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因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就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发展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把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氛围、教学情景相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信与自尊、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情绪是否稳定等都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时的情景与气氛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给他们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学生交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锻炼,消除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法、目标设置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上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抓住学生求知欲望和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强调柔韧性与跑步步幅的关系,指导柔韧性好了,脚步跨得更大,跑步时步幅增大,将大大提高跑速,让其练习并最终获得成功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3.增强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动机,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机。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学生纷纷互相提醒,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学生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增进心理健康。
5.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儿童少年的自信心无论对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由于儿童少年比较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指标,对照标准找到自己相应的坐标值,自信心强的,可“跳几跳,摘到桃子”;自信心弱的,可“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较快,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较协调,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让其树立自信心。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两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速度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既增加其运动量,又活跃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促进心理健康。
6.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使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得好的学生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进心理健康。
7.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对这些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不足。有些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会改。教师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加以启发、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趣味性与创造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他们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氛围、教学情景相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信与自尊、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情绪是否稳定等都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时的情景与气氛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给他们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学生交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锻炼,消除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法、目标设置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上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抓住学生求知欲望和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强调柔韧性与跑步步幅的关系,指导柔韧性好了,脚步跨得更大,跑步时步幅增大,将大大提高跑速,让其练习并最终获得成功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3.增强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动机,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机。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学生纷纷互相提醒,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学生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增进心理健康。
5.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儿童少年的自信心无论对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由于儿童少年比较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指标,对照标准找到自己相应的坐标值,自信心强的,可“跳几跳,摘到桃子”;自信心弱的,可“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较快,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较协调,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让其树立自信心。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两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速度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既增加其运动量,又活跃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促进心理健康。
6.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使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得好的学生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进心理健康。
7.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对这些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不足。有些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会改。教师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加以启发、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趣味性与创造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他们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