形势:热点升温 竞合共存
  林涛/文
  
  中国周边国家众多,环境复杂,是中国外交的首要地区。今年以来,朝鲜试导试核,半岛飙升为全球热点,地区安全形势趋紧;周边国家政治乱象多于常年,经济整体呈“多元增长、势头强劲、整体共兴”局面;区域合作势头强劲,主导权之争依然错综复杂。
  
  朝核问题成全球热点,周边大国频连纵合横
  朝试导试核刺激了周边安全神经,日、韩趁势加快军备升级,东北亚安全经历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变局。日加紧部署反导系统,加快防卫厅升省步伐,经援和军力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加快投放,为政治军事大国战略做铺垫。韩国大幅度增加军费,要求加强军备、开展核研发和加入美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呼声增强。美、日、韩与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注重寻求共赢,避免局势失控,相互倚重显著增加。
  中日、日韩关系转圜,三方合作势头积极。日首相安倍访问中、韩,中日关系实现重要转圜。日理性思考和规划周边外交特别是对华关系,注重与中方协调与合作,对华政策积极面上升。中日韩三方关系改善,对东亚合作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显现。
  美加紧布局、谋势、固桩,针对中国崛起取向更加清晰。美借朝核试强化与日韩同盟;提升美印战略合作,哄抬中印竞争;以柔性攻势加紧拉拢新加坡、越南、印尼、菲律宾等“支点”国家,加强与东南亚的传统合作关系;加大对蒙古及哈萨克等中亚国家诱拉,推进中亚和南亚整合,构建新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弱化、分化上合组织。
  印度“崛起”引人瞩目,“东进”和靠拢美日取向鲜明。印度军费开支逐年攀升,军购额在第三世界名列首位,军力迅速膨胀。印“东进”势头持续加强,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提升战备,在马六甲海峡加强与美联合巡逻;提出加入日美澳三方“战略对话”,突出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共性”。同时,印日战略合作提升。印被定位为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最大重点。两国拟建立自贸区,启动政府首脑年度对话。
  中亚围绕能源和能源通道争战犹酣。美、日、欧加快对中亚渗透,构筑西方主导的地区能源网和交通网,抢占战略制高点,挤压俄中战略空间。俄以攻为守,借油气价格、能源管道做文章,外交进取势头强劲。俄还加大投入,强化与印度、越南战略合作,南延的影响力和作用明显增强。
  
  局部政治乱象不断,整体局势日趋平稳
  部分国家政治转型过程中内外矛盾错综交织,乱象频仍,个别国家局势突变。泰国局势持续动荡并演化为15年来首次军变,他信模式终结。尼泊尔发生“彩色革命”,国王丧权。东帝汶骚乱引发宪政危机,总理易人。菲律宾年初一度宣布“紧急状态”,年底朝野宪改矛盾激化,乱象再生。印尼执政联盟内部明争暗斗。孟加拉国朝野围绕明年大选提前开打。缅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军政权外部压力增加。阿富汗塔利班活动日趋频繁,种种暴力事件频发,政局动荡不安。
  重点国家局势稳定性提高。日本安倍平稳接棒,新生势力全面进入政治中枢,政权运营模式调整,首相权力集中化,自民党一党独大优势进一步扩大。俄总统普京推进强权、强国、强军治国理念,完善以总统为核心的垂直权力体系,大国复兴步伐加快,政局愈趋稳定。印执政联盟政府地位稳固,施政能力获得肯定,在地方选举中表现良好。
  朝、越、老、柬、蒙局势平静。朝鲜继续推行“先军”治国,借外压加强内控,局势基本平稳。越、老分别成功实现最高领导集体平稳过渡,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取得阶段性进展。柬人民党实现“一党独大”,灵活应对西方“审红”压力,执政优势明显。蒙积极探索适合蒙国情的治理模式,人革党优势地位突出。
  中亚各国局势总体平静,与去年的剧烈动荡对比鲜明。各国顺势应变,加强内部整肃,实施“可控民主”,致力发展,执政根基有所巩固。哈萨克推进政治改革,综合国力增长较快,开始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土、乌、塔政局总体可控。吉尔吉斯斯坦仍处于政权更迭后的过渡期,政权保持脆弱平衡,乱象犹存。
  
