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课程内容的建设,要按照重应用、强实践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活化课堂组织形式。本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的,提出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僅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靈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4] 牛毅.浅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基于对高职学校课堂教学的观察[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48-49.
[5] 路秋丽,孙华,田雨,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4):49-54.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僅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靈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4] 牛毅.浅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基于对高职学校课堂教学的观察[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48-49.
[5] 路秋丽,孙华,田雨,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