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幽门畸形二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患者女,79岁,近2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隐痛,进食后可加重,伴上腹饱胀、反酸,无呕吐、黑便、消瘦、贫血,既往未行特殊检查。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营养中等,心肺(一),腹部平软,剑突下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胃镜检查:食管、胃体、胃底形态正常,黏膜光滑,蠕动好,胃角光滑,幽门前区可见2个孔,上侧孔(小弯侧)口径相对较小,约1.0/cm,下侧孔(大弯侧)口径相对较大,约1.8C/cm,两孔之间有相距约2C/cm的带状隔膜,隔膜光滑,

其他文献
胃肠道息肉,特别是大息肉因有恶变倾向,故主张早期切除。直径〈2cm的息肉,内镜下切除容易,但对直径〉3cm或蒂部直径〉1cm的息肉,因其血管粗大,内镜下缺乏有效的阻断血供方法,而不能进行内镜下切除,一般均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我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利用经皮盲肠穿刺造瘘联合结肠镜,成功地切除了一枚生长于盲肠的6cm×6cm×10cm巨大息肉,报道如下。
Brumwr腺瘤是十二指肠少见的良性肿瘤,因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时,肿瘤表面糜烂、坏死、甚至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现报道1例经我院诊治的该病病例情况如下。
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08年1月采用小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对123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扫描,并对部分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治疗,探讨MPS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237例消化道隆起患者,男734例,女503例;年龄16~91岁,平均45.6岁。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见:胃底体部、胃窦大弯上部及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散在多数0.1-0.5cm左右圆形灰褐色点片状黏膜,大部分平坦,少数稍高于周围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nincter,LES)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反流等一系列慢性症状或同时并有内镜下的食管黏膜损害、甚至导致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等的疾病。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当前最有效的药物,其对80%的反流性食管炎、50%-60%的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有效,但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基本检查,由于是侵人性检查,咽喉部强烈刺激必然引起咽喉部不适,诱发呛咳、恶心、呕吐,甚至躁动,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疼痛。无痛胃镜已在临床开展多年,且多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来完成。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我们采用舒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胃镜检查,并与芬太尼比较观察其用于无痛胃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与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2个试验包括55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短期总有效率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83.2l%比71.27%,P〈0.01)。(2)长期总有效率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54.59%比27.60%,P〈0.
患者女,74岁,因“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3d”入院。患者无畏寒、发热、腹泻,既往有“胆囊多发性结石”病史10年,1年前和2个月前曾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有2型糖尿病病史3年。入院查体:轻度脱水貌,上腹膨隆,叩诊浊音,有震水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26.6×10^9/L,中性粒细胞0.86,随机血糖21.0mmol/L,呕吐物隐血试验(+)。腹部平片示:重度胃扩张。腹部B超:胃腔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可浸润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胃肠道浸润比例相对较高,据尸检结果,其发生率为15%~20%。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都可浸润消化道,以单核细胞白血病多见,约占50%。病变可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一部分。现将我们的2例白血病患者消化道浸润内镜所见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