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套)拓进之忧待解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台(套)的困局在于,本是自主创新的举措,为了破局技术“卡脖子”而耗费人力物力,却在攻坚克难取得突破后被市场有意无意地“卡脖子”,在部分买办企业和国外巨头的合击之下,对产业伤害极大的“造不如买”论调仍在悄悄地蔓延造势,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首台(套)政策的效果。如若让首台(套)充分发挥对产业的重要加持作用,需得消除其拓进过程中的种种隐忧。从某种程度上说,首台(套)的进一步发展,目标定位和技术研发之余,如何力闯市场难关亟待行有良策。
  力图解决“卡脖子”
  推进落实首台(套)政策是在瞄准产业发展的痛点精准施策。国家层面强调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明确提出“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2018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增强保险稳定器作用,继续实施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优化首台套保险运行机制,鼓励地方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希望以首台(套)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整体提升。随后各地纷纷根据本地产业现况与需求,出台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实施意见,众多金融机构也对首台(套)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多方合力助推之下,受益首台(套)相关政策,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及电子工业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助力形成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成效显著。近年来,国家层面及各个省市区域层面,首台(套)产品名录逐年更新,产品门类和数量均有可观增长,也成为各个区域产业比拼的重要领域。


  技术复杂,价值量大是首台(套)产品的特色。技术层面,其“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方面,其“经用户初步使用”或“尚未取得市场业绩”。从这个角度而言,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逐步提高有关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示范,是真正支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眼下,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面对高质发展要求,还应进一步完善首台(套)政策配套体系,继续加大对于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支持力度。
  勇立潮头与市场认可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成长取决于用户支持与否,“以需求为导向、让市场做决定”的发展态势并不曾改变,但滥加的技术门槛和大打无底线的价格战等并非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将其合理消除尤为关键。
  业界人士指出,为首台(套)设置的重重门槛包括应用数据、设备参数、苛刻的附加条件等,甚至已经形成了招投标评审过程中的“歧视国产”潜规则,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受到重挫。有投入首台(套)研发的企业对此表示,“许多客户明明知道我们的产品是‘首台套’,以前国内没有,还是提出‘应用1万台以上’或‘应用3年以上’等要求。”没有用户,则缺乏应用数据,首台(套)产品的实用性就将存疑,产品的性能提高与改进将陷入难以验证、难以被取信的泥潭,市场表现及反馈自然无从谈起,看似合理的要求实际上关上了首台(套)产品应用的大门。有的企业甚至直接以国外产品的设备参数作为采买标准,即便国内首台(套)产品的设备参数与之持平或是有所超越,也会提出相当低廉的价格和堪称苛刻的售后服务与年限。业界曾有国产自动低一档的调侃,“许多企业在招投标评分时,将产品分成三六九等,第一档是进口品牌、第二档是合资品牌、第三档才是国产品牌。”用户企业确实有采买成熟产品的愿景,但这种对国产设备的“一刀切”式排斥思维一直存在,对各方都难以形成多赢局面。并且,部分企业对国外设备已经形成依赖,甚至视换装国产首台(套)产品为潜在的风险点,国外企业也不愿失去中国市场,会根据国产首台(套)产品设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一方面在巩固、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通过隐性的服务条款补足降价损失,一方面进行有目的性地技术更新,通过打补丁、小升级的方式挤压同类别的国产首台(套)产品市场空间。种种不利因素下,让首台(套)产品与國外同类产品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都几成奢望。
  有企业表示,“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希望相关部门能为首台(套)产品提供一些应用场景,可以小批量试用,有利于企业积累应用业绩,推动产品尽快商业化。”也有观点呼吁应建立相关机制打消企业选择采买首台(套)产品的顾虑,助力其“愿买”“敢买”首台(套)产品,对此部分省市已经有所行动。此外,一些企业提出在技术保密的前提下提供产品给客户免费使用,一定时限内如产品达到要求通过评审验收,则正式签订合同。此举虽耗时费力,但亦有一定的推广成效。
  解决用户“不敢用”“不愿用”首台(套)产品的问题,不止需要研发企业以硬核技术力证实力,也需要政策及资金保障方面的支持,虽然有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保险功能,以市场化方式分担企业风险,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研制重大技术装备,但仍存在企业对首台(套)政策认知度偏低、首台(套)认定程序不完善,企业参保意愿不强,相关条款未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部分支持政策落地不畅,宣传性和执行性都存在一定障碍,时效上也有待改进,未充分考虑产品的研发周期与前期研发费用,且申领补贴的程序繁琐,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应有的政策红利。
