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ao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96例并发IFI患儿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未发生IFI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96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合并IFI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白血病并发IFI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96例IFI患儿中,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血液中培养出真菌78例,其中以口腔(42例,43.75%)和肺部(36例,37.50%)感染为主;检出最多的为白假丝酵母菌,有26例(26/78,33.33%),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例,20.51%)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6例,20.51%)。单因素分析发现,含有激素的化疗方案、粒细胞缺乏(<0.5×109/L)、粒细胞缺乏>10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使用≥2种与IFI感染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粒细胞缺乏>10 d(OR=11.390, 95%CI 4.145~55.263,P<0.01)、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OR=4.825, 95%CI 1.681~13.842,P<0.01)和使用含有激素类的化疗方案(OR=2.220, 95%CI 1.542~8.246, P<0.05)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IFI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恢复粒细胞计数,有助于降低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IFI感染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常见消化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 (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中的升高情况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GEP-NEN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入组条件为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治疗前AFP、CEA、CA125和CA19
期刊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患者的病理分型及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上海仁济医院就诊的119例GI-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参照2010版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型,了解本组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总体生存率;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
目的研制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新型重组类病毒颗粒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方法利用诺如病毒(NoV)衣壳蛋白(VP1)P区(NoVP)可呈现外源抗原并形成类病毒颗粒的特点,构建获得只包含NoVP或在其表面环位点串联插入EV71衣壳蛋白的三个特异性抗原位点(VP1的SP55和SP70,VP2的VP2-28)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ET-28a(+)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