  经济连续高速增长 中国辐射效果加强
  主要经济体同步崛起,引领周边增长潮流。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前3季度累计增长3.1%。截至11月,日经济复苏进入第58个月,创造了战后最长的连续增长记录。俄今年GDP增幅约6.7%,实现了连续第8年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跃至世界第3,经济综合指标已基本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韩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5.0%。印度2005-06年度经济增长8.1%,本财年前2个季度(截止9月份)高增长9%。
  南亚整体增长率预计可达7.9%,仅次于东亚,在全球地区经济增长排行榜上稳居第2位。
  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主要引擎,对外贸易、投资和援助能力继续提升,影响、塑造周边环境的资源、手段、渠道日益丰富。中国已取代美成为日韩最大的出口市场。东盟对华贸易增长平均以30%的幅度增长,远远超过对美贸易增长。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1163亿美元。同期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60%。中国与中亚资源合作正在加强。人民币在周边影响日益扩大。
  
  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内部争夺复杂微妙
  周边区域合作机制发展势头良好,内涵续有深化。东亚合作由经贸领域向社会发展及人文领域拓展。东盟内部减免关税目标接近完成,拟于2015年建成共同市场,并致力建设外交共同体。南盟自贸协定生效,启动分阶段关税减免进程,决定在2016年前建成南亚自贸区。上合组织合作向经贸领域拓展。
  主要合作机制外延拓展,开放性提高。东亚合作凝聚力继续提升,欧盟有意参与,美关注进一步增多。南盟今年接纳美、韩、欧盟为观察员。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以不同形式参与上合组织合作进程。
  各合作机制间互动增加,竞争性提升。东盟有意与上合组织、南盟加强合作。围绕东亚峰会与10 1、10 3的关系定位,各方颇多分歧。日本主推10 6“东亚EPA协定”构想,美鼓动以APEC为平台建立“亚太自贸区”,力推“大中亚”合作,试图改变当前东亚合作方向。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中亚“三股势力”重新抬头滋事。阿富汗、印尼、巴基斯坦三角地区怖活动猖獗。巴基斯坦发生20年来最严重恐怖袭击,政府军与地方宗教武装激战导致国内局势紧张。印度孟买发生火车连环爆炸,死伤150余人。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民族分离组织持续作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破获多起恐怖袭击图谋。今年以来,周边频发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备受关注,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传染疫情等再次给各国敲响了警钟。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2007年国际形势展望
  赵文燕/文
  
  2007年,国际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态势。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将继续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地区局势仍将维持可控状态。但国际形势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一些地区仍酝酿不稳定因素,并有可能激化。总的来看,明年国际形势中有以下几个看点值得关注。
  
  美国是否能够实现从伊拉克体面撤军?
  美国至今仍然深陷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泥潭,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数字不断上升。小布什政府面临的内部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从伊拉克体面地撤军成为摆在小布什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要课题。围绕这一棘手问题,美国国内仍然存在分歧。从目前美国国内主流意见来看,先增兵后撤军可能将成为最现实的选择。此外,在增兵的同时,美国将加大对伊拉克政治、经济重建的推进力度。
  但可以预见,伊拉克问题短期内将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问题在2007年仍然将牵制小布什政府相当的精力,且小布什政府还将面临民主党控制的参众两院的更多制约,美国可能无法更多顾及其他地区。但美国的全球谋霸战略推进不会停止,美国仍将继续处于策略调整期,大国协调与合作和价值观在美国对外战略中仍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国关系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良性互动态势?
  2006年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国际形势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一趋势在2007年将得以保持。大国之间在诸多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将进一步增多,大国在热点问题上将继续保持协调与合作局面,这将有利于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美国仍面临诸多制约,而其他大国的实力将继续发展,大国力量对比格局的平衡性将进一步突出。美欧关系将继续改善,美日同盟关系将继续得以强化。英、法在2007年将举行大选,对欧美关系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仍需借助其他大国来推进其战略目标。在大中东问题上,美国仍需倚重欧洲在前台周旋;在东北亚问题上,美国仍需要中国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而其他大国之间的相互借重与合作也将有所加强。但大国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凸显。随着俄罗斯的不断崛起,美俄在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博弈和争斗随时有激化的可能。欧俄之间在能源、经贸等问题上仍存在矛盾。美欧俄、中美欧、中美俄等三角关系的复杂性将进一步上升。
  