其他文献
2018年2月,成都印发《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创新能力强,品种、规格、架构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领先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产品给予“首版次”软件认定。今年9月,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研发和使用首版次软件产品,成都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正式对首版次软件产品、申请认定条件、优先认定类型进行了界定。  什么是首版次
期刊
形成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机闭环,力争实现环环相扣、协同配合与高效运转,对仍在进行“新”“旧”之争的汽车产业有着重要意义,而眼下,从粗犷式拆解回收转为精细化拆解回收是最大难点,人力、效率、成本以及低碳,平衡各个要素颇为不易。  报废汽车去哪儿了?  “报废汽车去哪儿了?”“报废汽车真的论‘斤’卖么?”“报废汽车不会翻新流入市场吧?”消费者有理由对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提出种种质疑,实际上历经正规渠道,正
期刊
从白炽灯到节能灯再到LED,从单一照明到兼具节能环保,从简单操控到远程智联……照明行业的“逐光”路径愈发倚重技术含量。并且,虽然我国是全球照明产业链的中心,产业规模惊人,拥有完备的产业集群与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也取得不俗成绩,但仍存在价格战泛滥、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行业利润率已经连续多年呈负增长态势,想要推进高质发展需得针对市场痛点、难点有所应变。  细分赛道急速扩展  数据显示,2
期刊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四川省133户企业入选。其中包括成都市的四川杰特机器有限公司等62户企业,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占据了四川省的“半壁江山
期刊
由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的宏观环境下,各个行业领域的企业都想保住优势资源或专长领域并以此继续拓进,但在挖掘存量市场机遇的过程中,需厘清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客群,施行不同的模式。存量市场中依然存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虽然深度发掘存量市场的用户价值已成行业共识,但面对所获不易的新机遇,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好准备。  行业用户见顶之后  按营销概念解读,“存量市场”可被视为“鱼塘里现有的可捕捞的鱼”,收益需要以
期刊
自 2017年起增速放缓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21年走出了“逆势上扬”曲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交货值”三大主要指标增速均超过2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8.3%,为近八年来最高水平。  如此高的投资增速反映出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续看好。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抢先布局,不仅
期刊
过去10余年来,我国部分外资和国内制造业企业到周边国家寻求投资发展机会,近几年受中美贸易关系影响,产业外迁加速的趋势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情况看,很多美国及其盟国的企业随中美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而加快撤出我国的可能性不能低估,由于成本等市场原因,部分外国企业甚至我国一些企业迁至他国的现象也将持续。但对这种现象不必过于担忧。  首先,要认识我国产业外迁的现状。我国产业外迁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
期刊
探析新消费领域发展新布局,需要明晰什么是新消费以及新消费之后的成长空间,“早期爆发-中期突围-后期没落”的新消费品牌发展轨迹终将被抛离,企业和资本终究会回归理性,以新消费之名创造出来的多元机遇需要更牢实地把握住。看不懂新消费没关系,消费的本质从未改变——以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品质够硬服务够扎实,进而创新就能走得更远,资本和营销的附加值就能被合理放大。  深谙市场需求与贴合情感需求  各界
期刊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目前全球主要国家激烈竞争的重要技术和产业领域。今年以来,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纷纷加大布局。3月,欧盟提出“数字罗盘”计划,计划投入1300亿欧元以缩小与中美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差距;德国同时也修订《人工智能战略》,将计划资助力度追加至50亿欧元;随后韩国公布“K半导体战略”,宣布未来10年将投资约4500亿
期刊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拆大建又成为热点并成为批判的对象。有关部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強调防止这些大拆大建的行为,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关键还是要在城市发展中建立系统性的内在的约束机制。  首先是要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做到专业正确。一直以来,都有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大搞“造城运动”,留下“半拉子园区”、烂尾楼等。近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收敛。回溯这类问题的产
期刊