  伊朗核、朝核问题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个核问题不大可能出现失控甚至发生战争的恶性局面,将继续维持可控状态。但当事各方的互不信任仍根深蒂固,这两个核问题可能将继续久拖不决,且不排除事态激化的可能。“欧三”在伊朗核问题上仍将处于前沿阵地,与中、美、俄等形成的六方磋商机制将继续在联合国安理会这一平台上发挥作用。大国虽然在伊朗核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各方之间尤其是美俄之间的博弈将使安理会授权动武难以成为现实。而伊朗将继续利用各方之间的分歧进行周旋,为其赢得时间。
  美朝之间的互不信任仍然根深蒂固。而朝鲜核试验使局面更为复杂,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谈判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预见,如果双方无法作出更进一步的让步,朝核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突破。此外,围绕六方会谈的存留和是否另建新的谈判模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成为各方讨论的重点,六方会谈的前景将是一个未知数。但完全抛弃六方会谈而另起炉灶似不太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这一机制仍将是各方借重的框架。
  
  大中亚局势是否会再度出现动荡局面?
  中亚地区变数增多,中亚格局可能发生新的变化。美国仍将继续推进“大中亚计划”,大中亚这一地缘战略板块在经历短暂的表面平静期后可能再度成为新的热点。土库曼斯坦一直被西方认为是独裁国家,也是“颜色革命”的下一个目标。土库曼斯塔总统尼亚佐夫突然去世留下了权力真空,不能完全排除土国内外反对势力联合起来,借此发起新的“颜色革命”的可能。而且土库曼斯坦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和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对于欧洲、俄罗斯和美国很重要。土库曼斯坦内部围绕明年总统大选的权力争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看点,美国和俄罗斯可能会在争夺对土库曼斯坦未来领导层影响力方面发生冲突。
  土库曼斯坦局势的走向可能会对中亚地区的整体形势产生影响,而格鲁吉亚、乌克兰等“颜色革命”国家的走向也值得关注。可以预见,美俄在中亚地区仍将处于一种拉锯状态,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继续发展。
  
  世界经济将出现衰退还是走向“软着陆”?
  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并面临重大调整,对未来走向衰退还是“软着陆”将产生深刻影响。尽管国际油价仍可能高位振荡,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也已成定局,由于世界经济的弹性明显增强,因此总体上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将继续成为亮点。
  然而,世界经济同时存在重大风险。首先,美国经济走势是最大的变数。如果美国经济在2007年明显减慢,将给依赖美国市场的其他国家的出口带来巨大压力。其次,全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如果市场“泡沫”破裂,将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此外,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也酝酿着潜在风险,其中既包括美国的“巨额双赤字”,也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因发展速度过快而可能失控的问题。最后,石油市场出现混乱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热点地区的地缘政治或战争,仍可能促使油价持续攀升。全球经济“软着陆”的关键是实现多边合作框架,多哈回合谈判能否重启将对2007年经济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如何发展?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因素”对世界的影响将进一步上升。明年中国将举行十七大,且是奥运会筹备的关键一年,中国将继续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因素”进一步向国际社会的各个层面扩散,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进一步密切。“中国威胁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但“中国责任论”的上升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将日益高涨。
  大国对中国“两面下注”仍然将是其对华政策的基调。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将继续保持发展态势。中欧、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将平稳发展,双方在经贸、能源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将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大局。中美关系将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多,而美国仍面临诸多难题,对中国的借重将进一步上升,双方在朝核等问题上仍将维持合作局面。但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可能会有所上升,美国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的进程不会停止。中日政治僵局已经打破,日本继续加大外交调整力度,中日关系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中日之间仍存诸多敏感问题,可能会对中日关系产生某些消极影响。
  (本文责任编辑:王栋)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哥伦比亚的三大武装组织——准军事组织(“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游击队(主要包括“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和政府军——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同一时期,哥伦比亚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法古柯作物种植区和可卡因产地,毒品组织与以上三大武装的联系和矛盾日益复杂。这些问题使得哥伦比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至20世纪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和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年来,党的对外工作在中央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转折中实现调整,在探索中着力发展,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开拓了既符合我国总体外交发展需要,又顺应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大势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树立党和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作出了
2005年12月初,本刊记者就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有关问题,在日本共产党总部对日共主席不破哲三进行了专访。下面是这次专访的部分内容。  记者:首先感谢不破主席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日共资深的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在世界两极对立结束、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您对当今时代主题是如何认识的?  不破: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是跨世纪的时代主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两种
除了管理客栈,久米最喜欢的事就是打理自家的后花园。秋情  2015年,游客人数开始增多,桃花节时整个村子的客栈都住满了,现实让这个曾经隐秘的宝藏村庄躁动起来。2017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全村几乎都盖起了新楼建起了家庭旅馆,并统一由政府出资给村庄外墙刷上了白灰,让村子显得干净整洁。如今,这里家家户户都和久米一样,吃上了“旅游饭”,享受着南迦巴瓦峰与雅鲁藏布大峡谷带给他们的丰厚馈赠。  秋天,在雨水的
2007年10月28日,在阿根廷总统大选中,执政联盟“胜利阵线”总统候选人、现总统基什内尔的夫人、参议员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最终以45.29%、比主要竞争对手埃里萨·卡里奥高出22个百分点的得票率,当选阿根廷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她将于12月10日宣誓就职,任期四年。“我们取得了完胜”,获胜后克里斯蒂娜对支持者说,“但这不是赋予我们特权,而是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阿根廷政坛奇葩    克
冈仁波齐峰下的牦牛运输服务队  7月7日清晨,在冈仁波齐峰下的色雄游客集散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正在等待牦牛运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分配驮队及背夫。  岗莎村的村民小古如刚送完一批游客,顾不上休息,又来到游客集散地领取任务。任务的派发是以抽签抓阄的方式进行的,小古如焦急地等待着,他看到标志工作任务的小马甲所剩不多了。  仿佛过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领到了小马甲,脸上露出了微笑。  他要
2006年1月22日,在葡萄牙举行的5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和人民党联合推举的候选人、前总理卡瓦科席尔瓦以270万张选票和50.6%的得票率在第一轮投票中就当选为新一届总统,并将于3月9日正式就职。席尔瓦的当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使人民看到改变现状的希望。他的当选刷新了葡萄牙政坛自1974年“425”革命摆脱法西斯独裁统治以来的传统政治格局,使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右翼总统与左翼政府共治
1月21~25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率团访华。  1月24~29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瓦努阿图共和党主席、政府土地部长科尔曼率团访华。  1月27~2月2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安全部部长加布里尔率团访华。  1月29~2月2日,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部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中联部代表团访问朝鲜。  1月29~2月
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期B区温室培育的牛蒡 图/张静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期A区种植的唐菖蒲 供图/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园  曲水,藏语古称“吉麦”,意思是“河流交汇之邦”,也就是卓普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三水交汇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牦牛舞、扎念琴制作和牛皮船舞,也有最大的尼姑寺——雄色寺,更有西藏自治区第一个集中引进新品种试种推广的生态园——曲水县才纳国家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